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家庭研究》第一卷的出版,可以說正逢其時,並能推進這樣的學術反思。當然,之所以能夠這樣,也與本書所具的如下特點分不開。

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家庭研學術性刊物的缺位,具有某種填補專業空白性質。因為國內目前沒有一份婚姻家庭的專業雜志,本書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家庭學研究學者和學校師生的需求,也有助於改善婚姻家庭研究的學術地位。

其次,選題具有歷史感和時代性。該書是1980——2000年社會速變時期婚姻家庭研究的歷史記載,尤其在社會學恢復初期,家庭研究曾是備受關注的熱門選題,與當時其他社會學專業方向相比,婚姻家庭無論是研究還是出版,可以說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期。其中不少早期的論文在一些圖書館和中國期刊網上也難以搜索到,文獻具有收藏意義。

第三,作品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該書由家庭社會學和人口學學科的專家所精選的20年間的規范性力作,其中包括中國社會學的學術泰斗費老的學術經典,以及新時期家庭社會學、人口學研究的開拓者們在不同領域的佳作。這些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文獻資料以及之後將要每年連續出版的資料,將成為有關教學和研究的系列參考讀物。
 

目錄

重視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家庭研究——《中國家庭研究》首卷代序
·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
中國城市現代家庭模式
家庭還是社會的細胞嗎?——試論家庭的社會地位變遷
論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特征
從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看北京從妻居婚姻
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對生育率的影響
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的失衡、原因與對策
·家庭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的結構與指標——1985年天津千戶戶卷調查資料分析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質量:指標及其結構
我國大中城市青年結婚消費研究
改革以來我國大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格局的變化
·家庭觀念·
當代中國人的擇偶標准
擇偶標准:五十年變遷及其原因分析
非農化與農民家庭觀念的變遷——浙江省芝村鄉調查
個人本位、家本位與生育觀念
·婚姻關系與家庭網絡·
城市職工家務勞動研究
不平等性別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對中國家庭暴力的分析
1980年以來我國離婚水平與年齡分布的變動趨勢
中國家庭網的現狀和未來
中國城市家庭的社會網絡資本
近期中國農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
·理論與方法·
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論——中國城鄉家庭的一個分析框架
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模型的建立及應用
家庭社會學研究概述
附錄 索引
編後
 

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主編的躐中疊家莛干究》第一卷出版了。我深感,這對重新引起對中國家庭研究的重視、認識家庭研究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復興中國家庭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自20世紀70年代未社會學在中國恢復以后,家庭研究曾是備受關注的熱門課題,不僅「中國五城市家庭研究」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規划課題列為社會學學科三大重點之一,並開始了社會學領域建國以來首次用定量方法進行大型抽樣的調查,而且,「七五」規划有13個社會學重點課題,「中國農村家庭研究」也是其中的1個。有學者對1979—1987年的社會學研究選題進行了統計,婚姻家庭占13.1%%為最多;1981年后發表的社會學文章也是婚姻家庭選題占首位;所出版的社會學類書籍中婚姻家庭分類占27.3%,仍位居第一。由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於1985年創辦的《婚齎因與家庭》雜志曾是專業性的學術刊物。

然而,近年的家庭研究已浮煌不再,在主流學界受到關注的程度明顯下降。這主要表現在,各類規划課題的數目急劇減少,在教學、研究和出版方面呈現出全面邊緣化趨勢,特別是在當前,研究和諧社會的課題和書籍大都未將和諧家庭建設作為和諧社會建設框架中的△部分,而社會政策制定中的家庭視角也大多缺位。

造成家庭研究衰落趨勢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運一過程在客觀上把城市化和勞動力轉移、階層認同、社會公平、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險和保障等問題凸現出來了;在主觀上也使以往家庭研究的主力把自已的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專業領域。同時,隨着1980年和2001年兩次《婚姻法》修改和社會大討論的結束,以及基層單位和社區等公共領域對個人私生活的干預漸成歷史,離婚率上升不再被認為是道德滑坡和社會不穩定的預謦指標。此外,國內家庭研究的學科隔離問題由來已久,家庭研究缺乏跨學科的溝通、互滲和交融,這也成為理論創新和有效地解決復雜、多元社會難題的障礙之一。凡此種種,造成了家庭研究由盛到衰的情況。

但是,這種趨勢是與國際家庭研究的潮流不相適應的。當今世界家庭研究的發展趨勢是多學科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在美國,家庭研究學者被稱為社會科學家;大學的家庭教學專業科系被稱為家庭科學系、家庭和消費科學系,並開設婚姻家庭理論、人類發展、婚姻與家庭關系、家庭資源管理、兒童心理學、家長教育和指導、人際關系學、倫理學、人類性障礙、家庭治療、精神病理學、家庭干預、家庭暴力、社區指導、家庭法律和公共政策、教學方法等涉及家庭財政、醫學、教育、心理、社會、統計和人類學等多學科的專業課程;最具影響力的《婚姻與家庭雜志》、《家庭關系》、《家庭問題雜志》、《婚姻與家庭評論》等都是跨學科的學術刊物。這與我國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

特別是,這種趨勢是與家庭問題日益突出的客觀情況,與存在廣泛的家庭研究的主觀需求,是不相適應的。現代性全球化和本主社會轉型兩股力量的交叉結合,不可避免地會對婚姻家庭關系和生活方式產生土系列的影響。

第一,激烈的竟爭、頻繁的流動及資源的重新分配使家庭成員的性別和代際分化加劇,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使子女教育和老人贍養成本攀升,家庭成員職業不穩定和工作壓力成為常態;加上其他非預期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更使緊張、焦慮成為普遍的心理重負。因此,如何調整家庭策略、發掘內外資源以有效回應挫折和緩解壓力,也成了不少家庭所面臨的挑跤和難題。

第二,基層組織對個人私生活「出軌」約束的磧少,社會對婚前性行為、同居、婚外戀、離婚、獨身、「丁克」家庭、試管嬰兒、同性戀、異性合租、家庭經濟AA制、青少年避孕等行為郁生活方式的寬容或接納,是否會對既有的婚姻制度和家庭關系起沖擊作用,傳統的家庭倫理規范在新時期如何與時俱進地注入新價值觀念、倡導新文化,都需要深化研究來回答。

第三,新農村建設中的城市化進程和家庭規模小型化,使農村的家庭結構、角色互動和笙活方式速變,催生了龐大的失地農民、「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群體,如何改善農村家庭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和優化家庭凝聚力,並制定相應的公共政策和提供社會支持服務,需要人口、經濟、社會、心理、教育、性別、公共政策和性學等不同領域專家進行多學科攻關。

第四,和諧社會的家庭建設不僅要提升家庭的物質生活水平,更要關注夫妻的婚姻質量和親子的代際溝通,了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變遷現狀及其對家庭穩定和個體幸福的積極或消極影響,探討和諧社會建構中的家庭功能嬗變及其家庭視角的社會政策,而這僅靠低成本、單學科的質化研究或小型調查項目顯然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達到預期的學術目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