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中醫學專家編寫,著名畫家繪圖,在第1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
全書共分6章,先行文字解說;再隨文插入相應圖表,包括針灸發展史略及針灸基本理論圖解,十四經穴、經外穴、微刺系統穴位圖解和總圖。十四經穴、經外穴、微刺系統(頭針、耳針)均為全圖與分解圖,以單色平塗法描繪。總圖6幅為8開立體透視彩圖,分別以皮膚、骨骼、內臟、肌肉、血管、神經為背景,以不同彩點與線段描繪十四經穴361名,經外穴82名。其中1幅描繪微刺系統的頭、耳、面、鼻、手、足、腕踝針的穴位。文字解說,除針灸發展史略及基本理論外,重點闡述了相應各腧穴的穴名、編號、取法、主治、針灸法等。第6章為常見病症處方例,供臨床應用參考。
本圖解以WHO 《國際針灸標准穴名》、國家標准《經穴部位》、《耳穴部位》為依據,致力於腧穴的規范統一。針灸發展史略的圖片則經多方搜尋,不少圖片為我國早佚者,彌足珍貴。
本圖解具有攜帶方便、檢索容易、圖文相配、便於理解、一目了然等優點,是針灸、按摩、外治等醫療、教學、科研的工具書,適於醫學生、教學人員、臨床工作者、研究者及針灸、推拿愛好者學習使用。
目錄
第1章 中國針灸發展史略
1.1 針灸的創始與經絡穴位的發現
1.2 商周時期的起步
1.3 春秋至三國時期的奠基
1.4 晉至南北朝時期的進步
1.5 隋唐五代時期的發展
1.6 宋金元時期的繁榮
1.7 明清民國時期的成就
1.8 新中國建立後針灸的勃興
第2章 針灸基本理論
2.1 經絡的分類與功能
2.2 腧穴的分類與功能
2.2.1 經穴
2.2.2 經外穴
2.2.3 阿是穴
2.2.4 微針穴
2.3 特定穴
2.3.1 五輸穴
2.3.2 原穴
2.3.3 絡穴
2.3.4 穴
2.3.5 背俞穴
2.3.6 募穴
2.3.7 八會穴
2.3.8 八脈交會穴
2.3.9 六腑下合穴
2.4 穴位名稱、部位的標准化
2.4.1 經穴、經外穴、耳穴名稱與部位的國家標准
2.4.2 經穴、經外穴、頭針穴線的國際標准
2.5 腧穴定位的依據與方法
2.5.1 腧穴定位的依據
2.5.2 腧穴定位的具體方法
2.6 圖解的特點與應用中的注意
2.6.1 貫徹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
2.6.2 力求符合人體真實解剖結構
2.6.3 注意生理變異與個體差異
2.6.4 運用骨性標志取穴的方法
2.7 針灸療法的種類
2.7.1 針法的種類與特點
2.7.2 灸法的種類與特點
2.8 針刺法
2.8.1 毫針刺法
2.8.2 其他針刺法
2.9 處方法
2.9.1 處方原則
2.9.2 選穴法
2.9.3 配穴法
第3章 十四經穴
┅┅
第4章 經外穴
第5章 微刺系統
第6章 常見病症處方例
附錄A 我國主要古臟腑明堂圖系列一覽
附錄B 國內外藏主要官鑄古針灸銅人一覽
參考文獻
1.1 針灸的創始與經絡穴位的發現
1.2 商周時期的起步
1.3 春秋至三國時期的奠基
1.4 晉至南北朝時期的進步
1.5 隋唐五代時期的發展
1.6 宋金元時期的繁榮
1.7 明清民國時期的成就
1.8 新中國建立後針灸的勃興
第2章 針灸基本理論
2.1 經絡的分類與功能
2.2 腧穴的分類與功能
2.2.1 經穴
2.2.2 經外穴
2.2.3 阿是穴
2.2.4 微針穴
2.3 特定穴
2.3.1 五輸穴
2.3.2 原穴
2.3.3 絡穴
2.3.4 穴
2.3.5 背俞穴
2.3.6 募穴
2.3.7 八會穴
2.3.8 八脈交會穴
2.3.9 六腑下合穴
2.4 穴位名稱、部位的標准化
2.4.1 經穴、經外穴、耳穴名稱與部位的國家標准
2.4.2 經穴、經外穴、頭針穴線的國際標准
2.5 腧穴定位的依據與方法
2.5.1 腧穴定位的依據
2.5.2 腧穴定位的具體方法
2.6 圖解的特點與應用中的注意
2.6.1 貫徹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
2.6.2 力求符合人體真實解剖結構
2.6.3 注意生理變異與個體差異
2.6.4 運用骨性標志取穴的方法
2.7 針灸療法的種類
2.7.1 針法的種類與特點
2.7.2 灸法的種類與特點
2.8 針刺法
2.8.1 毫針刺法
2.8.2 其他針刺法
2.9 處方法
2.9.1 處方原則
2.9.2 選穴法
2.9.3 配穴法
第3章 十四經穴
┅┅
第4章 經外穴
第5章 微刺系統
第6章 常見病症處方例
附錄A 我國主要古臟腑明堂圖系列一覽
附錄B 國內外藏主要官鑄古針灸銅人一覽
參考文獻
序
我從事中醫六十余年,臨床常針藥並施,往往取得較好療效,因此對針灸在中醫學的重要地位深有體會。從歷史言,針灸之始,不晚於中藥;從功效言,針灸治病,亦不亞於中藥。是以有「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之名言。推察針灸,實為一種重視整體,調動與調整自身防御能力之微或無損傷療法,又具簡、驗、便、廉之特點,所以近代又為世界醫家所重視,許多國家已納人正規的醫療教學范圍,加之WHO的提倡,今已風靡全球,廣為流傳應用。
唐·孫思邈謂:「夫病源所起,本於臟腑,臟腑之脈,並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人,難以測量。欲將指取其穴,非圖莫可」,說明中醫在針灸學的發展過程中,特別重視明堂圖之應用。漢代已出現如《中誥孔穴圖經》插圖的針灸專著,隋唐以前又有多種明堂專圖的傳世◇其中以劉宋·秦承祖(5世紀)、唐·甄權(540~643)圖為最有名,吳人知聰也曾攜明堂圖於561年赴朝鮮、562年渡日本傳播醫學,惜均早佚。其後針灸掛圖、插圖針灸專著不斷涌現,而且愈來愈重視臟腑即內景圖之描繪,其著眼點不外明確臟腑與腧穴之關系,更有益於臨床應用安全有效。宋代王惟一之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頒布全國,范鑄銅人,勒石刻碑以廣傳播,實是一次全國統一規范針灸經絡腧穴的重要舉措。宋、元、明、清代,我國針灸之學均有進步,晚清道光之廢止針灸,實令人惋惜。
靳士英教授等專攻針灸與經穴圖多年,20世紀60年代末即有針灸專著與穴位掛圖出版,發行百萬余套,90年代叉有頭針、耳針掛圖之作。今則應人民軍醫出版社之邀,以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為依據,以彩繪與單色平塗之法,廣為搜羅,細心整理,認真厘定腧穴位置,精心繪制十四經穴、經外穴及微刺系統,形成圖解。體現了攜帶與使用方便、整體圖與分解圖配合、腧穴與解剖互相對照之優點,可為初學者、醫教研者之良好工具書與參考書。值得提出的是圖譜增加了針灸發展史略部分,引用專著、雜志相關文物照片與自己積累研究的資料,使讀者可以見到一些珍貴的文物影像,如久佚不見的隋代《產經·妊婦脈圖》,五代《煙蘿圖》,宋代《歐希范五藏圖》、丁德用《井榮俞經合圖》、楊介《存真環中圖》、朱肱《內外二景圖》之部分文字解說《朱提點內境論》等,實是一件快事,乃醫史界共襄之盛舉。這不能不感謝醫史界知名學者李經緯、傅維康、和中浚、劉小斌、鄭遇悅、小曾戶 洋、長野 仁等教授或研究員;廣州、上海、成都、陝西中醫藥大學(學院)醫史博物館、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綿陽博物館、日本森之宮醫瘵學圓、日本國立束京博物館等單位。我希望醫史界精誠團結,共同努力,在各專科著作中恢復醫史應有之地位,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總結歷史經驗,找出學科發展方向,促進中醫學術之振興。
當今針灸學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發展,理論與臨床研究日益深化,相信在推廣發展針灸學術中《針灸經絡穴位圖解》必將做出一定貢獻。故樂為之序
唐·孫思邈謂:「夫病源所起,本於臟腑,臟腑之脈,並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人,難以測量。欲將指取其穴,非圖莫可」,說明中醫在針灸學的發展過程中,特別重視明堂圖之應用。漢代已出現如《中誥孔穴圖經》插圖的針灸專著,隋唐以前又有多種明堂專圖的傳世◇其中以劉宋·秦承祖(5世紀)、唐·甄權(540~643)圖為最有名,吳人知聰也曾攜明堂圖於561年赴朝鮮、562年渡日本傳播醫學,惜均早佚。其後針灸掛圖、插圖針灸專著不斷涌現,而且愈來愈重視臟腑即內景圖之描繪,其著眼點不外明確臟腑與腧穴之關系,更有益於臨床應用安全有效。宋代王惟一之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頒布全國,范鑄銅人,勒石刻碑以廣傳播,實是一次全國統一規范針灸經絡腧穴的重要舉措。宋、元、明、清代,我國針灸之學均有進步,晚清道光之廢止針灸,實令人惋惜。
靳士英教授等專攻針灸與經穴圖多年,20世紀60年代末即有針灸專著與穴位掛圖出版,發行百萬余套,90年代叉有頭針、耳針掛圖之作。今則應人民軍醫出版社之邀,以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為依據,以彩繪與單色平塗之法,廣為搜羅,細心整理,認真厘定腧穴位置,精心繪制十四經穴、經外穴及微刺系統,形成圖解。體現了攜帶與使用方便、整體圖與分解圖配合、腧穴與解剖互相對照之優點,可為初學者、醫教研者之良好工具書與參考書。值得提出的是圖譜增加了針灸發展史略部分,引用專著、雜志相關文物照片與自己積累研究的資料,使讀者可以見到一些珍貴的文物影像,如久佚不見的隋代《產經·妊婦脈圖》,五代《煙蘿圖》,宋代《歐希范五藏圖》、丁德用《井榮俞經合圖》、楊介《存真環中圖》、朱肱《內外二景圖》之部分文字解說《朱提點內境論》等,實是一件快事,乃醫史界共襄之盛舉。這不能不感謝醫史界知名學者李經緯、傅維康、和中浚、劉小斌、鄭遇悅、小曾戶 洋、長野 仁等教授或研究員;廣州、上海、成都、陝西中醫藥大學(學院)醫史博物館、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綿陽博物館、日本森之宮醫瘵學圓、日本國立束京博物館等單位。我希望醫史界精誠團結,共同努力,在各專科著作中恢復醫史應有之地位,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總結歷史經驗,找出學科發展方向,促進中醫學術之振興。
當今針灸學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發展,理論與臨床研究日益深化,相信在推廣發展針灸學術中《針灸經絡穴位圖解》必將做出一定貢獻。故樂為之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