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麽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奼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著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論語》是孔子的言論輯錄。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五十歲後曾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後曾周游宋、衛、陳、蔡、齊、楚等國,不得任用,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的工作。《論語》一書是孔子死後由其弟了輯錄他的言論而成,所以反映孔子的思想極為廣泛,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寶庫之一。
目錄
序
緒言
論語卷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俏第三
論語卷二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論語卷三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論語卷四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論語卷五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論語卷六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論語卷七
衛靈公第十五
李氏第十六
論語卷八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論語卷九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緒言
論語卷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俏第三
論語卷二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論語卷三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論語卷四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論語卷五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論語卷六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論語卷七
衛靈公第十五
李氏第十六
論語卷八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論語卷九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序
上海辭書出版社將要出版張居正講評「四書」系列之《張居正講評
》這本書,我聽後稍感詫異。因為在我對張居正的研究中,無論是他自己的書信奏疏,還是《明通鑒》、《三編發明》這樣的史書,均不見對此書的記載。詢問編輯,告之乃據藏於南開大學圖書館的海內孤本,心下更為稱奇。即請求編輯將書稿寄來一閱。讀其講評章句,乃張居正語氣無疑,典型的蒙童讀本。這個蒙童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朱翊鈞。
朱翊鈞於1572年即皇帝位,時年十歲,起用他的老師張居正為內閣首輔。張居正三十八歲時,就曾擔任過嘉靖皇帝兒子裕王的老師。這個裕王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朱載墾。1566年,嘉靖皇帝駕崩,朱載重嗣登大位,於當年就拔擢張居正為內閣輔臣。張居正時年四十二歲。兩年後,朱載屋又安排張居正擔任太子朱翊鈞的講師。就這樣,張居正成為隆慶、萬歷父子兩位皇帝的老師。
張居正四十八歲主政內閣。用他自己的話說,彼時「主少國疑」,張居正同時擔負起主政與帝師的雙重責任。
關於張居正推行萬歷新政、振衰起隳的歷史功績,史家多有定評。我在這里僅就張居正帝王師的身份作一點評述。
明代的帝王師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帝經筵的講臣,多從翰林院中的詞臣挑選;還有就是東宮的講師,負責太子學習的專門機構即詹事府。大凡太子登基,都會拔擢自己的老師到內閣擔任輔臣。明代的首輔中,不少人都是太子老師出身,因此,當太子的老師比當皇帝的老 師,似乎政治前程更大。
張居正是在隆慶、萬歷兩位皇帝登基之前,擔任他們的講臣,所以,他先後得到父子兩位皇帝的信任與重用。所不同的是,他只是隆慶皇帝的講臣之一。當時隆慶皇帝有五位老師,分別是高拱、李春芳、趙貞吉、殷士瞻與張居正,主講官是高拱。所以,隆慶皇帝登基之後,這五個人都相繼人閣,但隆慶皇帝最為倚重的還是高拱,故讓高拱當了首輔。
萬歷皇帝為太子時,只有四歲。他六歲出閣讀書,張居正成了他的主講官,這為張居正日後出掌內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古代,能夠當上帝王師是一種難得的榮耀。古人有言:「學好文武藝,售於帝王家。」這是讀書人的最高理想。但真正能實現這一理想的讀書人卻少之又少。明代選擇帝王師,雖然有非常苛刻的條件,但已當上帝王師的,從其作為來看,大部分都很平庸,極為惡劣或出類拔萃的,都比較少。究其原因,大致在兩個方面:一是挑選帝王師的條件制訂有誤。帝王師首要的條件是學問淵博,其次是品行端正,單從字面上看,這兩條絕對正確。若要認真探討,就會發現,在明朝,所謂學問淵博,就是對孔孟的儒家學說,做足尋章摘句、闡微辨意的功夫。若培養學者,此類學問尚無不可,但培養君王,用這一套,便覺隔靴搔癢。二是在讀書人看來,帝王師高不可攀,但他除了「師」的身份,還有一個「臣」的身份。皇帝雖然是學生,但更重要的是「師」的主子,老師跪著進講,而學生卻坐著聽。單從這一點來看,所謂帝王師,也只是一個受到尊重的仆人而已。因此,老師進講時,大都戰戰兢兢,除了按當年洪武皇帝欽定的孔孟之道來講述,自己哪敢將經邦濟世的學問摻雜進去呢?
……
朱翊鈞於1572年即皇帝位,時年十歲,起用他的老師張居正為內閣首輔。張居正三十八歲時,就曾擔任過嘉靖皇帝兒子裕王的老師。這個裕王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朱載墾。1566年,嘉靖皇帝駕崩,朱載重嗣登大位,於當年就拔擢張居正為內閣輔臣。張居正時年四十二歲。兩年後,朱載屋又安排張居正擔任太子朱翊鈞的講師。就這樣,張居正成為隆慶、萬歷父子兩位皇帝的老師。
張居正四十八歲主政內閣。用他自己的話說,彼時「主少國疑」,張居正同時擔負起主政與帝師的雙重責任。
關於張居正推行萬歷新政、振衰起隳的歷史功績,史家多有定評。我在這里僅就張居正帝王師的身份作一點評述。
明代的帝王師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帝經筵的講臣,多從翰林院中的詞臣挑選;還有就是東宮的講師,負責太子學習的專門機構即詹事府。大凡太子登基,都會拔擢自己的老師到內閣擔任輔臣。明代的首輔中,不少人都是太子老師出身,因此,當太子的老師比當皇帝的老 師,似乎政治前程更大。
張居正是在隆慶、萬歷兩位皇帝登基之前,擔任他們的講臣,所以,他先後得到父子兩位皇帝的信任與重用。所不同的是,他只是隆慶皇帝的講臣之一。當時隆慶皇帝有五位老師,分別是高拱、李春芳、趙貞吉、殷士瞻與張居正,主講官是高拱。所以,隆慶皇帝登基之後,這五個人都相繼人閣,但隆慶皇帝最為倚重的還是高拱,故讓高拱當了首輔。
萬歷皇帝為太子時,只有四歲。他六歲出閣讀書,張居正成了他的主講官,這為張居正日後出掌內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古代,能夠當上帝王師是一種難得的榮耀。古人有言:「學好文武藝,售於帝王家。」這是讀書人的最高理想。但真正能實現這一理想的讀書人卻少之又少。明代選擇帝王師,雖然有非常苛刻的條件,但已當上帝王師的,從其作為來看,大部分都很平庸,極為惡劣或出類拔萃的,都比較少。究其原因,大致在兩個方面:一是挑選帝王師的條件制訂有誤。帝王師首要的條件是學問淵博,其次是品行端正,單從字面上看,這兩條絕對正確。若要認真探討,就會發現,在明朝,所謂學問淵博,就是對孔孟的儒家學說,做足尋章摘句、闡微辨意的功夫。若培養學者,此類學問尚無不可,但培養君王,用這一套,便覺隔靴搔癢。二是在讀書人看來,帝王師高不可攀,但他除了「師」的身份,還有一個「臣」的身份。皇帝雖然是學生,但更重要的是「師」的主子,老師跪著進講,而學生卻坐著聽。單從這一點來看,所謂帝王師,也只是一個受到尊重的仆人而已。因此,老師進講時,大都戰戰兢兢,除了按當年洪武皇帝欽定的孔孟之道來講述,自己哪敢將經邦濟世的學問摻雜進去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