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晚年喪偶後的適應:一個以台灣地區為例的敘說分析

婦女晚年喪偶後的適應:一個以台灣地區為例的敘說分析
定價:222
NT $ 193
  • 作者:林娟芬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67082
  • ISBN13:9787208067080
  • 裝訂:353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運用敘說分析法,通過對台灣地區15位在晚年喪偶的婦女的深度訪談,研究探討了影響中老年婦女適應喪偶後生活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性格特質、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夫妻管理、配偶生病時的照顧情況、配偶去世原因、喪葬事宜的處理、親子關系、社會支持網絡、文化信念與社會態度、對寡婦角色的看法、自我形象和生命主題等,並根據研究結果對社會服務、社會工作實務、政府政策制定、公民教育等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21世紀的來臨,為社工教育帶來更多挑戰,探討社會問題,建立合適的福利架構,追求有效率的社會服務,爭取社會公主┅┅一切一切,有待三地學者持續不斷的研究。期望這次文庫的出版,是社工實踐理論本土化的重要一步!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意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相關的理論概念與研究報告
第一節 符號互動論的概念與應用
第二節 情感依附理論的概念與應用
第三節 中國人的死亡觀念
第四節 失落、喪親、悲傷與哀悼的意義
第五節 社會支持網絡的概念
第六節 心理適應的理論與概念
第七節 定性研究中的敘說分析法
第八節 相關的研究報告與文獻
第九節 總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第二節 研究樣本的來源
第三節 資料搜集的程序
第四節 研究過程與資料分析的步驟
第五節 研究結果與分析報告的撰寫
第六節 本書研究的限制
第四章 受訪婦女的基本資料與喪偶前的生活背景分析
第一節 受訪婦女的基本資料分析
第二節 成長背景與個人物質
第三節 婚姻生活
第四節 親子關系與社會網絡的互動情形
第五節 經歷丈夫的臨終
第六節 總結與分析
第五章 受訪婦女喪偶後各項事宜的安排與適應狀況
第一節 喪葬事宜的處理
第二節 生活狀況與社會支持網絡
第三節 喪偶的悲傷反應
第四節 適應策略與過程
第五節 自我概念與價值觀
第六節 生命主題
第七節 總結與分析
第六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過去十多年來,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均有迅速的發展,從學院數目而言,香港有六所大學及大專院校提供社工課程,台灣有二三十所左右,而內地目前已增至近二百所大學。由社工從業人員而看,單是香港已有一萬人之多,從上以觀,社會工作學科對中國社會的確有其應用性及合適性。

然而,相對其他一些專業學科而言,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比較新,而且是一門由西方傳人的學科,建基於西方的社會意識及價值觀念,落實工作時,我們的社工要將這些學科理念融會貫通,按照對周遭環境及因素的分析,選擇性地運用合適的理論及技巧。故此,社工課程的本土化是存在已久而受高度重視的問題,在香港及台灣,一直有研究理論與實踐以及比較不同社會經驗的社會福利叢書,但礙於學科范圍的深與廣,著作仍是遠遠不夠,這問題在起步較晚的內地尤其嚴重。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向來都以竭力培訓學生肩擔起各類型的社會服務為己任,而教育重點在培育他們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並以扶助社會弱勢社群爭取社會公義為目標。隨著大學的國際化,社工系亦錄取了外來學生。

這次的文庫,就編錄了不少來自兩岸三地的博士論文。稱為「三一社會工作文庫」,正是取三地學者研究同一社會工作/社會福利主題之意。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過去十多年,努力不懈地推動及聯系兩岸三地的學術交流及溝通,這次文庫的出版,也正為三地社工教育發展作出綿力。同是分享著中國的歷史傳統,但因個別發展而體驗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希望能通過三地學者的不同角度與分析,為社工教育中國化的理論基礎作出貢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