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和白話》是張中行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寫作的一本小書,向讀者介紹了同文言與白話相關的一些知識,探討了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和白話的淵源、特點、功過、白話替代文言的歷史過程等有關問題,幫助讀者正確理解和使用文言和白話。
作者簡介: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璿,字仲衡。后以名字難認,改今名。1909年1月生於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1931年通縣師范學校畢業。1935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先后任教於中學和大學。建國后就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先生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諸多領域,人稱「雜家」。自覺較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和人生哲學。吹牛為文,以「忠於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面目對人」為信條。自20世紀80年代始,十餘年間,相繼有《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話》、《作文雜談》、《文言常識》、《順生論》、《說夢樓談屑》、《流年碎影》、《說夢草》、《散簡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記舊人舊事,或談學論理,或探究人生,鉤玄提要,百煉工純,以其見識之深邃,文筆之獨特,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目錄
第一章 概說
1.1 解題
1.2.1 研討的意義
1.2.2 研討的對象是書面語言
第二章 何謂文言
2.1 文言與白話有別
2.2 文言難於定義
2.2.1 以脫離當時口語為標准有例外
2.2.2 以不同於現代語為標准有例外
2.2.3 以口語為標准隨機應變不妥
2.2.4 從時間方面分辨不明確
2.3.1 要依常識先認定文言
2.3.2 戰國兩漢作品可以充當標本
2.3.3 文言有相當嚴格的詞匯句法系統
2.3.4 求美的子孫仍是文言
2.4.1 文言與古漢語有別
2.4.2 文言一名可用
第三章 文言如何形成
3.1 文言形成的條件
3.1.1 重要條件是詞匯句法系統
3.1.2 系統不隨時間變
3.1.3 系統不隨地域變
3.2 文言形成的因素
3.2.1 漢字不隨口語變
3.2.2 文趨精簡
3.2.3 文的惰性
3.2.4 文人筆下學書面語
3.2.5 文人為文求典雅
3.2.6 文言有不受時空限制的優越性
3.2.7 文言有使人喜愛的力量
第四章 文言的功過
第五章 文言的特點
第六章 歷史情況(甲)
第七章 歷史情況(乙)
第八章 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
第九章 文言典籍
第十章 學以致用問題
第十一章 何謂白話
第十二章 白話與口語
第十三章 用白話的原因
第十四章 文白的界限
第十五章 白話典籍
第十六章 展望
后記
出版說明
1.1 解題
1.2.1 研討的意義
1.2.2 研討的對象是書面語言
第二章 何謂文言
2.1 文言與白話有別
2.2 文言難於定義
2.2.1 以脫離當時口語為標准有例外
2.2.2 以不同於現代語為標准有例外
2.2.3 以口語為標准隨機應變不妥
2.2.4 從時間方面分辨不明確
2.3.1 要依常識先認定文言
2.3.2 戰國兩漢作品可以充當標本
2.3.3 文言有相當嚴格的詞匯句法系統
2.3.4 求美的子孫仍是文言
2.4.1 文言與古漢語有別
2.4.2 文言一名可用
第三章 文言如何形成
3.1 文言形成的條件
3.1.1 重要條件是詞匯句法系統
3.1.2 系統不隨時間變
3.1.3 系統不隨地域變
3.2 文言形成的因素
3.2.1 漢字不隨口語變
3.2.2 文趨精簡
3.2.3 文的惰性
3.2.4 文人筆下學書面語
3.2.5 文人為文求典雅
3.2.6 文言有不受時空限制的優越性
3.2.7 文言有使人喜愛的力量
第四章 文言的功過
第五章 文言的特點
第六章 歷史情況(甲)
第七章 歷史情況(乙)
第八章 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
第九章 文言典籍
第十章 學以致用問題
第十一章 何謂白話
第十二章 白話與口語
第十三章 用白話的原因
第十四章 文白的界限
第十五章 白話典籍
第十六章 展望
后記
出版說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