古埃及文明持續了五千余年,覆蓋的時間從約公元前五千年一直到公元初期。埃及約在公元前3100年完成統一。此前,埃及文明在大約兩千年的時間(前王朝時期)里逐步發展,技術、藝術和宗教方面都取得了初期的進步,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這一時期的文字記錄一直沒有被發現。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馬其頓國王)於公元前332年征服埃及後,埃及被馬其頓希臘人統治,他們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托勒密(Ptolemy,國王托勒密一世)的後裔。克萊奧帕特拉(Cleopatra)七世(該王朝最後一位統治者)被迫將埃及的統治權交給羅馬,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當羅馬帝國於公元4世紀分裂的時候,埃及受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控制。基督教最終被官方接受,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國教——這樣就影響到了埃及文明的許多方面——但是,一些法老時代的影響卻存留了下來。然而,當阿拉伯人於公元7世紀占領埃及時,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成為埃及的主要宗教,埃及這一古代文明所有的外在表現消失殆盡。
古埃及的任何現代年表均以曼涅托(Manetho,約公元前282年)著作中的王朝划分為基礎。曼涅托是一位埃及祭司,所著編年史囊括了約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343年埃及的統治者。他將王表分為30個王朝,現代歷史學家還在使用,並且加上一個王朝。現代歷史學家因掌握埃及歷史文獻、古典作家的記錄以及其他同時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希伯來和近東歷史和文學文獻)而得以建構埃及統治者及其統治年代合理、准確的順序。然而,其建構的順序有時也會證據不足或互相矛盾。本書所使用的年表根據的是《劍橋古代史》給出的體系。王朝之上是按「王國」或「時期」安排的,一般都被現在埃及學所普遍接受。
無人能明確定義或解釋曼涅托為什麽這樣按王朝划分埃及王表。這本書中標出了全部准確的年代或有記錄的事件。若人們只知道近似的年代,這本書用約公元前240年(或公元前240年左右)來表述。如果年代寫作約公元前240年到約公元前160年,意為大約公元前240年到大約公元前160年。如果記作約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160年,其含義為大約公元前240年到確指的公元前160年,而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160年意指准確的公元前240年到准確的公元前160年。
埃及文明的歷史跡象來源各異,計有古建築、古器物、銘文以及人類活動的痕跡。這本書旨在勾勒出埃及文明從前王朝到羅馬統治埃及結束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全貌。雖然這本書為讀者另附了歷史背景和環境的綱要,但各章還是按照主題而不是按照時間順序前後編排,目的是便於讀者查閱某個特定的主題。這本書試圖將文獻中的考古學、文學、古病理學或歷史學因素分門歸類,在適當的地方融進不同研究領域的知識。
雖然信息的重復盡可能減到最小,但有些主題可能還是會不只在一處出現,因此可能會在不同的地方重復。完整的論述可以通過索引找到特定的主題和特定詞匯的含義。章節題目提供了有關各個主題的現代知識,也列出了進一步的參考目錄以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相關主題的材料。
我們在使用特殊術語或技術名詞的時候,比如「諾姆」「陶片」或「王名圈」,會做簡短的定義。列出的人名是被廣泛接受的形式,遺址會按照廣為人知的地名列出;然而,也同時列出不同的古埃及、希臘或現代阿拉伯的名字。關於國王名字的拼寫,我們知道每個法老的頭餃中都有五個名字,兩個最重要的寫在王名圈(典型的繩圈)中。本書實際上采用的是一個最廣為人所知的名字。有些情況下,這意味著保留的是希臘化而不是埃及人自己使用的名字,例如,用齊阿普斯而不是胡夫;其他情況下,用的是埃及名字,例如,阿蒙尼姆赫特而不用阿蒙尼麥斯,辛外瑟瑞特而不用塞索斯特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