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通志·民間語言志

中國民俗通志·民間語言志
定價:288
NT $ 251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民俗通志》中的民間語言志。主要介紹了親屬稱謂、社會稱謂、咒語、禱詞與神諭、吉祥語、避諱語、俗語及流行語等。

語言是人類借以思維和交際的重要工具,語言表述行為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形式之一。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人們的語言活動必然形成並依從一定的模式和習慣。語言民俗就是體現為說話的一種風俗習慣,它和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面的民俗一樣,都是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發生的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行為習慣。它是民眾出於生活需要而約定俗成並長期享用的文化,作為口頭表達習慣規范著民眾的行為,同時作為一種語言行為模式也服務於民眾生活。比如,人們在生產活動或社會交往中總結出某種經驗,獲得某種教訓,體悟到某種事理,就用精煉生動的語言來概括,流傳開來成為較固定的說法,就是諺語。民眾喜歡引用這些精辟的俗話來說理和傳承民間知識。一般人都熱切希望自家的日子過得富足美滿,避免疾病、災禍、貧窮等不祥之事,就用念誦或張貼吉祥語的方式來祈求好運、福氣,並用它們來向別人表示自己的良好祝願,形成祝賀的套語;同時回避那些不吉利的字眼,就是語言禁忌和語言避諱。
 

目錄

總序
概說
一、語言民俗的性質
二、語言民俗的范圍
三、語言民眾研究概況
第一章 新屬稱謂
第一節 宗親稱謂語
一、宗親稱謂中的血親稱謂
二、宗親稱謂語中的姻親稱謂
第二節 外親稱謂
一、父系姑親稱謂
二、奶奶的娘家親屬稱謂
三、母親的娘家親屬稱謂
四、姥姥的娘家親屬稱謂
五、妻親稱謂
第二章 社會稱謂
第一節 擬親屬稱謂
一、村落的擬親屬稱謂
二、城市的擬新屬稱謂
第二節 人名稱謂、職務稱謂和流行稱謂
一、人名稱謂
二、職務稱謂
三、流行稱謂
第三章 咒語、禱詞與神諭
第一節 咒語
一、原咒
二、驅鬼咒
三、請神咒
第二節 禱詞
第三節 神諭
第四章 吉祥語
第一節 吉利語
一、祝頌形式的吉利語
二、命名形式的吉利語
第二節 吉利諧音
一、諧音吉祥物
二、諧音吉祥圖案
三、吉祥數字
四、諧音祈福儀式
第五章 避諱語
第一節 敬重避諱
第二節 畏懼避諱
第三節 嫌惡避諱
一、對不潔事物的避諱
二、性事避諱
三、對生理缺陷、殘疾的避諱
第六章 俗語
第一節 俗語的主要類型
一、俗詞
二、慣用語
三、俗成語
四、俗短語
五、諺語
六、歇後語
第二節 俗語的功用
一、便利自然的表達方式
二、生動透徹的表達效果
第七章 流行語
第一節 流行語的特征
一、新鮮性
二、俚俗性
三、生動性
第二節 流行語的來源
一、流行語的語料來源
二、流行語的社群來源
第三節 20世紀中國流行語例釋
一、20至30年代上海流行語
二、50至60年代的流行語
三、文革時期流行語
四、7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語
五、90年代以來的流行語
參考書目
後記
 

志者,記也。志書亦即孔子所謂「述而不作」之類,與史書同源而又有別。史書注重人與事,尤注重人們的言語與活動,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是也,是先個體而後集合;志書則關注凝固化的業已定型的自然、制度以及作為群體的人們的思維與行為習慣,是先集合而後個體。與之相應,史家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要把史家之史觀付諸史筆,褒貶裁量,評判古今,其敘事則是詳往而略今;志家追求的是事物之本來,敘而不議是其根本特色,並不注入志家個人的議論評判,其記述則是詳今而略往。志與史是中國文化之兩大淵藪,其意義均不待言。

志書之由來也漸,若計其源頭,大略有四,即《禹貢》、《周禮》、《山海經》、華陽國志l中國古代志書之類別亦以此分焉。

《禹貢》為《尚書》之一篇,成書於周秦之際,基於「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全面記錄九州之山川、土壤、物產、貢賦、道里等等,實為中國地志之源。《禹貢》之後,代有紹述,晉摯虞之《畿服經》,南朝陸澄之《地理書》、顧野王之《輿地志》,隋虞茂之《區宇圖志》,唐李泰之《括地志》、李吉甫之《元和郡縣圖志》,規模漸大,內容也更為豐實。至宋又有樂史之《太平寰宇記》、王存之《元豐九域志》。元明清三朝均有規模宏大的一統志之編修,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已達560卷之巨。

《周禮》亦成書於周秦之際,以六官為綱備列西周制度,有天官冢宰,上自大宰,下至夏采,計63種官職職掌;又有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所領官職均過於天官。對六官所屬各官職,《周禮》均先記官名、爵秩、人數,再羅綴其職掌,此乃中國典志之源。自《周禮》後,典志成為中國古代志書的一大門類。該類志書以制度為主,兼及其他。最具代表性者,有杜佑之《通典》、鄭樵之《通志》、馬端臨之《文獻通考》,亦即「三通」。此後,又有《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上述6種志書連同「三通」合稱「九通」。另外,諸朝之「會要」,如《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唐會要》等,亦屬典志之類。

《山海經》包括《五藏山經》、《海內經》、《海內外經》、《大荒經》等內容,基本部分成書於秦統一前,主要記述涉及諸地的風土民俗、地理環境以及物產與神話,由於其內容中多有後人不能認知之成分,常被斥為荒誕不經。《漢書·藝文志》將其歸於形法家;《隋書·經籍志》並以後之志多將其列入地理之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是「小說之最古者爾」;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則認為是「古之巫書」。我們認為,從其主體內容看,既以記錄風土民俗、神話傳說為特色,應當是中國風土志之源。在《山海經》之後,風土之志漸興,有地域性風土志、事類性風土志等等,前者如晉周處之《風土記》、宋范致明之《岳陽風土記》、宋孟元老之《東京夢華錄》、清王柏心之《監利風土記》等;後者如南朝梁宗懍之《荊楚歲時記》、北魏楊衍之之《洛陽伽藍記》、唐韓鄂之《歲華紀麗》、南宋陳元靚之《歲時廣記》等。另外,綜合性的通志式風土記也間有出現,東漢應劭之《風俗通義》是其代表。

《華陽國志》為晉常璩所撰。該書亦名《華陽國記》,所記地域為古九州之一的梁州。《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故稱《華陽國志》。該志內容包括地理、人文歷史與人物三部分,是有關該地的綜合記錄,故可視為中國方志發端之代表作。此前的春秋戰國迄秦漢時代,亦多有地域性著述問世,東漢的「郡國之書」更是風行,但都是某一類的專志,或記歷史,或記地理,或記鄉黨耆舊,不是完整的方志。《華陽國志》之後,方志之書蔚然而興,尤其是明清時代,省有通志,州府縣鎮亦各有志,知名學者多參與其中,一地之地理、人文、沿革、物產、田賦、教育、風土、人物、災異等均囊括其中。方志之續修補纂亦保障了其功能與內容的常新不輟。據統計,僅清代編修的方志就達4655種。

綜上所述,地志、典志、風土志、方志構架起中國傳統文化的橫向支架,它們與各種史乘所構架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縱向支架相組合,便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代相傳承的來龍去脈,涵括了中國傳統文化幾乎所有的內涵。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