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乾元國學教室精品課程
北京大學哲學系王博教授
繼《莊子哲學》之後再推解讀莊子的力作
莊子是個哲學家,莊子的哲學很顯然就是他給自己的生活提供的理由,就是他所塑造的一種心情。這個其學無所不窺的天下第一才子為什麼會選擇學而優則不仕的路呢?整個的《莊子》內七篇就是給出的答案。說到心情,莊子的心情可以說是始于無奈而終于逍遙,但終于還是沒有擺脫開無奈。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而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只看到無奈失是沉重的,只看到逍遙的人是沒心沒肺的。正是在無奈和逍遙之間,在不得已和自在之間,生活的真相才向我們呈現,莊子哲學才體現出它的厚重和深刻。
莊子是復雜的,他的心靈世界中有著無數的丘壑,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功名利祿之網、是非善惡之結,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該把它們如何地安頓或者打破呢?莊子又是簡單的,所有的丘壑都被抹平,歸于虛者心齋,歸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這種復雜和簡單不只是莊子個人的,也是他人和世界的。唯其如此,莊子哲學才不是個人的,而是中國和世界的。
目錄
第一講 讀書有法
第二講 隱士與寓言
第三講 從生活世界開始
第四講 行路難
第五講 游刃有余的可能性
第六講 無我與無知
第七講 殘疾與分裂
第八講 無奈與達觀
第九講 逍遙之路
第十講 順應與勉強
後記
第二講 隱士與寓言
第三講 從生活世界開始
第四講 行路難
第五講 游刃有余的可能性
第六講 無我與無知
第七講 殘疾與分裂
第八講 無奈與達觀
第九講 逍遙之路
第十講 順應與勉強
後記
序
哲學是個什麼東西?這是哲學家們一直無法給出確切答案的問題。外行人或許覺得這該是哲學的恥辱,說輕一點,至少是尷尬。但哲學家們也許正享受著這種處境帶來的模糊和自在。一個過分清楚的東西不僅意味著一覽無余,還意味著束縛和限制等等。這樣看來,模糊顯然有著模糊的好處,哲學家也因此有著比其他領域的研究者更大的空間。當然,模糊並不意味著說一些含糊其辭的話,話總是要說清楚的。說不清楚不是模糊,是糊涂。
二十五年的時間給我的關于哲學的經驗,可以凝結為遞進的三句話。第一句,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哲學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不著邊際的言說,不是似乎和生活世界無關的一些符號或者邏輯,哲學就是生活世界本身。它關注的就是小到喜怒哀樂、中到功名利祿、大到生死存亡這些人生的問題。當然,由這些問題可以延伸到關于世界的思考,太極乾坤、道德天地,但它的根仍然是生活世界。所以不同的哲學直接就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生活,孔子和孟子的生活顯然不同于老子和莊子的,讀者又很容易把這些不同和他們的哲學聯系起來。第二句,哲學是一種思,關于生活方式的思。所有人都生活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思考著、反思著。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一種無思的生活。哲學家是一直在思的,有時他倡導無思,可無思也是思的結果。這種思不是純粹的思,無內容的思,而是關于生活之思。中國哲學在我看來可以描述為生活和思之間的對話。哲學家不只是生活著,告訴別人一種好的生活,或者更適當的生活,他還必須給出理由。我為什麼這樣生活,我為什麼推薦給你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同的哲學就是哲學家們給出的不同的生活理由。正是在給出理由的過程中,哲學無一例外地體現出了其思辨的特征。第三句,哲學是一種心情,是經歷了關于生活之思後所達到的一種心情。面對哲學卻看不到心是談不上對哲學有感覺的。面對儒家該感受到充實而溫暖的春天般的心,面對道家該感受到虛靜又清冷的秋天似的心。我一直很喜歡古代曾經有過的一個關于“哲”字的寫法,上面是折,下面是心,哲學家不該是一個有口無心的人,更重要的,他應該而且必須是一個有心的人,用心來思考生活並且把生活約化為某種心情。
莊子當然是個哲學家,他的思想也當然符合我前面所說的關于哲學的理解。在我看來,莊子的哲學很顯然地就是他給自己的生活提供的理由,就是他所塑造的一種心情。這個其學無所不窺的天下第一才子為什麼會選擇學而優則不仕的路呢?整個的《莊子》內七篇就是給出的答案。說到心情,莊子的心情可以說是始于無奈而終于逍遙,但終于還是沒有擺脫開無奈。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而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只看到無奈的人是沉重的,只看到逍遙的人是沒心沒肺的。正是在無奈和逍遙之間,在不得已和自在之間,生活的真相才向我們呈現,莊子哲學才體現出它的厚重和深刻。
莊子是復雜的,他的心靈世界中有著無數的丘壑,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功名利祿之網、是非善惡之結,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該把它們如何地安頓或者打破呢?莊子又是簡單的,所有的丘壑都被抹平,歸于虛者心齋,歸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這種復雜和簡單不只是莊子個人的,也是他人和世界的。唯其如此,莊子哲學才不是個人的,而是中國和世界的。
二十五年的時間給我的關于哲學的經驗,可以凝結為遞進的三句話。第一句,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哲學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不著邊際的言說,不是似乎和生活世界無關的一些符號或者邏輯,哲學就是生活世界本身。它關注的就是小到喜怒哀樂、中到功名利祿、大到生死存亡這些人生的問題。當然,由這些問題可以延伸到關于世界的思考,太極乾坤、道德天地,但它的根仍然是生活世界。所以不同的哲學直接就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生活,孔子和孟子的生活顯然不同于老子和莊子的,讀者又很容易把這些不同和他們的哲學聯系起來。第二句,哲學是一種思,關于生活方式的思。所有人都生活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思考著、反思著。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一種無思的生活。哲學家是一直在思的,有時他倡導無思,可無思也是思的結果。這種思不是純粹的思,無內容的思,而是關于生活之思。中國哲學在我看來可以描述為生活和思之間的對話。哲學家不只是生活著,告訴別人一種好的生活,或者更適當的生活,他還必須給出理由。我為什麼這樣生活,我為什麼推薦給你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同的哲學就是哲學家們給出的不同的生活理由。正是在給出理由的過程中,哲學無一例外地體現出了其思辨的特征。第三句,哲學是一種心情,是經歷了關于生活之思後所達到的一種心情。面對哲學卻看不到心是談不上對哲學有感覺的。面對儒家該感受到充實而溫暖的春天般的心,面對道家該感受到虛靜又清冷的秋天似的心。我一直很喜歡古代曾經有過的一個關于“哲”字的寫法,上面是折,下面是心,哲學家不該是一個有口無心的人,更重要的,他應該而且必須是一個有心的人,用心來思考生活並且把生活約化為某種心情。
莊子當然是個哲學家,他的思想也當然符合我前面所說的關于哲學的理解。在我看來,莊子的哲學很顯然地就是他給自己的生活提供的理由,就是他所塑造的一種心情。這個其學無所不窺的天下第一才子為什麼會選擇學而優則不仕的路呢?整個的《莊子》內七篇就是給出的答案。說到心情,莊子的心情可以說是始于無奈而終于逍遙,但終于還是沒有擺脫開無奈。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而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只看到無奈的人是沉重的,只看到逍遙的人是沒心沒肺的。正是在無奈和逍遙之間,在不得已和自在之間,生活的真相才向我們呈現,莊子哲學才體現出它的厚重和深刻。
莊子是復雜的,他的心靈世界中有著無數的丘壑,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功名利祿之網、是非善惡之結,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該把它們如何地安頓或者打破呢?莊子又是簡單的,所有的丘壑都被抹平,歸于虛者心齋,歸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這種復雜和簡單不只是莊子個人的,也是他人和世界的。唯其如此,莊子哲學才不是個人的,而是中國和世界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