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到漢魏,兩晉,六朝,盛唐。去觀望彼時的風月無限,向那些古人討一些情愛暖暖身。
從《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直到《陌上花開緩緩歸》,只有在安意如的敘述中,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與現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點的。
幾千年來什麽都翻天覆地的變了,但是只有人心的變化是緩慢的。她不拘泥於對古典詩詞字面的理解,也非傳統意義上的簡單賞析,而是一種風格獨特、感情豐富的散文隨筆,結合宏觀的歷史環境和細膩真摯的人類情感,用現代的視角闡述了獨特的想法。當用心去體會,去理解,去閱讀的時候,相信會有種跨越時代的心心相印之感。
南北朝的歷史光怪陸離,大一統之前的年代荒誕華美不可盡言。那些簡單的歌章,在歷史的游歷中一如綻放的花般鮮艷,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書注定要以史來繹情。
用猛虎細嗅薔薇的姿態,小心將它們從心中釋放出來,描繪出一幕幕古典詩詞背後唯美、動人的歷史愛情畫卷,引領我們傾聽一段段經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目錄
自序 薔薇記
0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不知
02 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03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04 百年離別在高樓,一代容顏為君盡
05 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
06 曲中無別意,並是為相思
07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08 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餃揚花窠里
09 謝公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
10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11 郎艷獨絕,世無其二
12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13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14 流月將波去,潮水帶星來
15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16 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
17 樂府三行之飲馬長城窟行
18 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19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20 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21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22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23 人生長恨水長東
24 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
25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春
26 浮生所欠止一死,塵世無由識九還
27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0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不知
02 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03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04 百年離別在高樓,一代容顏為君盡
05 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
06 曲中無別意,並是為相思
07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08 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餃揚花窠里
09 謝公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
10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11 郎艷獨絕,世無其二
12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13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14 流月將波去,潮水帶星來
15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16 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
17 樂府三行之飲馬長城窟行
18 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19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20 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21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22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23 人生長恨水長東
24 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
25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春
26 浮生所欠止一死,塵世無由識九還
27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序
題記——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細嗅薔薇
——英•西格夫里•薩松(SiegfriedSassoon)
我沒有想到,這最后的數萬字。會在北京完成。我以為,會是在那個高原小城里,看見窗外飄落的雪,擁着藏家的爐子,在鍵盤上靜靜綻放我的文字。
那樣。告別人世的喧囂。
我相信會有一天,我會走入那種不被打擾的寧靜當中去,就像那日我站在班禪面前,見他笑時,心里的潔白平靜。而現在這般,也是好。我能夠停留在這樣溫存大氣的城市里,在人間煙火中繼續我的蠱惑,一旦被人識穿虛弱。也可以很快的遁入人群找到另外的寄身,或者回到自己枯黃皺巴的書冊中去。
這本書的序言,本來是要請江湖夜雨兄幫我寫的。他原本欣然應下來。后來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而作罷。那麼就算了。我不想他為難,而且有一些話,依然是自己來表達比較妥當。
題記是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的詩,我原本不知道,是一個朋友在我的文章后面留了言,看到這句話心里悸動了一下,然后就念念不忘,深知它與我緣分已定。
樂府,不僅僅是樂府,那些古詩都似是種在我心里的薔薇,而多年積郁的情感又如長大的猛虎,我不敢輕易放它出來,深怕它不識輕重觸傷了細弱的薔薇。
我小心將它放出來,幸而它竟懂得細嗅。
如人所吟:那猛虎在細嗅着薔薇,一剛一柔卻如此交融,故,剛如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蓮花。
寫樂府很難,手邊的資料多是生澀的.那些年少時的記憶亦不復能夠負擔我現在文字的重量。常常就寫的很長,因為有太紛亂的歷史需要去援引,消化在文中。南北朝的歷史光怪陸離,大一統之前的年代荒誕華美不可盡言。而那些簡單的歌章,則必須有歷史加以映襯,否則就輕浮淺薄。看不出其間的思想動盪。
在歷史中游歷,有如行走在薔薇園,你可看到那些華美的詩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鮮艷,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別那薔薇下的刺,不被歷史的滄桑人世的坎坷所刺傷刺痛。這本書注定要以史來繹情。
我不願去回顧之前的文字,盡管它們彼此親密無間,但它們對我而言是過去式。蛇不會對它蛻下的皮有任何眷戀,我就是那條蛇。一個朋友對我說,我感覺到你的變化,在呈述一件事上面你變得更有自己的主見,我不再是聽你講故事,我能不知不覺走到文字里去。你知道,不知不覺,就很難得。
這樣的話讓疲累的我一下子精神振奮。
一直以來,明白自己的缺陷所在,也相信自己的改變是對的,走上更沉靜的道路,也更靜默。一個寫作者他要對自己的將來有明確的信念,耐得住寂寞。寫作,是借由文字的光束照進內心的舞台,你成就自己的舞蹈。然而,這舞蹈不是只跳給自己看的。不可因為一時掌聲激烈而分心,亦不可因為,舞蹈中台下沒有聲音而氣餒,因為那不是此時你該關注的事。
我能在文字中回到漢魏,兩晉,六朝,盛唐。去觀望彼時的風月無限,向那些古人討一些情愛暖暖身。寫到謝安、嵇康時心旌搖曳,寫到慕容沖,陳后主時也哀憐不已。我對他們心無偏見,這是最大的成功。而李白,劉禹錫……這些熟悉的人,我用神秘的力量將他們從歷史中喚起,再次演繹他們的故事,就一定要懂得珍惜這份機緣。
我於是完全沒有時間空虛,這些人事已經占據了我全部的心思。我不能出門,不能與人順暢交談,拒絕一切的干擾。倘使我分心去做別的事情,我對他們的感情就被削弱,寫出來的文字也淡薄無味,若我心有別念,他們即不再信任我。
很辛苦,很滿足。很多人驚異我寫作的速度之快,而我知道那是緩慢的。我與他們搏斗良久,如果我勝出,我就寫出他們。如果我輸了,我就得毫無怨言自己憋着。等待下一次勝出的機會。
而且,這是隨筆。可以一場一場的勝出,速戰速決是好事。如果是小說就必須積聚力量,以贏得最終的勝利。
一個系列的書,這是最后的一本。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寫這樣題材的作品。我需要給自己復原及重生的力量。
我是涉水而過的旅者,腳下河流深深。失卻最初的躍躍欲試,平靜地走過河中,在最后的一段路程當中,要讓自己內心充滿力量,能夠堅持穩當地到達對岸。這最后的一本書,它不是完結,而是一個階段的的結束,到達之后預示着更長遠,更新的開始。在這之后,我要放下包袱,背起行囊,去到新的地方,開始另一段旅程。
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一直在聽賈鵬芳的二胡。他的音樂,原版碟在日本。做的卻是純中國化的音樂,非常喜歡。
也曾在網上見到,極少。且不能確定真假,數百元的原聲碟,如果用手提電腦的音箱來聽簡直是暴殄天物。
這些在網上當下來的音樂,伴我無數個夜晚,給我靈感及撫慰。
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寫的時候,參考了一些人的觀點和話語,資料來源包括《樂府詩集》,余秋雨《遙遠的絕響》,施蟄存《唐詩串講》,還有來源自網上,具體作者已無從查考,不能一一注明,只能在此表示我真心的感激。
心中薔薇能夠如期盛開有很多人的功勞。一路走來,我亦得到太多的的關照和扶持。心內感激。有一句禪詩,用來形容我的心情和態度正好:「花未開全月未圓」
一切還有圓滿的余地,時光漫漫,何妨揚眉淡笑,心境從容?
——英•西格夫里•薩松(SiegfriedSassoon)
我沒有想到,這最后的數萬字。會在北京完成。我以為,會是在那個高原小城里,看見窗外飄落的雪,擁着藏家的爐子,在鍵盤上靜靜綻放我的文字。
那樣。告別人世的喧囂。
我相信會有一天,我會走入那種不被打擾的寧靜當中去,就像那日我站在班禪面前,見他笑時,心里的潔白平靜。而現在這般,也是好。我能夠停留在這樣溫存大氣的城市里,在人間煙火中繼續我的蠱惑,一旦被人識穿虛弱。也可以很快的遁入人群找到另外的寄身,或者回到自己枯黃皺巴的書冊中去。
這本書的序言,本來是要請江湖夜雨兄幫我寫的。他原本欣然應下來。后來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而作罷。那麼就算了。我不想他為難,而且有一些話,依然是自己來表達比較妥當。
題記是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的詩,我原本不知道,是一個朋友在我的文章后面留了言,看到這句話心里悸動了一下,然后就念念不忘,深知它與我緣分已定。
樂府,不僅僅是樂府,那些古詩都似是種在我心里的薔薇,而多年積郁的情感又如長大的猛虎,我不敢輕易放它出來,深怕它不識輕重觸傷了細弱的薔薇。
我小心將它放出來,幸而它竟懂得細嗅。
如人所吟:那猛虎在細嗅着薔薇,一剛一柔卻如此交融,故,剛如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蓮花。
寫樂府很難,手邊的資料多是生澀的.那些年少時的記憶亦不復能夠負擔我現在文字的重量。常常就寫的很長,因為有太紛亂的歷史需要去援引,消化在文中。南北朝的歷史光怪陸離,大一統之前的年代荒誕華美不可盡言。而那些簡單的歌章,則必須有歷史加以映襯,否則就輕浮淺薄。看不出其間的思想動盪。
在歷史中游歷,有如行走在薔薇園,你可看到那些華美的詩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鮮艷,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別那薔薇下的刺,不被歷史的滄桑人世的坎坷所刺傷刺痛。這本書注定要以史來繹情。
我不願去回顧之前的文字,盡管它們彼此親密無間,但它們對我而言是過去式。蛇不會對它蛻下的皮有任何眷戀,我就是那條蛇。一個朋友對我說,我感覺到你的變化,在呈述一件事上面你變得更有自己的主見,我不再是聽你講故事,我能不知不覺走到文字里去。你知道,不知不覺,就很難得。
這樣的話讓疲累的我一下子精神振奮。
一直以來,明白自己的缺陷所在,也相信自己的改變是對的,走上更沉靜的道路,也更靜默。一個寫作者他要對自己的將來有明確的信念,耐得住寂寞。寫作,是借由文字的光束照進內心的舞台,你成就自己的舞蹈。然而,這舞蹈不是只跳給自己看的。不可因為一時掌聲激烈而分心,亦不可因為,舞蹈中台下沒有聲音而氣餒,因為那不是此時你該關注的事。
我能在文字中回到漢魏,兩晉,六朝,盛唐。去觀望彼時的風月無限,向那些古人討一些情愛暖暖身。寫到謝安、嵇康時心旌搖曳,寫到慕容沖,陳后主時也哀憐不已。我對他們心無偏見,這是最大的成功。而李白,劉禹錫……這些熟悉的人,我用神秘的力量將他們從歷史中喚起,再次演繹他們的故事,就一定要懂得珍惜這份機緣。
我於是完全沒有時間空虛,這些人事已經占據了我全部的心思。我不能出門,不能與人順暢交談,拒絕一切的干擾。倘使我分心去做別的事情,我對他們的感情就被削弱,寫出來的文字也淡薄無味,若我心有別念,他們即不再信任我。
很辛苦,很滿足。很多人驚異我寫作的速度之快,而我知道那是緩慢的。我與他們搏斗良久,如果我勝出,我就寫出他們。如果我輸了,我就得毫無怨言自己憋着。等待下一次勝出的機會。
而且,這是隨筆。可以一場一場的勝出,速戰速決是好事。如果是小說就必須積聚力量,以贏得最終的勝利。
一個系列的書,這是最后的一本。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寫這樣題材的作品。我需要給自己復原及重生的力量。
我是涉水而過的旅者,腳下河流深深。失卻最初的躍躍欲試,平靜地走過河中,在最后的一段路程當中,要讓自己內心充滿力量,能夠堅持穩當地到達對岸。這最后的一本書,它不是完結,而是一個階段的的結束,到達之后預示着更長遠,更新的開始。在這之后,我要放下包袱,背起行囊,去到新的地方,開始另一段旅程。
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一直在聽賈鵬芳的二胡。他的音樂,原版碟在日本。做的卻是純中國化的音樂,非常喜歡。
也曾在網上見到,極少。且不能確定真假,數百元的原聲碟,如果用手提電腦的音箱來聽簡直是暴殄天物。
這些在網上當下來的音樂,伴我無數個夜晚,給我靈感及撫慰。
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寫的時候,參考了一些人的觀點和話語,資料來源包括《樂府詩集》,余秋雨《遙遠的絕響》,施蟄存《唐詩串講》,還有來源自網上,具體作者已無從查考,不能一一注明,只能在此表示我真心的感激。
心中薔薇能夠如期盛開有很多人的功勞。一路走來,我亦得到太多的的關照和扶持。心內感激。有一句禪詩,用來形容我的心情和態度正好:「花未開全月未圓」
一切還有圓滿的余地,時光漫漫,何妨揚眉淡笑,心境從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