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爾特的歷史哲學

李凱爾特的歷史哲學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凱爾特(Henrich Rickert,1863—1936)的歷史哲學,核心是對邏輯意義上的歷史學方法論的思考,他試圖通過自然科學方法和歷史科學方法的對比,闡明歷史學本身的規定性特征。其思考的出發點是科學的分類,在他看來,就對象而言,有自然和文化的對立,就方法而言,有自然科學和歷史的文化科學的對立。

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能否適用于歷史的文化科學?李凱爾特在一系列的論述中給出了否定的答案。繼《認識的對象》(1892)一書之後,他陸續發表了“關于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理論”,以及《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一書的前三章“對物體世界的概念認識”、“自然和精神”、“自然和歷史”諸文,強調指出自然科學方法不適用于歷史學。1899年,出版《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書,簡明扼要地陳述了他在前述論著中關于這個問題的基本思想。

在“歷史的概念形成“和“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二文發表後,《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一書于1902年出版。此書以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為依據,試圖找出歷史概念形成的內在邏輯結構。

本書收錄的是李凱爾特概括性的《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書,以及最後總結性的“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一文(即《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第五章),精煉地體現了李凱爾特歷史哲學的思想要義。
 

目錄

譯者前言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譯者前言
第一部分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第二版(1910年)序言
第四版和第五版(1921年)序言
第六版(1926年)序言
一 任務
二 歷史狀況
三 基本對立
四 自然和文化
五 概念和現實
六 自然科學方法
七 自然和歷史
八 歷史學和心理學
九 歷史學和藝術
十 歷史的文化科學
十一 中間領域
十二 數量的個別性
十三 與價值無關的個別性
十四 文化歷史的客觀性
第二部分 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
引言
一 自然科學的歷史哲學
二 經驗的客觀性
三 形而上學的客觀性
四 價值的客觀性
五 歷史和世界觀
人名譯名索引
 

在跨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的當下,如影相隨的是,我們面對著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緊迫要求,即必須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及特殊性。由中外學者攜手組織的這套叢書,將致力于把西方有關歷史、歷史編纂、元史學和歷史哲學的話語帶入中國歷史文化的園地。

歷史論題是人類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在歷史中,人們形成並且反映了他們與其他人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與他者的差異。在歸屬感和差異的寬泛視界中來看待“世界諸文明”,人們才能夠談及“文化認同”。歷史學家們的專業學術工作往往涉及到並依賴于認同形成的文化過程。由于這種牽涉,無論歷史學家是否意識到,政治都在他們的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不管學術性的歷史研究僅僅只是作為資政的工具,還是因其方法的合理性而有著特別功能,這都已經是公開的問題。

關于歷史思維的學術地位的許多討論,還有它對“客觀性”或普遍有效性的執著,都與世界範圍內現代化過程中的歷史思維之發展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思維獲得了學術學科或者說“科學”(Wissenschaft,采該詞更寬泛的意義)的形式。歷史學研究的傳統,其自尊就在于,它聲稱與非專業歷史學相比有著更高層次的有效性。一般用的詞就是“客觀性”。與這種對客觀性的執著相反,許多重要論述進入了歷史學家的自我意識,這牽涉到他們與各自國家歷史文化的相互關系。例如,後現代主義極力否認客觀性這種主張,並且指出,盡管歷史研究有其方法的合理性,而在歷史研究之外的政治利益、語言假定和文化意義標準等等,歷史的解釋卻對它們有一種根本的依賴。

在意識到了記憶的作用,並且意識到了非專業性因素在異彩紛呈的人類生活領域中表現過去的作用之後,發生在歷史學內外的、有關歷史思想以及它作為學術學科的形式的討論,就因這種新的意識而被擴大了。在人類生活的文化定向中,記憶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似乎要取代歷史在那些決定歷史認同的行為中所處的核心位置。這樣一種更迭是否會造成足夠重要的後果,影響到歷史在民族文化生活中的角色,這一點還懸而未決。只要記憶與“實際發生的”經驗相關,歷史就仍然是對集體記憶中這種經驗因素的一種言說。

在反思歷史思想與職業歷史學家的工作時,這種視界的擴展因為如下事實而獲得了額外的擴大和深化,即︰人們為了理解現在、期盼未來而研究過去的方式存在著根本的文化差異;沒有這樣的洞見,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歷史。既然認同關系到與他者的差異,而歷史是呈現、反思和交流這種差異的領域,歷史學家的工作就必然一直處在對付這種差異的張力之中。“文明的沖突”便是一個口號,它標明,通過回憶和歷史形成的認同中存在著緊張因素。

既然認同不只是界定和奮爭的事情,它同時還是理解和認知,為此,這雙重因素在歷史話語中都必須主題化。每一種認同都因識別出他者而存在,而各種認同或認同的文化概念之間的張力以至于斗爭或沖突,都不得不被理解為一種認知的要求。是什麼使得他者出現差異呢?對此不理解,認知就不可能實現。這樣,就必須了解他者的差異中那些強有力的文化要素和過程。

進而,若缺少貫穿這種差異的可理解性原則,認知也不可能。就學術性話語的層面而言,在將歷史認同主題化,使之成為差異的一個事例時,這些普遍的要素和維度與專業性歷史思維的話語特征有著本質上的關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