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十講,分為五個專題,其內容密切相關,而中心則是討論古時期十分昌盛的駢體文學的藝術特征及其利弊得失。第一、第二講指出駢體當時文人認為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駢體文學的語言美;第三、第四講論述駢體魏晉至唐五代駢體詩文在文壇佔主導地位並受評論者的重視;第五、第六講分析(文采)指駢體文學的語言美,文采過分則陷于柔靡不振,故須以質樸相濟;第七、第八講分析風骨指質樸的文風,提倡風骨、文采兼備,實即文質彬彬主張的具體化;第九、第十講論述體貌風格是中古文論的一大議題,在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兩書中均佔重要地位,而體貌、風貌、風格實際又以語言運用為主要條件。
王運熙,1926年生于江蘇省金山縣(今為上海市金山區)。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已退休)。曾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十余年。長期以來著重研究中國中古時期( 漢魏六朝和隋唐五代)的文學和文學批評。著有《樂府詩述論》、《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 增補本)、《文心雕龍‧探索》、《中國古代文論管窺》、《望海樓筆記》等。與顧易生教授共同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七卷本)曾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等多種獎勵,並與楊明教授合作撰寫《通史》中第二卷《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
目錄
自序
1 中國中古文人認為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什麼
2 《文選》所選論文的文學性
3 南朝文人最重視駢體文學
4 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舊唐書》的文學觀
5 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文學批評中的文質論
6 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
7 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
8 《文心雕龍‧風骨》箋釋
9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體”
10 鐘嶸《詩品》論詩人的繼承關系及其流派
1 中國中古文人認為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什麼
2 《文選》所選論文的文學性
3 南朝文人最重視駢體文學
4 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舊唐書》的文學觀
5 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文學批評中的文質論
6 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
7 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
8 《文心雕龍‧風骨》箋釋
9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體”
10 鐘嶸《詩品》論詩人的繼承關系及其流派
序
關于中古時期的時間界限,目前學術界尚沒有一致看法。比較流行的看法有兩種,一是指漢魏兩晉南北朝,一是指從漢魏下迄唐五代。本書采取後一種看法。
我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研究,尤致力于漢魏至唐五代階段,曾發表過《文心雕龍探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等著作(後兩種與楊明同志合著)。本書共分十講,其中除第一講外,均從舊著中選出,從專題研究角度著眼,以兩講為一組,分成藝術特征論、駢散論、文質論、風骨論、體貌風格論五組,目的是想把中國中古文論中關于藝術方面的若干重要問題梳理分析,探究中古文論的要義所在及其形成原因。
本書第一講《中國中古文人認為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什麼》一文,指出魏晉南北朝駢體文學昌盛,因而大多數文人認為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駢體文學的語言美,即對偶、辭藻、聲韻、用典等體現于詞句之美。這種語言美普遍存在于詩、賦與各體文章中。至于作品的形象性不很受重視。唐五代駢文仍然昌盛,雖有一部分文人提倡古文,但勢力、影響均不及駢文,因而佔主導地位的評價標準沒有大的變化。第二講《〈文選〉所選論文的文學性》一文,指出《文選》一書選錄論文(包括史論)頗多,其采擇理由即是由于這類論文具有駢體文學的語言美。本文以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當時文人最重視的作品藝術特征是什麼。中國古代許多總集,通過著重選擇哪些篇章來表現編選者的文學觀念,因而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對象。
本書第三講《南朝文人最重視駢體文學》兩節,指出南朝不少著名文人或批評家,均十分重視駢體文學的語言美,並對漢魏以至南朝一些擅長駢體文學的作家給予高度肯定,而對一些多用散體、缺少駢體文學語言美的作家作品則評價不高。大批評家劉勰也是如此。第四講《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日唐書〉的文學觀》一文,指出盡管唐代一部分文人提倡古文,但駢體文學勢力仍盛,故古文遭到批評,五代史臣《∣日唐書》編者在總結古體與今體(即近體、駢體)這一長期紛爭的問題時,更是明顯地站在偏袒今體的立場上。以上第一第二兩講與第三、第四兩講內容相輔相成,前者著重從語言美角度、後者著重從文體角度,闡述了駢體文學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文壇上佔據了主導地位並得到大多文人的高度重視和贊美。
本書第五講《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文學批評中的文質論》一文,指出文論中的文質,指作品語言風格的華美、質樸。通過大量材料分析,本文闡明魏晉至唐代文論中談到文與質的時候,一般都是指作品語言的華美和質樸,而不是指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此文是楊明同志幫助我找了許多材料並執筆寫成的)。第六講《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一文,在上文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文質論是中國中古文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南朝駢文昌盛,作品往往偏重語言美,偏重文;劉勰等人為補偏救弊,提倡文質兼備。直至初盛唐時代仍然如此。盛唐時代不少文人認為盛唐詩歌取得卓越成就,即是由于文質兼備。
……
我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研究,尤致力于漢魏至唐五代階段,曾發表過《文心雕龍探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等著作(後兩種與楊明同志合著)。本書共分十講,其中除第一講外,均從舊著中選出,從專題研究角度著眼,以兩講為一組,分成藝術特征論、駢散論、文質論、風骨論、體貌風格論五組,目的是想把中國中古文論中關于藝術方面的若干重要問題梳理分析,探究中古文論的要義所在及其形成原因。
本書第一講《中國中古文人認為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什麼》一文,指出魏晉南北朝駢體文學昌盛,因而大多數文人認為作品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駢體文學的語言美,即對偶、辭藻、聲韻、用典等體現于詞句之美。這種語言美普遍存在于詩、賦與各體文章中。至于作品的形象性不很受重視。唐五代駢文仍然昌盛,雖有一部分文人提倡古文,但勢力、影響均不及駢文,因而佔主導地位的評價標準沒有大的變化。第二講《〈文選〉所選論文的文學性》一文,指出《文選》一書選錄論文(包括史論)頗多,其采擇理由即是由于這類論文具有駢體文學的語言美。本文以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當時文人最重視的作品藝術特征是什麼。中國古代許多總集,通過著重選擇哪些篇章來表現編選者的文學觀念,因而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對象。
本書第三講《南朝文人最重視駢體文學》兩節,指出南朝不少著名文人或批評家,均十分重視駢體文學的語言美,並對漢魏以至南朝一些擅長駢體文學的作家給予高度肯定,而對一些多用散體、缺少駢體文學語言美的作家作品則評價不高。大批評家劉勰也是如此。第四講《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日唐書〉的文學觀》一文,指出盡管唐代一部分文人提倡古文,但駢體文學勢力仍盛,故古文遭到批評,五代史臣《∣日唐書》編者在總結古體與今體(即近體、駢體)這一長期紛爭的問題時,更是明顯地站在偏袒今體的立場上。以上第一第二兩講與第三、第四兩講內容相輔相成,前者著重從語言美角度、後者著重從文體角度,闡述了駢體文學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文壇上佔據了主導地位並得到大多文人的高度重視和贊美。
本書第五講《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文學批評中的文質論》一文,指出文論中的文質,指作品語言風格的華美、質樸。通過大量材料分析,本文闡明魏晉至唐代文論中談到文與質的時候,一般都是指作品語言的華美和質樸,而不是指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此文是楊明同志幫助我找了許多材料並執筆寫成的)。第六講《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一文,在上文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文質論是中國中古文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南朝駢文昌盛,作品往往偏重語言美,偏重文;劉勰等人為補偏救弊,提倡文質兼備。直至初盛唐時代仍然如此。盛唐時代不少文人認為盛唐詩歌取得卓越成就,即是由于文質兼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