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

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
定價:204
NT $ 177
 

內容簡介

本書是英文世界第一本對「民國時期中國文學中的現代主義」進行全面考察的學術專著,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面,本書解釋了自1917年五四運動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這一期間「中國文學中的現代主義」,不僅對主要海派作家的「現代主義」訴求進行了細致的探討,而且對主要京派作家的「現代主義」努力也作了頗具理論深度的分析。在有關現代主義的理論研究方面,本書則為我們勾畫出了中國、日本與西方的現代主義的交叉之處,並且從多重殖民方式和文化相遇中考察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跨國路線圖,進而解構了比較文化研究中所習慣預設的「中心/邊緣」、「東方/西方」的二元對立。在殖民和後殖民理論研究方面,本書指出了現代中國的「半殖民主義」特點,認為後者是一套不同於正式殖民主義的文化政治與實踐。
 

目錄


導論:中國現代主義的全球性視角和地區性視角
第一部分 渴望現代:「五四」的西方主義和日本主義
第一章 時間、現代主義和文化權力:地區性的結構
第二章 進化論與實驗主義:魯迅和陶晶孫
第三章 精神分析與世界主義:郭沫若的作品
第四章 利比多與民族國家:郁達夫、滕固等的道德頹廢
第五章 他戀(Loving the Other):全球語境下的「五四」西方主義
第二部分 重思現代:京派
第六章 未曾斷裂的現代性:對新全球文化的建議
第七章 用毛筆書寫英文:廢名的著作
第八章 地區語境下的性別協商:林徽因與凌叔華
第三部分 炫耀現代:上海新感覺主義
第九章 現代主義與大都會上海
第十章 性別、種族和半殖民地性:劉吶鷗的上海大都會風景
第十一章 表演半殖民的主體性:穆時英的著作
第十二章 資本主義與內在性:施蟄存的「色情-怪誕」小說
結論:半殖民地性與文化
附:后來的現代主義——戰爭歲月及其后
參考書目
 

1990年秋季,我拜訪了已經85歲高齡的施蟄存先生。在30年代的現代主義者中,他是唯一健在的一位。他的寓所位於上海市中心一座民國時代修建的老房子內,而在房子坐落的那條狹窄的林蔭道上,還擁擠地排列着許多類似的建築。這套公寓有三個房間。在主要的房間里,我看到了一些老上海的遺跡:天花板邊緣的線腳、壁爐,還有帶有鐵護欄的小陽台。過去幾十年里,由於被馬克思主義式的民族主義和禁欲主義意識形態所控制,這個國家到處充斥着實用主義風格的建築,因而,施老寓所中的這些老上海遺跡在其中也就顯得格外地引人注目。若是壁爐仍然可以使用,或是陽台上擺滿了盆栽植物,人們或許還會以為,時光被凝固在了上世紀的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彼時,歐化的生活方式在上海的世界主義文化精英那里構成了一股流行潮流。但是如今,壁爐是空的,也沒有必要的工具。在「大躍進」的年代,這些鐵制的生火工具已被拿去煉鋼而從此一去不返。與壁爐的命運相似,現在的陽台似乎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這個房間是施老的書房、卧室、餐廳兼起居室,雖略顯擁擠但卻整齊舒適。施老端坐在屋子中央的書桌旁,抽着煙斗,白襯衣的外面套了一件綠色的絨浴衣,灰黑色的褲子,一根老式的皮帶緊系腰間。一耳帶有助聽器的施老,長着一張橢圓形的面龐,親切而優雅。這些特征都與他的南方紳士身份極為相稱。整整三天,他謙和地回答着我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他的工作和他在舊上海當作家的青年時代。他不僅動情地談起了自己最鍾愛的作家(包括了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和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等西方作家),而且還談起了如「解構主義」這樣的文學理論領域的最新發展。

我全神貫注地傾聽着他對青年時代的回憶,那時的施老是一個年輕而有抱負的作家和編輯。同時,尤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施老的消息靈通及其言談的「當代」性。我們在歷史、地理、性別以及年齡等方面的差距似乎一下子消失了,他對中國現代史巨變的參與也成了可以繞過去的經歷,好像這一切都能被輕易地回避和遺忘。許多文化批評家都已注意到民國時代和20世紀80年代的相似之處,他們指出80年代是一個追求文化世界主義(cc)sin()politanism)的「新」啟蒙時代。在這個新啟蒙時代,曾經的重要作家和編輯施蟄存必然地「復生」了,成為了一位重要的現代作家。他的重要著作均被再版。人們可以在書店找到全套由他編輯的《現代》(Les Contemporaines)雜志。可以這樣說,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股對民國時期文學的懷舊浪潮,在此浪潮中,不同類型的年輕作家們都從前輩身上找到了某種認同,同時也獲得了從事更加明確的跨國文化寫作所需要的靈感。對於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思潮來說,這類文化寫作顯得十分重要,因為這股思潮的格言就是「走向世界」,這一新詞在90年代被轉變為「走向全球」。從歷史角度看,這種懷舊絕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從1949年到毛澤東逝世的1976年,在整個的文學史上,所謂的世界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作家都被視作為西化的,也即思想意識落后和精神頹廢的群體而被排斥和忽略。在文化熱時期,這一局面被扭轉,一批現代主義作家的地位被恢復,進而成為了人們熱心學習的榜樣。當然,我采訪施蟄存的1990年秋天已經是這股文化熱的尾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