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美國介入台灣問題為國際大背景,分析台灣問題在不同時期對中國外交造成的困擾與挑戰。首先對國際視野中的台灣問題進行了縱向的歷史性梳理,重點關注兩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際舞台上的抗爭態勢;然後對中國外交涉台問題進行了橫向的結構性考察,解析台灣當局的對外策略與意圖,勾畫其對外關系的基本格局,同時,對中國涉台外交的決策與行為模式進行分析,探究原則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的外交思想與對台戰略。
本書還考察了台灣當局與政府間、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發展關系的基本策略與具體行為,總結了當前國際社會看待和處理台灣問題的特點與趨勢。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革命外交」中的台灣問題(1949—1971)
一、「解放台灣」——革命戰爭的最後目標
二、「漢賊不兩立」——台灣當局的基本立場
三、國際社會對台灣問題的最初反應
四、從「和平解放」到「一綱四目」——中國對台政策的調整
第二章 「與西方握手」——「大三角」背景下的
台灣問題(1971—1991)
一、國際環境變遷與中國對台政策的第二次調整
二、台灣當局的國際處境及其對外策略的調整
三、七八十年代的國際對台關系
第三章 冷戰結束後的台灣問題
一、國際環境變化對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挑戰
二、島內政治經濟的變遷與兩岸關系的進展
三、台灣當局對外理念與政策的變化
四、冷戰後台灣當局的「外交布局」與「外交體系」
第四章 台灣當局「務實外交」的三大「新招式」
一、高層外訪
二、「經援外交」
三、「全民外交」
第五章 兩岸的「邦交國」之爭
一、基本格局與重點地區的「攻防戰」
二、在「反復無常」國家關系上的「拉鋸戰」
三、兩岸在「雙重承認」問題上的較量
四、台灣當局的「拓邦」、「固邦」策略
五、影響台灣「邦交國」選擇的要素
第六章 兩岸在與發達國家關系上的較量
一、台灣與發達國家關系的基本模式
二、台灣與日本關系
三、台灣與西歐國家關系
四、台灣與歐盟關系
五、台灣與俄羅斯關系
第七章 以經貿為主軸的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關系
一、台灣當局的亞太戰略
二、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
三、兩岸在東南亞的抗爭態勢
四、南海問題與兩岸關系
第八章 台灣「參與」聯合國問題
一、台灣「參與」聯合國問題的背景
二、台灣「參與」聯合國的理論與行動
三、台灣「參與」聯合國的策略手法
四、復雜的國際反應
五、中國政府的應對與斗爭
第九章 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台灣「代表權」問題
一、基本狀況
二、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典型模式
┅┅
第十章 國際社會發展對台關系的趨勢與特點
第十一章 結語:關於台灣發展對關系問題的幾點思考
第一章 「革命外交」中的台灣問題(1949—1971)
一、「解放台灣」——革命戰爭的最後目標
二、「漢賊不兩立」——台灣當局的基本立場
三、國際社會對台灣問題的最初反應
四、從「和平解放」到「一綱四目」——中國對台政策的調整
第二章 「與西方握手」——「大三角」背景下的
台灣問題(1971—1991)
一、國際環境變遷與中國對台政策的第二次調整
二、台灣當局的國際處境及其對外策略的調整
三、七八十年代的國際對台關系
第三章 冷戰結束後的台灣問題
一、國際環境變化對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挑戰
二、島內政治經濟的變遷與兩岸關系的進展
三、台灣當局對外理念與政策的變化
四、冷戰後台灣當局的「外交布局」與「外交體系」
第四章 台灣當局「務實外交」的三大「新招式」
一、高層外訪
二、「經援外交」
三、「全民外交」
第五章 兩岸的「邦交國」之爭
一、基本格局與重點地區的「攻防戰」
二、在「反復無常」國家關系上的「拉鋸戰」
三、兩岸在「雙重承認」問題上的較量
四、台灣當局的「拓邦」、「固邦」策略
五、影響台灣「邦交國」選擇的要素
第六章 兩岸在與發達國家關系上的較量
一、台灣與發達國家關系的基本模式
二、台灣與日本關系
三、台灣與西歐國家關系
四、台灣與歐盟關系
五、台灣與俄羅斯關系
第七章 以經貿為主軸的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關系
一、台灣當局的亞太戰略
二、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
三、兩岸在東南亞的抗爭態勢
四、南海問題與兩岸關系
第八章 台灣「參與」聯合國問題
一、台灣「參與」聯合國問題的背景
二、台灣「參與」聯合國的理論與行動
三、台灣「參與」聯合國的策略手法
四、復雜的國際反應
五、中國政府的應對與斗爭
第九章 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台灣「代表權」問題
一、基本狀況
二、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典型模式
┅┅
第十章 國際社會發展對台關系的趨勢與特點
第十一章 結語:關於台灣發展對關系問題的幾點思考
序
1949年以來,中國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使中國成為近二十年來最有生機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外交戰略選擇和外交行為模式也隨之受到世人關注。在後冷戰時代,中國已成為各國尤其是亞太國家考慮外交政策時不能忽視的主要因素,各國政要和外交決策部門基於各自的利益考慮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他們的對華關系,以不同的目光打量著日新月異的中國和它的內政外交。
在中國曾經和正在面l臨的諸多問題中,台灣問題是最棘手的一個,拖至今日仍未解決;同時,它也是外部世界最感迷惑和反應最復雜的問題。本書關注的正是中國外交進程中的涉台問題、特別是由於台灣因素的介入而導致的中國外交格局的復雜化與相應的對策選擇。本書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就中國外交中涉及台灣問題的爭端和事件整理出一個歷史性和全面性的研究框架,為此,它的研究視野將涵蓋1949年以來中國外交發展歷程中的各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所發生的涉台問題;二是對台灣的對外訴求和對外行為作仔細區隔和分析,著重解析90年代以來,全球化挑戰下台灣「務實外交」路線的演變,兩岸在國際舞台上相互較量的基本態勢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國外交戰略的再思考。在中國外交涉台問題的整體視域中,中美關系無疑占據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但鑒於研究中美關系與台灣問題的著述已有很多,本課題的主要內容中將不直接涉及美國因素,而是將此因素背景化。這樣的選擇是希望拓寬觀察視野和變換思考習慣,以求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能更深入、更系統,並為開拓外交新思維提供參考。
一、冷戰結束後的國際環境與台灣問題的凸顯
蘇聯解體後,冷戰宣告結束,全球政治進入後冷戰時期,世界政治經濟結構面臨重組。就國際格局而言,兩極對抗體系崩潰,以美國為唯一超強的單極多元體系(uni—multi polar world)正式開啟。在這全新的體系中,各國的外交關系重新調整,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降低,各國開始利用全新的機會與空間、依據各自的國家利益來決定外交政策,國際關系充滿了不確定性。
然而,不確定的國際形勢中卻有一個確定的主題,即經貿事務成為了國際間的主要議題。由於兩極對抗不復存在,軍事及傳統安全讓位於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發展經濟、提升實力成為各國的第一要務。這種普遍的關注帶來了全球性的經濟乃至其他事務的合作潮流,更改變了衡量一國國際地位與外交影響力的指標,即經濟實力對比逐漸取代軍事實力對比,從而排定了各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序列。
兩岸可以說都得益於也受制於這一既確定又不確定的國際格局。就台灣問題的凸起和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難度增大而言,正是由於以下兩股重大的國際潮流的相互配合,營造了今天台灣問題的國際氛圍。
一種是非傳統安全壓力之下的和平主義抬頭。當今世界在軍事安全為核心的傳統安全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的情形下,又不得不面對作為全球化後果之一的非傳統安全問題。沿著全球化擴張的路徑,諸如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種族沖突、非法移民、毒品走私和國際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問題經過漫長的積累,終於形成影響一國乃至全球安全的大問題。
這一類所謂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乃至社會安全問題的傳統界限,其結果是國際安全范圍的擴大,安全問題成為空前廣大的跨國現象。不同國家、地區以及國際組織之間的空間距離已不再是安全的屏障或彼此隔閡、自保平安的藩籬,單邊主義、強權政治和單純軍事手段已不能解決世界性的和跨國界的安全問題,多邊主義、綜合安全、合作安全逐漸成為國際流行的理念。
在這些新理念的培植下,國際和平主義日益抬頭,其基本主張有二,一是主張國家間的互動應以談判代替對抗,尤其是強調國與國之間就安全問題進行對話的重要性,談判——和解——合作被認為是爭端國家問建立良性互動的理想模式;二是重視國際組織的功能發揮,強調聯合國應該充分發揮解決國際爭端,促進國際合作的功能,在解決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
國際和平主義對中國而言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與中國關於建立和諧社會特別是和諧的國際關系的主張相輔相成,換言之,在國際領域,中國在相當多問題上的原則和立場與國際和平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
┅┅
在中國曾經和正在面l臨的諸多問題中,台灣問題是最棘手的一個,拖至今日仍未解決;同時,它也是外部世界最感迷惑和反應最復雜的問題。本書關注的正是中國外交進程中的涉台問題、特別是由於台灣因素的介入而導致的中國外交格局的復雜化與相應的對策選擇。本書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就中國外交中涉及台灣問題的爭端和事件整理出一個歷史性和全面性的研究框架,為此,它的研究視野將涵蓋1949年以來中國外交發展歷程中的各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所發生的涉台問題;二是對台灣的對外訴求和對外行為作仔細區隔和分析,著重解析90年代以來,全球化挑戰下台灣「務實外交」路線的演變,兩岸在國際舞台上相互較量的基本態勢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國外交戰略的再思考。在中國外交涉台問題的整體視域中,中美關系無疑占據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但鑒於研究中美關系與台灣問題的著述已有很多,本課題的主要內容中將不直接涉及美國因素,而是將此因素背景化。這樣的選擇是希望拓寬觀察視野和變換思考習慣,以求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能更深入、更系統,並為開拓外交新思維提供參考。
一、冷戰結束後的國際環境與台灣問題的凸顯
蘇聯解體後,冷戰宣告結束,全球政治進入後冷戰時期,世界政治經濟結構面臨重組。就國際格局而言,兩極對抗體系崩潰,以美國為唯一超強的單極多元體系(uni—multi polar world)正式開啟。在這全新的體系中,各國的外交關系重新調整,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降低,各國開始利用全新的機會與空間、依據各自的國家利益來決定外交政策,國際關系充滿了不確定性。
然而,不確定的國際形勢中卻有一個確定的主題,即經貿事務成為了國際間的主要議題。由於兩極對抗不復存在,軍事及傳統安全讓位於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發展經濟、提升實力成為各國的第一要務。這種普遍的關注帶來了全球性的經濟乃至其他事務的合作潮流,更改變了衡量一國國際地位與外交影響力的指標,即經濟實力對比逐漸取代軍事實力對比,從而排定了各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序列。
兩岸可以說都得益於也受制於這一既確定又不確定的國際格局。就台灣問題的凸起和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難度增大而言,正是由於以下兩股重大的國際潮流的相互配合,營造了今天台灣問題的國際氛圍。
一種是非傳統安全壓力之下的和平主義抬頭。當今世界在軍事安全為核心的傳統安全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的情形下,又不得不面對作為全球化後果之一的非傳統安全問題。沿著全球化擴張的路徑,諸如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種族沖突、非法移民、毒品走私和國際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問題經過漫長的積累,終於形成影響一國乃至全球安全的大問題。
這一類所謂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乃至社會安全問題的傳統界限,其結果是國際安全范圍的擴大,安全問題成為空前廣大的跨國現象。不同國家、地區以及國際組織之間的空間距離已不再是安全的屏障或彼此隔閡、自保平安的藩籬,單邊主義、強權政治和單純軍事手段已不能解決世界性的和跨國界的安全問題,多邊主義、綜合安全、合作安全逐漸成為國際流行的理念。
在這些新理念的培植下,國際和平主義日益抬頭,其基本主張有二,一是主張國家間的互動應以談判代替對抗,尤其是強調國與國之間就安全問題進行對話的重要性,談判——和解——合作被認為是爭端國家問建立良性互動的理想模式;二是重視國際組織的功能發揮,強調聯合國應該充分發揮解決國際爭端,促進國際合作的功能,在解決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
國際和平主義對中國而言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與中國關於建立和諧社會特別是和諧的國際關系的主張相輔相成,換言之,在國際領域,中國在相當多問題上的原則和立場與國際和平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