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

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楊海明 周靜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12831
  • ISBN13:9787301112830
  • 裝訂:241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近年來,漢語研究,特別是漢語語法研究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變化之一就是由原來偏重於靜態研究轉而為偏重於動態研究。所謂動態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說聯系歷史的發展來研究漢語語法,這屬於”歷時動態”;也可以注重於語言交際過程中的變化,這屬於”交際動態”;也可以傾向於現時語言現象的社區變異、地域變異和功能變異,這屬於”共時動態”。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進行語法研究時,需要的是一種動態的觀念:即把語言,包括語法,看作是一種永遠在變化、不斷在發展的有生命力的開放式的系統。在歷時和共時這個坐標上,語言永遠處在運動的態勢之中。我們只有具備了這樣一種基本觀念,才不會對語言的種種變化現象感到驚訝,才有可能洞察語言的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

本書是語言學叢書之一,是一部關於漢語語法研究的實用專著,內容涉及多角度審視、全球化中的漢語、改革開放中的漢語、性狀與程度的擴散、動賓結構的發展、被動陳述的發展等,適合漢語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目錄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多角度審視
第一節 審視漢語
一、漢語的現狀
二、現代漢語的地域
三、典型的母語人群
四、非典型的母語人群
第二節 審視認知
一、認識認知
二、基於認知的語言學
三、動因與原則競爭
四、審視解釋
第三節 審視漢語及其生存環境
一、強勢語言與一般語言
二、語言差異
三、認識漢語
四、當今的「新異」漢語
第四節 審視發展
一、常態與非常態
二、變化的典型與非典型
三、發展的大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全球化中的漢語
第一節 相關認識
一、對社會發展與研究傾向的認識
二、漢語的文本與對漢語特點的認識
三、漢語的演變與動因認識
第二節 漢語原則與動因的發展變化
一、一般傾向
二、表述的凸顯與焦點變化
三、結構沖突與結果
第三節 漢語結構與網絡
一、運動中的漢語
二、網絡中的漢語
三、如何看網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改革開放中的漢語
第一節 漢語多視角觀察
一、半個世紀的漢語
二、漢語在海外
第二節 漢語文藝體文本
一、現代白話文與漢語文本
二、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文本
第三節 政論體與科技體文本
一、政論體文本
二、科技體文本
第四節 漢語的新聞體文本
一、社會與語言
二、媒體與全球華語
第五節 漢語變化歸因
一、歷史的發展
二、社會的開放
三、城市的作用
四、信息結構改變語言結構
五、媒體與網絡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性狀與程度的擴散
第一節 性狀與信息結構
一、信息溢出歸因
二、名詞的性狀義
第二節 發展演變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動態變化
二、「程度+抽象名詞」
三、「程度+指人名詞」
四、「程度+物質名詞」
五、「程度+處所名詞」
六、性狀與形式化
第三節 性狀程度泛化與居中傾向
一、中庸傾向與「很中產」
二、解讀「中產」性狀」
三、「很中產」評價義溢出
四、程度泛化的社會因素
第四節 性狀程度泛化的認知解讀」
一、「程度+名」性狀義泛化
二、認知動因
三、信息結構與動因競爭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動賓結構的發展
第一節 動賓結構的擴容
一、動賓結構的特點
二、動賓結構的變化
三、「動名1名2」結構
第二節 動賓的語義結構
一、動賓匹配與語義
二、「動名1名2」中的語義結構
三、語用基礎
第三節 相關解釋
一、語言內部原因
二、語言外部原因
三、動名1名2結構擴大歸因
四、認知與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章 被動陳述的發展
第一節 被動陳述
一、被動陳述的構成
二、「被」的功能
三、被動與語義特征
第二節 被字句的構成與層級
一、「被~」格式
二、被字句的構成原則
第三節 被動的動態發展
一、被字句的信息結構
二、被動的隱喻
三、被字句的語義層級
四、被字句的多樣化
第四節 認知解釋
一、被字句的信息結構
二、各種解釋
三、精細化與概約化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章 指稱的發展變化
第一節 指稱構成
一、指稱與強度
二、指稱與信息
三、指稱密度與指稱賦值
第二節 語篇銜接中的指稱匹配與強度
一、指稱的匹配
二、同指競爭與信息重建
三、指稱的5種匹配
第三節 指稱的發展
一、指稱的發展變化
二、指稱密度與賦值的認知解釋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八章 時間表述的缺位與補位
第一節 「X以來」的缺位
一、「X以來」中X的構成
二、「X以來」中X的缺位與動態演變
第二節 強調動程表達的補位
一、時間與過程
二、「長期」與「一直」
三、「長期以來」與「一直以來」的交融
四、認知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本書歷時五載終於完稿。從「多角度審視」、「全球化中的漢語」、「改革開放中的漢語」、「性狀與程度的擴散」、「動賓結構的發展」、「被動陳述的發展」、「指稱的發展變化」、「時間表述的缺位與補位」等八個方面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漢語的發展演變。

總的來說,漢語發展演變遵循着語言作為信息傳遞工具的兩大原則:准確原則和經濟原則。這兩大原則又通過強勢句法結構的擴張、句法結構與詞語入構的互動來具體實現。這些互動又可歸結為種種動因:距離動因、順序動因、重力動因和動因競爭等。

這些原則與動因的競爭與妥協最后表現為:1.語法化程度最高的主賓位置出現詞語容量增加;2.跨區域詞語直接結合;3.典型句式義磨損以便容納更多認知動因相關詞語;4.結構關系屈從於詞族而不再以詞類為標准;5.以傳媒和娛樂為先鋒后緊接專業領域帶頭,打破原有約定俗成;6.守舊原則與求新原則互動從而形成留守於中間地帶的既不守舊也不過於前衛的「新異變洋怪」現象流行。

形式上句法結構的變化為:1.「強勢結構」(主謂、動賓、偏正)與「弱勢結構」(動補、同位等)開始分野;2.非結構關系的跨類組合(副名、形名、名動、動名)增加;3.標記句范圍擴大,典型句式義范圍縮小(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是字句、連字句等);4.新的元素作為詞進入漢語(n次、也每周K幾回、的來的去、都900SO了)。

在這些貌似雜亂無章的現象背后是漢語在自身演變的軌道上的一些原則、動因及句式的競爭與妥協、凸顯與避讓。

這些是由漢語自身發展與改革開放以來外來影響這兩股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社會本身的烙印,也有人類認知的最終取舍。

漢語語法研究,從無到有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有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從傳統語法到結構主義,從意義分析到形式分析,從語法意義與語法形式結合到范疇化研究,從客觀主義到功能主義,從句法結構到認知解釋,從形式語法到語義語法,從匹配度到生命度,從靜態研究到動態研究……總之由單一角度到立體研究,漢語語法研究的路子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寬。究其根本就是循着從意義到形式,再由形式驗證意義的思路,多角度、多側面研究漢語。

選擇從動態角度研究漢語語法,依據之一是人類語言是一種動態存在,是不斷吸收新質逐漸淘汰舊質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漢語不僅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材料,而且也反映出人類語言的,某些共性,特別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這30年中,給我們的啟迪是巨大的,其中的變化也是巨大的。我們意識到研究漢語語法的目的並不是要從語言中找出一種關系小句或一種使成結構,而是把我們的一種推測用漢語的事實證明出來:一般語言研究和具體語言描寫之間最大的共同利益將產生於這兩個方面最大程度的結合——動態漢語造就了動態的語法。

本書的研究工作開始於重慶,后轉入暨南大學繼續進行。在導師邵敬敏先生的指導下,我們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當今漢語語法現象「劇烈洶涌」的變化發展,特別是從「語義語法」的角度進行審視。從語義出發尋找形式驗證,從形式出發進行語義歸類。在對語言事實進行深入發掘和細致歸類的基礎上能夠用萬物發展中競爭與妥協的規則對其進行解釋。本書最后對漢語語法的發展有了新的體會,對漢語語法的動態性與相關規則的競爭與妥協,沖突與交融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本書是我們對語言的動態變化研究所做的一些初步的嘗試。

在完稿之際首先要感謝我們的導師邵敬敏先生為本書寫序,感謝暨南大學郭熙先生、華南師范大學周國光先生提出的寶貴意見,感謝暨南大學周健教授為本書出版提供的幫助。最后要特別感謝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為本書的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

感謝北大出版社沈浦娜主任、白雪編輯為本書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和無私幫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