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戲劇。在東京的大街,在大阪的鬧市,在京都的神社,在奈良的古跡,到處都能看到它帶著歷史的凝重氣息,緩緩走來的身姿,听到它若夢似幻的旋律……
王冬蘭,1951年生于中國哈爾濱市,1983年畢業于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專業。1985年赴日本留學。1995年修完大孤大學博士課程,研究課題“能與中國文化”。1995年獲博士學位。現任日本帝冢山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目錄
前言
能樂的魅力及其歷史(代序)
賀《鎮魂詩劇》的出版
東方藝術之奇葩 日本戲劇之瑰寶
第一章 能的歷史
一 能的起源
二 觀阿彌、世阿彌父子的功績
三 世阿彌之後的能
第二章 能的形態(1)
一 能舞台
二 能面
三 道具服裝
第三章 能的形態(2)
一 動作
二 舞
三 唱
四 伴奏
第四章 能的形態
一 能的角色類型、流派
二 能的分類
第五章 能作家及其作品特征
第六章 能樂秘傳書
第七章 狂言
第八章 能與中國
後記
能樂的魅力及其歷史(代序)
賀《鎮魂詩劇》的出版
東方藝術之奇葩 日本戲劇之瑰寶
第一章 能的歷史
一 能的起源
二 觀阿彌、世阿彌父子的功績
三 世阿彌之後的能
第二章 能的形態(1)
一 能舞台
二 能面
三 道具服裝
第三章 能的形態(2)
一 動作
二 舞
三 唱
四 伴奏
第四章 能的形態
一 能的角色類型、流派
二 能的分類
第五章 能作家及其作品特征
第六章 能樂秘傳書
第七章 狂言
第八章 能與中國
後記
序
大家猜猜看,現在演能、狂言的專業演員大概有多少人?近年我在大學講課或公開講演講關于能、狂言即能樂概論時,開始常常向學生、听眾提這個問題。回答各種各樣,有人說30人,有人說50人,有人說150人,還有人說200人。回答中兩位數最多,說超過200人的相當少。當我說出包括伴奏角色能樂演員實際有1
500人這一出人意料的數字時,大家都有些驚訝。因為歌舞伎演員總共是 0人左右,文樂演員是90人左右。當我接著說出1 500個能樂專業演員一直在上演著,東京差不多平均每月有60次,關西有30次公演後,大家雖然還是驚訝,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
眾所周知,去年(2001年)五月,能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像這種傳統文化多是“雖然有名,但並不為大眾所知”。能樂也不例外,而且能樂最有代表性。能樂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其價值好像已經被人們認識,其實不然。前面所述關于目前能、狂言演員人數的回答,表明能樂沒有被一般群眾理解的程度。兩位數的回答反映出能、狂言在一些人頭腦中的形象是,在現代社會的某一角落中悄悄地上演著,任何時候消失都不會令人覺得奇怪。
然而與以上這種形象相反,現代的能樂擁有它值得自豪的演員陣容,處于興盛時期。擁真這樣大的演員陣容,是因為有與其相應的演出(女口前所述),而且現代日本社會中有相應的自願付款欣賞能、狂言的觀眾。那麼能的魅力,近年來受歡迎的狂言的魅力姑且不論,能到底什麼地方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其魅力又是一種怎樣的魅力呢?另外能、狂言是有漫長歷史的傳統戲劇,它是產生于何時?到現在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其間出現了多少個什麼樣的演員?他們在什麼地方被怎樣地欣賞評價過?1 500人的演員陣容會使人自然地產生這些疑問。
那麼,能、狂言的魅力,特別是能的魅力,可以通過什麼角度尋求呢?
對于這一問題,大概會有各種各樣的回答。例如能面、能服裝作為美術品達到的高度,能舞、能動作之深奧,能音樂之精妙,能故事情節之高雅等等。以上各項經常作為能的魅力被人們列舉,當然不會有誤。但是從能本質魅力的角度來看,以上各項都是能本質的附屬因素,讓人覺得有些不足。而且在這些回答中隱隱地反映出能是以美術為中心,以舞蹈為中心,或以故事為中心被欣賞的,當然能是綜合以上諸因素的一種戲劇。那麼尋求能本質的魅力,就應該從能作為戲劇所具有的魅力角度來考慮。從這一角度重新考慮,我認為能的魅力是源于能是一種“詩劇”。
例如十五世紀初,世阿彌創作的能《井架》,是以秋季大和國的古寺為背景,在原業平妻子的幽魂登場,通過她的敘述、舞蹈,表現了一種“懷舊”之情。而這種“懷舊”不只是她個人的“懷舊”,從中表現出一種超越個人的具有普遍性的“懷舊”意識。此外,《井架》之後,由金春禪竹創作的《熊野》一劇,通過想去觀賞櫻花的平宗盛。與欲回鄉看望病危老母的平宗盛寵女熊野之間的糾葛,表現了“哀惜櫻花轉瞬即凋”的平宗盛的“意識”與對臨終母親摯愛的熊野的“現實”之間的對立。這樣不管是作為主題還是作為表現方法,將人的意識與現實截然分開的戲劇難道不是一種“詩劇”嗎?
當然,所有的能(現在上演的劇目就有250出左右)並非都達到了《井架》《熊野》所達到的“詩劇”高度。但是可以說大多數的能都是將意識與現實對立表現。因此我想人們大概會贊同根據能中這最具能特色的部分將能稱為“詩劇”。然而這種具有高度文化性的戲劇又是由什麼人創作,供什麼人欣賞的呢?
能的作者是像世阿彌、禪竹那樣的能演員,但是欣賞能,培埴能的卻是當權的武士。特別是在能的成熟期——南北朝至室町初期(十四世紀中葉——十五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足利義滿、義持、義教三代將軍作為能的後援人,在使能、狂言精煉提高上起了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因為這些當權武士積極推進和歌、連歌、詩歌等文化的發展,當時的能作為“詩劇”得以精煉提高也是理所當然的。此後,能在武士及百姓之間廣泛傳播,直至今日。不過現在的日本人中有很多人覺得能非常難懂,這是因為培植能的當時的文化沒有被繼承下來的緣故。
以我個人的理解來看,能樂是具有以上魅力與歷史的戲劇。盡管能對現代的日本人來說並不容易理解,但是在各個階層、各個領域中喜歡能樂的大有人在。無須置疑能樂是日本一種相當珍貴的文化遺產。王冬蘭女士的這本書,旨在把這樣的能的魅力介紹給中國,我認為這是一本適宜了解能樂的書。
眾所周知,去年(2001年)五月,能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像這種傳統文化多是“雖然有名,但並不為大眾所知”。能樂也不例外,而且能樂最有代表性。能樂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其價值好像已經被人們認識,其實不然。前面所述關于目前能、狂言演員人數的回答,表明能樂沒有被一般群眾理解的程度。兩位數的回答反映出能、狂言在一些人頭腦中的形象是,在現代社會的某一角落中悄悄地上演著,任何時候消失都不會令人覺得奇怪。
然而與以上這種形象相反,現代的能樂擁有它值得自豪的演員陣容,處于興盛時期。擁真這樣大的演員陣容,是因為有與其相應的演出(女口前所述),而且現代日本社會中有相應的自願付款欣賞能、狂言的觀眾。那麼能的魅力,近年來受歡迎的狂言的魅力姑且不論,能到底什麼地方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其魅力又是一種怎樣的魅力呢?另外能、狂言是有漫長歷史的傳統戲劇,它是產生于何時?到現在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其間出現了多少個什麼樣的演員?他們在什麼地方被怎樣地欣賞評價過?1 500人的演員陣容會使人自然地產生這些疑問。
那麼,能、狂言的魅力,特別是能的魅力,可以通過什麼角度尋求呢?
對于這一問題,大概會有各種各樣的回答。例如能面、能服裝作為美術品達到的高度,能舞、能動作之深奧,能音樂之精妙,能故事情節之高雅等等。以上各項經常作為能的魅力被人們列舉,當然不會有誤。但是從能本質魅力的角度來看,以上各項都是能本質的附屬因素,讓人覺得有些不足。而且在這些回答中隱隱地反映出能是以美術為中心,以舞蹈為中心,或以故事為中心被欣賞的,當然能是綜合以上諸因素的一種戲劇。那麼尋求能本質的魅力,就應該從能作為戲劇所具有的魅力角度來考慮。從這一角度重新考慮,我認為能的魅力是源于能是一種“詩劇”。
例如十五世紀初,世阿彌創作的能《井架》,是以秋季大和國的古寺為背景,在原業平妻子的幽魂登場,通過她的敘述、舞蹈,表現了一種“懷舊”之情。而這種“懷舊”不只是她個人的“懷舊”,從中表現出一種超越個人的具有普遍性的“懷舊”意識。此外,《井架》之後,由金春禪竹創作的《熊野》一劇,通過想去觀賞櫻花的平宗盛。與欲回鄉看望病危老母的平宗盛寵女熊野之間的糾葛,表現了“哀惜櫻花轉瞬即凋”的平宗盛的“意識”與對臨終母親摯愛的熊野的“現實”之間的對立。這樣不管是作為主題還是作為表現方法,將人的意識與現實截然分開的戲劇難道不是一種“詩劇”嗎?
當然,所有的能(現在上演的劇目就有250出左右)並非都達到了《井架》《熊野》所達到的“詩劇”高度。但是可以說大多數的能都是將意識與現實對立表現。因此我想人們大概會贊同根據能中這最具能特色的部分將能稱為“詩劇”。然而這種具有高度文化性的戲劇又是由什麼人創作,供什麼人欣賞的呢?
能的作者是像世阿彌、禪竹那樣的能演員,但是欣賞能,培埴能的卻是當權的武士。特別是在能的成熟期——南北朝至室町初期(十四世紀中葉——十五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足利義滿、義持、義教三代將軍作為能的後援人,在使能、狂言精煉提高上起了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因為這些當權武士積極推進和歌、連歌、詩歌等文化的發展,當時的能作為“詩劇”得以精煉提高也是理所當然的。此後,能在武士及百姓之間廣泛傳播,直至今日。不過現在的日本人中有很多人覺得能非常難懂,這是因為培植能的當時的文化沒有被繼承下來的緣故。
以我個人的理解來看,能樂是具有以上魅力與歷史的戲劇。盡管能對現代的日本人來說並不容易理解,但是在各個階層、各個領域中喜歡能樂的大有人在。無須置疑能樂是日本一種相當珍貴的文化遺產。王冬蘭女士的這本書,旨在把這樣的能的魅力介紹給中國,我認為這是一本適宜了解能樂的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