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
定價:222
NT $ 193
  • 作者:王寅
  •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4602052
  • ISBN13:9787544602051
  • 裝訂:平裝 / 68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將狹義認知語言學定義為“堅持體驗哲學觀,以身體經驗和認知為出發點,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著力尋求語言事實背後的認知方式,並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作出統一解釋的、新興的、跨領域的學科”,並以此為主線,將定義中提及的主要觀點,特別是對諸如感知體驗、範疇化、認知模型(包括CM、ICM、ECM、心智空間)、意象圖式、隱喻轉喻、識解等認知方式,逐一展開論述。

狹義認知語言追求用有限的認知方式對語言各個層面作出統一解釋,包括語音、詞匯、詞法、句法、構造、乃至語篇(首次嘗試運用這些認知方式來解釋語篇的生成、連貫和理解)。本書還將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原理擴展應用于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研究。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認知研究簡介
第一節 認知、認知科學、認知語言學
第二節 兩代認知科學
第三節 認知語言學與其他主要語言學派
第二章 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認知語言學的心理學基礎
第三節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學基礎
第三章 範疇化與原型範疇理論(上)
第一節 範疇與範疇化
第二節 經典範疇理論與原型範疇理論
第四章 範疇化與原型範疇理論(下)
第三節 範疇化的基本層次
第四節 範疇化的上義層次和下義層次
第五節 範疇層次與詞語表達
第六節 原型範疇理論在語言分析中的應用
第五章 意象圖式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OVER”、“ON”、“上”的意象圖式與語義分析
第三節 動覺意象圖式與形式空間化假設
第四節 意象圖式與句法構造
第六章 認知模型理論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心智空間和融合理論
第三節 ICM與主義理解
第四節 ICM與轉喻
第七章 事件域認知模型
第一節 事件域認知模型提出的理論背景
第二節 解釋基本句法構造的原因
第三節 兼顧線性與層級分析
第四節 兼顧動態與靜態分析
第五節 缺省信息與轉喻機制
第六節 間接言語行為
第七節 記性轉換
第八節 轉喻的體驗基礎
第九節 詞義變化方式
第十節 反義同詞現象
第十一節 結語
第八章 認知語義學
第一節 語義研究簡史
第二節 客觀主義語義觀與非客觀主義語義觀
第三節 語義外在論與語義內在論
第四節 認知語義學主要內容
第五節 結語
第九章 認知語法與構造語法
第一節 歷史回顧
第二節 象征單位和構造
第三節 區分兩種自治觀
第四節 Langacker論構造語法理論
第五節 Croft和Cruse論構造語法理論
第十章 認知與語篇(上)
第一節 語篇研究簡介
第二節 餃接與連貫
第三節 認知世界與語篇連貫
第十一章 認知與語篇(下)
第四節 動態分析
第五節 連貫的程度性與原型理論
第六節 話題與連貫
第十二章 隱喻認知理論(上)
第一節 隱喻的性質和定義
第二節 隱喻的分類
第三節 語音隱喻
第四節 語法隱喻
第十四章 隱喻認知理論(下)
第五節 隱喻的特點
第六節 隱喻的產生原因及其功能
第七節 隱喻的工作機制及理解過程
第八節 中西隱喻研究對比
第九節 隱喻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
第十四章 語言符號象似性
第一節 象似性的狹義和廣義理解
第二節 象似性與任意性爭論簡史
第三節 任意性與象似性的哲學基礎
第四節 單層面與多層面
第五節 描寫性與解釋性
第六節 理論性與實踐性
第七節 象似性辯證觀與任意性支配觀
第十五章 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
第一節 擬象性話語
第二節 象似性原則與語用原則比較
第三節 小結
第十六章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
第一節 傳統語義觀與翻譯
第二節 解釋派哲學的語義觀與翻譯
第三節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
第四節 實例分析
第十七章 認知語言學中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一︰本書主要術語漢譯對照表
附錄二︰國外主要人名漢譯對照表
 

王寅教授將他的新著《認知語言學》打印稿寄我,A4紙用了700多頁,裝訂成3巨冊,令人欽佩不已。王寅教授肩負行政工作,但仍舊能夠擠出時間,刻苦鑽研,認真研究,成功地完成了國家級研究課題,若沒有驚人的才智和毅力、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和熱愛,是難以完成此任務的。

本書為200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其研究價值不言自明。本課題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視,反映了認知科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學術界所關注的前沿課題之一。就認知科學而言,它主要研究心智表達如何促使有機體產生適應性行為和對世界的認識。這樣說雖然有些簡單,但包括了認知科學的三個重要方面︰(1)對多學科性的認識;(2)客體的解釋是對有指導的行為和認識的認同;(3)內部知識表達和轉換涉及對這個解釋的確認。本書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這與二次世界大戰後認知科學最初植根于信息科學和計算科學(指廣義的心智運作、心智結構、意義、概念系統、推理等)不同,作者明確地說明他的研究著重論述狹義的認知語言學,即以Lakoff、Langacker、Taylor等人的理論為基礎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認知語言學,是認知科學和語言學的結合,其基本特性是研究我們對世界的知識是如何通過“心智範疇”(或“意象圖式”)建立起來的。正是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本書重點研究了範疇化理論、認知模型、意象圖式、認知語義學、認知語法、語法化、隱喻認知以及象似性等方面。貫穿全書的思想是我們對“現實”體驗的上述種種途徑或手段的源頭,來自我們通過自身對世界的經驗。應該說,國內已有學者對上述有關內容進行了一些介紹和報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對這些方方面面作整合性、系統而又深入的論述,當屬本書。

我對本書研究過程中的主導思想印象很深,即王寅教授能采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論述主觀與客觀問題,如馬克思(1844/1979︰126)在論述“人化的自然界”時指出︰“任何一個對象對于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