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加拿大為大洋所隔,相距遙遠,文化各異。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加拿大建國僅一個多世紀,其他方面的差異也不小。中國與加拿大之間的關系自華工去加拿大淘金和修築鐵路起,已有一半世紀之久。當時加拿大尚未建國,中國則處于清代後期。該書按時間順序全面論述了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與加拿大關系沿革的歷史軌跡,主要內容包括華工的起源與業績、華人移民與排斥華人立法、加拿大傳教士在華活動、抗戰期間中加關系的突破、加拿大承認新中國和中加關系正常化、新時期中加關系和加拿大與中國台灣香港地區關系等,同時還專門介紹了對兩國關系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白求恩、文幼章、明義士等人。全書分7章,約30萬字。
潘興明,江蘇常州人,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長期在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現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上海市世界史學會理事。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美國GRINNEL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國外高校作學術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史、英帝國和英聯邦研究、中國與英聯邦國家關系史等。目前的研究課題有英國文化殖民史、中國與加拿大關系等。已出版的專著有︰《20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中英關系》、《南非——在黑白文化的撞擊中》、《近代英國史》等;論文有︰《加拿大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殖民城市探析》等數十篇;譯著有︰《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國的傳統與變革》、《西方文明史》和《牛津基督教史》等。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中國與加拿大的早期接觸
第一節 華工的起源
第二節 金礦和鐵路工地上的華工
第三節 早期的華人社團和社區
第四節 歧視和排斥華人立法
第五節 早期加拿大傳教士在華活動
第二章 民國初年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加拿大華人與中國國內政治
第二節 《1923年華人移民法》及其後果
第三節 明義士與甲骨文
第三章 抗戰時期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華人社區的變化和支援抗戰
第二節 中加官方關系的發展
第三節 抗戰期間的軍事合作
第四節 兩國在政治事務上的交涉和行動
第五節 戰時對華經濟政策與經濟合作
第六節 中國高層人物和代表團訪問加拿大
第七節 加拿大的杰出友人——白求恩
第四章 1945-1949年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加拿大與中國的政治經濟
第二節 華人社區和爭取華人的權利的活動
第三節 傳教團與兩國關系
第四節 文幼章與兩國關系
第五章 新中國建立之初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加拿大承認新中國的問題
第二節 朝鮮戰爭與中加關系
第三節 日內瓦會議及會後增進中加關系的努力
第六章 從低潮到兩國關系正常化
第一節 低潮時期的嘗試
第二節 在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的新舉措
第三節 中加兩國關系正常化
第四節 中加商貿關系的建立
第七章 新時期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政治關系的演進與發展
第二節 經貿關系與科學技術合作
第三節 教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第四節 中國對加拿大的移民和華人社區
第五節 加拿大與中國台灣香港地區的關系
後記
第一章 中國與加拿大的早期接觸
第一節 華工的起源
第二節 金礦和鐵路工地上的華工
第三節 早期的華人社團和社區
第四節 歧視和排斥華人立法
第五節 早期加拿大傳教士在華活動
第二章 民國初年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加拿大華人與中國國內政治
第二節 《1923年華人移民法》及其後果
第三節 明義士與甲骨文
第三章 抗戰時期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華人社區的變化和支援抗戰
第二節 中加官方關系的發展
第三節 抗戰期間的軍事合作
第四節 兩國在政治事務上的交涉和行動
第五節 戰時對華經濟政策與經濟合作
第六節 中國高層人物和代表團訪問加拿大
第七節 加拿大的杰出友人——白求恩
第四章 1945-1949年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加拿大與中國的政治經濟
第二節 華人社區和爭取華人的權利的活動
第三節 傳教團與兩國關系
第四節 文幼章與兩國關系
第五章 新中國建立之初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加拿大承認新中國的問題
第二節 朝鮮戰爭與中加關系
第三節 日內瓦會議及會後增進中加關系的努力
第六章 從低潮到兩國關系正常化
第一節 低潮時期的嘗試
第二節 在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的新舉措
第三節 中加兩國關系正常化
第四節 中加商貿關系的建立
第七章 新時期的中加關系
第一節 政治關系的演進與發展
第二節 經貿關系與科學技術合作
第三節 教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第四節 中國對加拿大的移民和華人社區
第五節 加拿大與中國台灣香港地區的關系
後記
序
中國與加拿大為大洋所隔,相距遙遠,文化各異。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加拿大建國僅一個多世紀,其他方面的差異也不小。中加兩國的直接接觸始于一個半世紀之前中國勞工奔赴加拿大務工。加拿大在歷史上並沒有參與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等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活動,所以我們在虎門炮台的硝煙中和北京皇城的火光中看不到加拿大人的身影。而且,《清史》之“邦交志”所列的18個邦交國中也沒有加拿大。一位終生致力于中加兩國友誼的加拿大友好人士郎寧(又名禳杰德,ChesterRonning)在《中國革命回憶錄》一書中寫道︰
我們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我們與中國的關系沒有黑暗的經歷。我們沒有參加過鴉片戰爭;我們沒有在中國的口岸城市建立租界;我們沒有在那里駐軍,也沒有派駐警察和法庭以對中國公民行使司法管轄權。�
但我們對加拿大並不陌生,而且中國人民普遍對這個大洋彼岸的楓葉之國抱有好感。這主要歸功于來自安大略湖和休倫湖畔一座小城——格雷恩赫斯特(Gravenhurst)的一位加拿大醫生,他就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諾爾曼‧白求恩(NormanBethune)。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贊揚了他的國際主義風範,號召人們學習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白求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他的生命,也為中加兩國人民之間架起了相互了解和信任的橋梁。
加拿大位于太平洋的東岸,北美洲大陸的北部,在陸地上只與美國接壤,領土面積近一千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加拿大的大部分國土在北緯49度以北,所以氣候較為寒冷,下雪的季節可以長達半年之久,靠近北極極地一帶屬永凍地帶,冰雪終年不化。同時,加拿大也是世界上4個主要移民接納國之一(其余3個是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土著居民是遠古時代從亞洲移居這里的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最先進行殖民開發的是法國殖民者,今天加拿大的東部一度被命名為“新法蘭西”。但英國殖民者後來居上,在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取得了對這個地區的統治權,稱英屬北美殖民地,分“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兩部分。英國汲取美國獨立戰爭中教訓,不再壓制該殖民地人民的自治要求,于1867年準許上加拿大(即安大略,Ontario)、下加拿大(即魁北克,Quebec)、新斯科舍(NovaScotia)和新布倫瑞克(New Brunswick)等殖民地聯合起來,成立加拿大,分為4省。此後,加拿大向西、東、北三個方向擴展,先後增加了6個省和3個地區。立國時的正式名稱為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擁有高度自治權,近似于主權國家,但外交國防仍听命于英國,是英帝國的一個成員;後根據英國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而獲得完全的主權國家地位,正式國名亦改為加拿大,留在英帝國之內,繼續尊英國君主為加拿大國家元首,現今的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也是加拿大女王,但由加拿大總理提名的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行使其職權,現任總督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中文名︰伍冰枝,Adrienne Clarkson)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擔任這個職務的華裔加拿大人。基于歷史的原因,加拿大確定英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奉行多元文化政策。中文是該國僅次于英語、法語的第三大語言,方言中以廣東話最為流行。近來隨著中國大陸的移民的大量移入,說普通話的華人比例越來越大。
中國與加拿大之間的關系自華工去加拿大淘金和修築鐵路起,已有一個半世紀之久。當時加拿大尚未建國,中國則處于清代後期。華工漂洋過海搭乘的是多桅帆船,往往要歷經數月的艱辛才能踏上太平洋彼岸的土地。在21世紀的今天,星移斗轉,世界的發展程度已是當時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人們從上海或北京去溫哥華,乘直航飛機只消11個小時,甚至比乘京滬特快從上海到北京所花費的時間還要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廣泛的背景下,中加關系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而且對兩國的影響也更加明顯和直接。這些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能夠感受得到。中國鐵路上奔馳的快速列車有不少是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的產品,而在加拿大的大型超級市場中,有相當部分的服裝、日用品和家用電器是由中國制造。因此,我們對中加關系作一個較為全面的瀏覽和考察,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簡而言之,中國與加拿大關系的演進,大致上可分為這麼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晚清民初時期(1850—1923年)。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民間關系佔主導地位,主要內容是華工前往加拿大做工和定居和加拿大傳教士開始到中國傳教。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海禁被沖垮,以華工出洋為標志的近代中國海外移民潮蓬勃興起,其前往的目的地由傳統上的東南亞擴大到美洲和澳洲等地。早期的華工多屬強迫型移民,他們被迫、被擄或被騙而背井離鄉,離開故土投身海外。其中含有少量的以親屬團聚、經商或求學為目的的自願型移民。華人移民中男性佔絕對多數,多為青壯年,從事體力勞動。其典型的移民模式是短期移民,出國的目標是掙錢寄回家中置地蓋房、養老撫幼,年老不能勞作時便告老還鄉、葉落歸根,循環流動性突出,在海外定居者的比例不高。同時,美洲和澳洲地區由于不同的原因對廉價勞工的需求很大,華人可以自由前往美加澳等地務工和定居,華人移民雖受歧視但可自行出入,形成了近代史上蔚為壯觀的跨越太平洋的大遷徙。但在1880年代,加拿大政府開始對華人移民實行限制,最終在1923年禁止華人進入加拿大。華人的自由移民時期遂告結束。但加拿大傳教士來華的渠道依然暢誦。
……
我們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我們與中國的關系沒有黑暗的經歷。我們沒有參加過鴉片戰爭;我們沒有在中國的口岸城市建立租界;我們沒有在那里駐軍,也沒有派駐警察和法庭以對中國公民行使司法管轄權。�
但我們對加拿大並不陌生,而且中國人民普遍對這個大洋彼岸的楓葉之國抱有好感。這主要歸功于來自安大略湖和休倫湖畔一座小城——格雷恩赫斯特(Gravenhurst)的一位加拿大醫生,他就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諾爾曼‧白求恩(NormanBethune)。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贊揚了他的國際主義風範,號召人們學習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白求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他的生命,也為中加兩國人民之間架起了相互了解和信任的橋梁。
加拿大位于太平洋的東岸,北美洲大陸的北部,在陸地上只與美國接壤,領土面積近一千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加拿大的大部分國土在北緯49度以北,所以氣候較為寒冷,下雪的季節可以長達半年之久,靠近北極極地一帶屬永凍地帶,冰雪終年不化。同時,加拿大也是世界上4個主要移民接納國之一(其余3個是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土著居民是遠古時代從亞洲移居這里的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最先進行殖民開發的是法國殖民者,今天加拿大的東部一度被命名為“新法蘭西”。但英國殖民者後來居上,在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取得了對這個地區的統治權,稱英屬北美殖民地,分“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兩部分。英國汲取美國獨立戰爭中教訓,不再壓制該殖民地人民的自治要求,于1867年準許上加拿大(即安大略,Ontario)、下加拿大(即魁北克,Quebec)、新斯科舍(NovaScotia)和新布倫瑞克(New Brunswick)等殖民地聯合起來,成立加拿大,分為4省。此後,加拿大向西、東、北三個方向擴展,先後增加了6個省和3個地區。立國時的正式名稱為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擁有高度自治權,近似于主權國家,但外交國防仍听命于英國,是英帝國的一個成員;後根據英國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而獲得完全的主權國家地位,正式國名亦改為加拿大,留在英帝國之內,繼續尊英國君主為加拿大國家元首,現今的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也是加拿大女王,但由加拿大總理提名的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行使其職權,現任總督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中文名︰伍冰枝,Adrienne Clarkson)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擔任這個職務的華裔加拿大人。基于歷史的原因,加拿大確定英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奉行多元文化政策。中文是該國僅次于英語、法語的第三大語言,方言中以廣東話最為流行。近來隨著中國大陸的移民的大量移入,說普通話的華人比例越來越大。
中國與加拿大之間的關系自華工去加拿大淘金和修築鐵路起,已有一個半世紀之久。當時加拿大尚未建國,中國則處于清代後期。華工漂洋過海搭乘的是多桅帆船,往往要歷經數月的艱辛才能踏上太平洋彼岸的土地。在21世紀的今天,星移斗轉,世界的發展程度已是當時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人們從上海或北京去溫哥華,乘直航飛機只消11個小時,甚至比乘京滬特快從上海到北京所花費的時間還要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廣泛的背景下,中加關系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而且對兩國的影響也更加明顯和直接。這些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能夠感受得到。中國鐵路上奔馳的快速列車有不少是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的產品,而在加拿大的大型超級市場中,有相當部分的服裝、日用品和家用電器是由中國制造。因此,我們對中加關系作一個較為全面的瀏覽和考察,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簡而言之,中國與加拿大關系的演進,大致上可分為這麼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晚清民初時期(1850—1923年)。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民間關系佔主導地位,主要內容是華工前往加拿大做工和定居和加拿大傳教士開始到中國傳教。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海禁被沖垮,以華工出洋為標志的近代中國海外移民潮蓬勃興起,其前往的目的地由傳統上的東南亞擴大到美洲和澳洲等地。早期的華工多屬強迫型移民,他們被迫、被擄或被騙而背井離鄉,離開故土投身海外。其中含有少量的以親屬團聚、經商或求學為目的的自願型移民。華人移民中男性佔絕對多數,多為青壯年,從事體力勞動。其典型的移民模式是短期移民,出國的目標是掙錢寄回家中置地蓋房、養老撫幼,年老不能勞作時便告老還鄉、葉落歸根,循環流動性突出,在海外定居者的比例不高。同時,美洲和澳洲地區由于不同的原因對廉價勞工的需求很大,華人可以自由前往美加澳等地務工和定居,華人移民雖受歧視但可自行出入,形成了近代史上蔚為壯觀的跨越太平洋的大遷徙。但在1880年代,加拿大政府開始對華人移民實行限制,最終在1923年禁止華人進入加拿大。華人的自由移民時期遂告結束。但加拿大傳教士來華的渠道依然暢誦。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