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洋一生正如一部長篇史詩。他於1915年寫就的短篇隨筆《敖德薩》恰似其開場白,其中,二十一歲的他預言俄國文學的彌賽亞——救世主——將從陽光燦爛的敖德薩闊步走來。他以勾勒故鄉的風土人情起筆,卻出其不意地寫就了未來創作的總綱。
敖德薩不但有五光十色的陽光,敖德薩人天生還有多面性。
生於斯、長於斯的巴別爾,他是俄國人中的猶太人,也是猶太人中第一個用俄語寫作的大作家,而他文筆的優美、流麗與玄妙,又似法語。他雖然沒像父親所希望的那樣成為一名小提琴手,但他文風的驚世駭俗不只靠離奇的人物和情節,尤賴於音樂的節奏和旋律┅┅
巴別爾之所以是巴別爾,不光由於他那俄國猶太人的雙重身份,更因為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敖德薩人,天生一喉三聲、一語雙關。
那麽,敖德薩之成為敖德薩,又起於何年何月?
敖德薩始建於1794年5月,當時,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要在烏克蘭大草原的南端再造聖彼得堡,引歐風北上俄羅斯;她親命海軍上將德·里巴斯在黑海海濱小鎮哈吉別伊建造一座要塞。敖德薩的前兩任總督分別是身經百戰的法國軍人黎塞留和蘭熱龍,在他們執政的1803年至1822年間,敖德薩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自由港,那時的路標都用俄、意雙語標注,還出版了第一份法文報約。敖德薩從開始就沾染了西歐強徒的生命氣息,從開始就是混血兒的樂土。
至19世紀中葉,敖德薩已經成為俄羅斯第三大都會,歐洲生活弗用最便宜的城市,全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口岸。
而敖德薩的經濟命脈終將握在猶太人之後。
19世紀以前,俄國幾乎沒有猶太人。1795年,俄、普、奧聯手瓜分了波蘭,致使波蘭亡國。但葉卡捷琳娜二世禁止波蘭的猶太人遷往俄國腹地,限其在黑海沿岸生活。於是,一部分猶太人被迫蝸居在隔離區的,他們不能自由選擇職業,入學要受苛刻的名額限制,甚至不能參與務農。他們雖是引車賣漿之流、裁衣修鞋之徒,即死守著猶太教的繁文(糹辱
ru)節,連俄國最底層的庄稼漢都歧視他們;而另一部分猶太人則移居敖德薩。後來,來自奧匈邊境要塞布羅德附近的猶太人逐漸成為殘德薩猶太人的主人。巴別爾的祖輩就是來自布羅德的猶太人,他們大約在19世紀60年代以後,輾轉遷徙到了敖德薩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