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事中國鄉土建築研究已經十五年了。參加這項工作的,除了三位教師(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之外,每年還有一些本科畢業班的學生。
我們的工作成果一般包括四個部分,一是研究著作,二是攝影,三是測繪,四是專題調查報告,這四部分是每個課題都做的。偶然還有第五部分,便是應地方當局之邀,編寫古村落的保護規划。其中測繪和專題調查報告是由學生完成的。作為他們的酶畢業論文。
測繪圖至今已經積累了兩千多張,遍及八個省,七十個左右的村子,主要內容有整個村落的總平面,村落局部的建築群平面,建築群大立面和大剖面,單體建築物(如會計室、宗祠、宙宇、商店、學塾、路亭、戲台、牌坊、寨門等)的平、立、剖面,大木構件,小木裝修,雕飾,家具,還有建築群和單體建築物的軸測圖、室內陳設透視圖等等。
我們要求學生做測繪圖的目的大致有四個方面:第一,多少給各地的鄉土建築留下一些真實的形象的記錄。豐富多彩的鄉土建築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它們處於迅速消失的過程之中,因此,給它們留下一些可靠的、准確的記錄,是極有意義的工作;不僅對建築師有好處,對各行業的人提高文化修養都有好處。第二,對建築師來說,這些測繪圖更有積極的意義,他們可以從中領悟建築的真諦,理解建築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的原理,也可以直觀地借鑒鄉土建築的創作經驗,汲取其中的智慧,從而開闊眼界、活潑思想、提高審美能力,認識民族建築的一部分重要特征。第三,幫助學生們掌握一種研究建築遺產的方法,初步學會如何深入地了解它們的創造者和使用者的生活,他們的性格和追求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然而,才能敏銳而真實地感受鄉土建築各方面的特征,探索風格形成的機制和風格中蘊涵的意義,進而分析和表現它們。第四,讓學生通過對鄉土建築遺產的親手觸摸,精確濁量,認真繪圖,使他們產生對優美的建築物及其創造者的敬畏之心,產生對文化、對勞動的親切感情,從而產生出創作建築的願望,以無愧疚於先人。
我們的學生在測繪工作中吃苦耐勞,盡心盡責,而且情緒始終飽滿,制圖質量很好。
我們下鄉的時間根據全系教學工作的總體安排,大都在初春和晚秋,天氣寒冷。一次3月初到陝西省長武縣去,地上還存著積雪,工作期間下了好幾天凍雨,外衣濕透了,鞋子上粘一大坨爛泥,又沉又冷,雙腳凍得沒有了知覺。學生們在黃土地上東倒西歪地走來走去,堅持把整個窯洞村的總平面濁了下來。一次11月底,我們到江西省的樂安縣工作,住在沒有窗玻璃的房子里,夜里風急雨驟,連棉被都被打濕,大家在被窩里瑟瑟發抖。一個大晴天,早晨見瓦上結了厚厚一層白霜,照舊打井水洗臉,晚上就什麽都免了。學生們長了一身紅疙瘩,一直長到了手指尖上。那次要測的房子里有幾座已經十分破敗,學生們遵守我們定下的必須直接量到尺寸的規矩,爬上搖搖谷墜的屋架,一絲不苟。
也有幾次在仲夏季節下鄉,那時也會有困難。浙江省永嘉縣的村子,有一些被溪流阻隔,平日要踏著(石丁)步過去或者用竹筏過河。一次暴雨之後,山洪猛漲,急流洶涌,我們的學生們不肯耽誤工作,就幾個人手拉手,慢慢踏著溪底滾動的卵石(石堂)過水去。雪白的水花纏在他們的下腰,水珠撲滿全身,真是驚心動魄。在蛤雨下測繪也很不容易,畫測稿就怕雨淋。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們便各顯神通,想方設法。在江西省婺源縣,有一位女學生便蹲在側豎起來的稻桶里畫,眼前是一片雨簾。
20世紀90年代初,農村交通還很不發達,我們在浙江省永嘉縣工作,村子很分散,只好租了三輪的「蹦蹦車」跑點。十一個學生,加上兩個老師,車廂里坐不下,就得有一兩個學生靠臂力掛在車外,道路殘破不堪,車子大搖大擺很危險,有一次幾乎翻倒在泥坑里,幸好他們跳得快,才沒有出事。我們嚇得真跺腳,他們轉身就推車子去了。
我們這個研究組,經費十分拮據。每次下鄉,如果地方不給補助,我們便只好粗茶淡飯過日子。在陝西省長武縣,按我們的伙食費,菜不夠吃了,學生們買些咸菜和辣醬湊合,不大吃得飽。有一次,兩個學生到城里去復印資料,工作到中午,他們沒有在城里喝一碗羊湯,吃兩個芝麻燒餅,而是准時趕回村里,和大家一起吃那一頓不合格的飯,高高興興享受我們這個集體的親情。到廣東省梅縣工作的時候,在鎮政府食堂里吃飯,晚飯很早,學生們貪戀工作,回來的時候食堂已經沒有什麽吃的了,甚至還要央求炊事員重新打開門鎖,用剩菜冷飯湊合。我們看在眼里,很心疼,但也無可奈何。
學生們作風嚴謹,工作抓得很緊。有幾次下鄉,村里鎮里時興卡拉OK,村干部們晚上盛意來邀請學生們去玩一玩,他們都謝絕了,在暗淡的燈光下制圖直到深夜。有一回縣長派人來邀跳舞,他們不好意思不去,但只在舞場待了十幾分鍾就回來了。雖然我們並不反對唱唱歌,跳跳舞,但看他們平靜地繼續伏案作圖,我們心里還是感到驕傲。我們對測繪要求得很嚴,一次次地檢查、修改,有的甚至重繪,不但要正確,而且要美觀,用了電腦制圖之後,連用線的粗細都要修改好幾次學生們從來不討價還價,企圖省事。一位女學生負責繪制家具和室內布置的軸測圖,畫上了癮,一直畫到璁期過了一半才回家。
了解農村,熟悉農民,進而熱愛他們,也是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我們高興地看到他們做到了,從而也得到了村民的深情厚誼。在山西省沁水縣,村民們把學生叫「娃兒」、「閨女」。臨走的時候,全村男女老少都來送行,老媽媽們甚至熱淚盈眶。在浙江省的永嘉縣工作,每天傍晚我們在住地門口等待學生們回來,他們老遠就從口袋里掏出一把又一把的柿干和花生來,都是大娘嬸子們給的。一些學生,回校寫調查報告,有了問題,寫作到村里去問,每次都得到詳盡的答復。離開村子好幾年了,還和村民通信。我們有幾次再到工作過的村里去,村民們都一一詢問學生的近況,十分懷念。學生們懂得,畫出好的圖來,寫出好的調查報告來,是對父老鄉親們的報答。我們把這些看做鄉土建築教學工作最重要的收獲。
每次重看學生們畫的測繪圖,我們都會想起許許多多的故事。
不少朋友希望我們把測繪圖,包括已發表過的和還沒有發表過的,匯總編成一套叢書出版,我們挑選了大約半數並配以相關的照片編成十冊,計:①富有裝飾的大木構件,②精巧細致的門窗,③華麗的門頭門罩,④雕刻和彩飾,⑤廟宇,⑥宗祠,⑦住宅(上),⑧住宅(下),⑨文教建築及其他,⑩家具。挑選的標准大致是要有比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參考價值,有比較豐富的人文蘊涵和有比較明顯的地區和工藝特色。有一些測繪圖,學生投入很多,也極有多方面的認識價值,但考慮這套叢書的出版宗旨,沒有收入,如安徽關麓村和廣東僑鄉村的整體大比例總平面以及一些建築群的大比例立面等,很遺憾。
從一九八五級到一九九三級,制圖都是純手工的,一九九四級以後,改用電腦制圖。因此在比例尺和尺寸數字的形式與字體上有些差別,在一些構件的大樣圖上也有不用比例尺的。另外,由於制圖時無法預知出版時的條件,在線條的粗細上也難以保持統一,所有這些都可能使測繪圖在印刷上有些不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