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收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微醉,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洋洋灑灑,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再,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行書第一」。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其中相同的字,也極盡變化,雖說不是很難但是表明了一個書法家的藝術自覺。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於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