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文藝理論由於其特有的本原性質和豐富的思想內涵,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受到國外學者的重視和系統、深入的研究。國內對古希臘文藝理論的介紹也比較多,柏拉圖的文藝思想及其理念論(一譯理式)、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及其陶冶說,已經普遍為學術界知曉,學者們著書立說時多有稱引。相比之下,人們對古羅馬文藝理論的重視就要少一些,了解得就要弱一些。人們了解得比較多的是賀拉斯及其《詩藝》。這里有古羅馬文藝理論自身的原因,即其在許多方面對古希臘文藝理論的依附性和對具體的實踐性的偏好,因而當人們要為某種文藝理論追本溯源或為某
個文藝理論觀點引經據典時,自然首先想到的或者更多地想到的是古希臘文藝理論。這種情況影響到對古羅馬文藝理論的認識和介紹。然而,古羅馬文藝理論也有其自身的內涵,它的歷史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存在過。它能歷盡滄桑而不朽,一直流傳到現在,並非是一種歷史誤會或一種偶然,這是由它自身的現實價值決定的,需要我們去認真體會和理解。正是出於這種考慮,筆者近幾年來把古羅馬文藝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題目,為它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進行了一些探索。
古羅馬文藝理論包括一般文藝理論思想和各文體理論諸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古羅馬特有的政治體制形態促成了演說的繁榮,使得演說辭成為古羅馬散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盡管演說理論(eloquentio,希臘語通稱修辭學——rhetorica)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特別是構成演說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許多修辭手段與言語的具體表達有關,但就文藝理論范疇來說,它也成為古羅馬文藝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往往直接影響到整個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本書對古羅馬文藝理論的介紹以時代為線索,分階段敘述,着重介紹每個時代的重要文藝思想和代表人物。書中在介紹每一個階段的文藝思想時,對與各個文藝理論發展時期相對應的歷史背景和文學發展也都作了一些概括性的介紹。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便於對文藝理論進行介紹,同時也可使讀者對每一個階段的文藝理論與文學發展的關系有比較系統的了解。
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然而實際生活中往往又把它們交叉使用。理論自然以理性思維為主,但它同時必然包含批評或評論;批評自然也以評論為主,但它同時也離不開理論,並且也包含着理論的探索、歸納和總結。古代羅馬人是一個務實的民族,他們在文藝理論方面的作為似乎更接近於后者。此外,本書仍只是對古羅馬文藝批評思想史的簡略介紹和評述,這就是本書取名為「史綱」的原因。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羅馬古代文學的發軔及其文藝批評因素
第二章 羅馬文學發展的高漲和文藝批評的興起
第一節 羅馬的對外擴張和文學發展的高漲
第二節 羅馬文藝批評的興起
第三節 李維烏斯的《奧德賽》拉丁文譯本評析
第四節 泰倫提烏斯的戲劇觀
第三章 羅馬共和國后期文學和文藝批評
第一節 羅馬共和制危機和文學的新發展
第二節 羅馬諷刺詩的產生和盧基利烏斯的文藝觀
第三節 卡圖盧斯和羅馬新詩派
第四節 盧克萊修的文藝思想
第五節 羅馬文法批評的興起
第四章 西塞羅的文藝思想和演說理論
第一節 西塞羅及其著述活動
第二節 西塞羅的一般文藝觀點
第三節 西塞羅的演說理論
第四節 西塞羅對羅馬古代作家的評述
第五節 西塞羅對同時代作家的評價
第六節 西塞羅與希臘文化
第五章 奧古斯都時期的文學和賀拉斯的詩學
第一節 奧古斯都統治的建立和奧古斯都時期的文學
第二節 賀拉斯及其文藝批評
第三節 關於《詩藝》的結構
第四節 賀拉斯的主要詩學觀點
第五節 賀拉斯的歷史地位
第六章 「白銀時期」文學和文藝批評
第一節 帝國前期的社會政治斗爭和文學發展
第二節 昆提利安及其著作
第三節 昆提利安的修辭學理論
第四節 昆提利安的文藝觀點
第五節 昆提利安對希臘作家的評述
第六節 昆提利安對羅馬作家的評述
第七節 傳統與發展
第八節 馬爾提阿利斯的文藝思想
第九節 尤維那利斯的文藝思想
第十節 小普林尼及其文藝批評
第七章 公元2世紀之后的文藝批評
第一節 公元2世紀之后的羅馬社會和文學狀況
第二節 弗隆托及其文藝思想
第三節 革利烏斯及其文藝批評
第八章 羅馬統治時期的古希臘文藝批評
第一節 羅馬統治的確立和「希臘文學復興」
第二節 倪西奧斯及其修辭學理論
第三節 郎吉努斯的《論崇高》
第四節 普盧塔克的詩學觀點和模仿論
第五節 琉善的文藝觀結束語
附錄一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二 專名索引
古羅馬希臘人名、地名索引
古代作品索引
近現代外國學者及著作索引
第一章 羅馬古代文學的發軔及其文藝批評因素
第二章 羅馬文學發展的高漲和文藝批評的興起
第一節 羅馬的對外擴張和文學發展的高漲
第二節 羅馬文藝批評的興起
第三節 李維烏斯的《奧德賽》拉丁文譯本評析
第四節 泰倫提烏斯的戲劇觀
第三章 羅馬共和國后期文學和文藝批評
第一節 羅馬共和制危機和文學的新發展
第二節 羅馬諷刺詩的產生和盧基利烏斯的文藝觀
第三節 卡圖盧斯和羅馬新詩派
第四節 盧克萊修的文藝思想
第五節 羅馬文法批評的興起
第四章 西塞羅的文藝思想和演說理論
第一節 西塞羅及其著述活動
第二節 西塞羅的一般文藝觀點
第三節 西塞羅的演說理論
第四節 西塞羅對羅馬古代作家的評述
第五節 西塞羅對同時代作家的評價
第六節 西塞羅與希臘文化
第五章 奧古斯都時期的文學和賀拉斯的詩學
第一節 奧古斯都統治的建立和奧古斯都時期的文學
第二節 賀拉斯及其文藝批評
第三節 關於《詩藝》的結構
第四節 賀拉斯的主要詩學觀點
第五節 賀拉斯的歷史地位
第六章 「白銀時期」文學和文藝批評
第一節 帝國前期的社會政治斗爭和文學發展
第二節 昆提利安及其著作
第三節 昆提利安的修辭學理論
第四節 昆提利安的文藝觀點
第五節 昆提利安對希臘作家的評述
第六節 昆提利安對羅馬作家的評述
第七節 傳統與發展
第八節 馬爾提阿利斯的文藝思想
第九節 尤維那利斯的文藝思想
第十節 小普林尼及其文藝批評
第七章 公元2世紀之后的文藝批評
第一節 公元2世紀之后的羅馬社會和文學狀況
第二節 弗隆托及其文藝思想
第三節 革利烏斯及其文藝批評
第八章 羅馬統治時期的古希臘文藝批評
第一節 羅馬統治的確立和「希臘文學復興」
第二節 倪西奧斯及其修辭學理論
第三節 郎吉努斯的《論崇高》
第四節 普盧塔克的詩學觀點和模仿論
第五節 琉善的文藝觀結束語
附錄一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二 專名索引
古羅馬希臘人名、地名索引
古代作品索引
近現代外國學者及著作索引
序
亞平寧半島郁郁蔥蔥,由北向南,匍匐於地中海悠悠盪漾的碧波之中。半島的中部,台伯河發源於貫穿半島的亞平寧山脈,在峻峭的山間由北向南湍急流淌,進人較為平緩的地區后折向西南,再流經拉丁平原,徐徐注人從西側環抱半島的第勒尼安海。相傳公元前8世紀前半期,人們在拉丁平原台伯河左岸距海不遠的帕拉提烏姆等山岡上建城,取名羅馬,這就是歐洲另一個古代文明——古羅馬文明的開始。按照羅馬古代傳說,古羅馬人始於特洛亞戰爭結束后以女神維納斯之子埃涅阿斯為首的一股幸存西遷的特洛亞人。維納斯愛上了特洛亞人安基塞斯,生埃涅阿斯。安基塞斯與特洛亞國王普里阿摩斯同宗同輩;特洛亞戰爭期間,埃涅阿斯率領軍隊幫助特洛亞人抗擊希臘人的圍攻,是特洛亞一方僅次於特洛亞王子赫克托爾的主要將領。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稱,埃涅阿斯將來的命運是:
普里阿摩斯氏族已經失寵於宙斯,
偉大的埃涅阿斯從此將統治特洛亞人,
由他未來出生的子子孫孫繼承。
(第20卷,11 306-308行)
史詩關於埃涅阿斯的這一命運是海神波塞冬順便提及的,未作進一步的說明。《伊利亞特》敘述的只是特洛亞戰爭中的一個片段,遠未涉及特洛亞的滅亡。后來的傳說對埃涅阿斯的上述命運作了一些修正。特洛亞被希臘人用木馬汁攻陷后慘遭焚燒和劫掠,埃涅阿斯背父攜子倉皇逃亡出城,途中與妻子失散。埃涅阿斯在伊達山下聚集了僥幸地逃脫災難的特洛亞人,另覓生息之地。他們渡海飄泊,最后仍是命運注定(安基塞斯知道他的家族的另一個命運),來到意大利西海岸拉丁地區,經過一番斗爭,安居下來。埃涅阿斯的后代、孿生兄弟羅慕盧斯和瑞穆斯建立城市,取名羅馬,從而開始了羅馬的歷史。這一傳說在羅馬共和國末期很流行。埃涅阿斯有子尤盧斯(Julus),凱撒把自己的姓氏尤利烏斯(Julius)與此相聯系,把自己的家族視為尤盧斯的后代,上溯維納斯,成為神明的后裔,從而賦予自己的出身以神聖色彩。
古代神話傳說是歷史的姊妹。神話傳說的產生包含一定的真實歷史淵源,但它同時又是杜撰的產物。美妙的杜撰給真實披上虛構的外衣,使它難露真面目。根據考古資料,古羅馬人的真正歷史淵源屬於居住在台伯河下游地區的拉丁部族。拉丁部族為古意大利人的一支,可能是由公元前⒛00年初期起逐漸從阿爾卑斯山北面南遷的居民形成的。這些南遷者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區定居下來,形成不同的部族。古羅馬人早期經歷了原始公社制社會,傳說中的羅馬建城(傳統定為公元前754或公元前153年)日寸期的羅馬社會已經處於向奴隸制過渡、建立奴隸制國家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羅馬國家體制史稱為王政,因為國家統治者稱為王(rex)。羅馬第一位國王為傳說中的羅馬建城者羅慕盧斯。羅馬北方居住的是埃特魯里亞人,其歷史來源至今尚無定說,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他們由東方遷來,與希臘人的歷史有一定的聯系。羅馬人和埃特魯里亞人交往密切,羅馬王政后期甚至出現了由埃特魯里亞出生的人為王的埃特魯里亞王朝時期。埃特魯里亞人的文化發展比羅馬人要早,對羅馬文化的發展產生過不小影響,特別是在王政后期。相傳公元前510年(或公元前509年),羅馬人趕走最后一位國王高傲的塔克文,建立起共和制城邦國家。塔克文曾經憑借埃特魯里亞人的支持,企圖恢復被推翻的權力。據傳他可能甚至一度占領羅馬。埃特魯里亞人在對羅馬以南的戰爭中被打畋。羅馬人取得了這場斗爭的勝利。這場戰爭給羅馬的經濟、文化造戎了很大的破壞,但羅馬很快復蘇過來,成為拉丁地區最強大的城韋:此后,羅馬開始向外擴張,首先征服了拉丁地區及與之相鄰的各古意大利部落,而后統一了整個意大利半島,並進一步發展成為西地中海地區的強國,最后成為統治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的帝國。
古羅馬歷史通常分為:王政時期(公元前510年共和制建立之前)、共和時期(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4年凱撒被刺)和帝國時期(自奧古斯都上台至公元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帝國時期通常又分為帝國前期(公元1至2世紀)和帝國后期(公元3至5世紀)兩個分期。由於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的文學在整個古羅馬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古羅馬文學史通常分為:早期文學(公元前3世紀中期以前)、共和國繁榮時期文學(公元前3世紀中期至公元前1世紀中期)、奧古斯都時期文學(約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和帝國時期文學(至西羅馬帝國滅亡)。帝國時期文學通常又分為奧古斯都時期之后的「白銀時期」文學(公元1世紀)和其后的衰落時期文學。考慮到文藝批評的發展與社會歷史和文學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古羅馬文藝批評發展的歷史相應地划分為下列幾個時期:古羅馬文藝批評的興起(公元前3世紀中期至公元前2世紀中期)、共和國后期的文藝批評(至共和制滅亡)、奧古斯都時期的文藝批評、「白銀文學」時期的文藝批評和衰落時期的文藝批評(公元2世紀之后)。
普里阿摩斯氏族已經失寵於宙斯,
偉大的埃涅阿斯從此將統治特洛亞人,
由他未來出生的子子孫孫繼承。
(第20卷,11 306-308行)
史詩關於埃涅阿斯的這一命運是海神波塞冬順便提及的,未作進一步的說明。《伊利亞特》敘述的只是特洛亞戰爭中的一個片段,遠未涉及特洛亞的滅亡。后來的傳說對埃涅阿斯的上述命運作了一些修正。特洛亞被希臘人用木馬汁攻陷后慘遭焚燒和劫掠,埃涅阿斯背父攜子倉皇逃亡出城,途中與妻子失散。埃涅阿斯在伊達山下聚集了僥幸地逃脫災難的特洛亞人,另覓生息之地。他們渡海飄泊,最后仍是命運注定(安基塞斯知道他的家族的另一個命運),來到意大利西海岸拉丁地區,經過一番斗爭,安居下來。埃涅阿斯的后代、孿生兄弟羅慕盧斯和瑞穆斯建立城市,取名羅馬,從而開始了羅馬的歷史。這一傳說在羅馬共和國末期很流行。埃涅阿斯有子尤盧斯(Julus),凱撒把自己的姓氏尤利烏斯(Julius)與此相聯系,把自己的家族視為尤盧斯的后代,上溯維納斯,成為神明的后裔,從而賦予自己的出身以神聖色彩。
古代神話傳說是歷史的姊妹。神話傳說的產生包含一定的真實歷史淵源,但它同時又是杜撰的產物。美妙的杜撰給真實披上虛構的外衣,使它難露真面目。根據考古資料,古羅馬人的真正歷史淵源屬於居住在台伯河下游地區的拉丁部族。拉丁部族為古意大利人的一支,可能是由公元前⒛00年初期起逐漸從阿爾卑斯山北面南遷的居民形成的。這些南遷者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區定居下來,形成不同的部族。古羅馬人早期經歷了原始公社制社會,傳說中的羅馬建城(傳統定為公元前754或公元前153年)日寸期的羅馬社會已經處於向奴隸制過渡、建立奴隸制國家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羅馬國家體制史稱為王政,因為國家統治者稱為王(rex)。羅馬第一位國王為傳說中的羅馬建城者羅慕盧斯。羅馬北方居住的是埃特魯里亞人,其歷史來源至今尚無定說,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他們由東方遷來,與希臘人的歷史有一定的聯系。羅馬人和埃特魯里亞人交往密切,羅馬王政后期甚至出現了由埃特魯里亞出生的人為王的埃特魯里亞王朝時期。埃特魯里亞人的文化發展比羅馬人要早,對羅馬文化的發展產生過不小影響,特別是在王政后期。相傳公元前510年(或公元前509年),羅馬人趕走最后一位國王高傲的塔克文,建立起共和制城邦國家。塔克文曾經憑借埃特魯里亞人的支持,企圖恢復被推翻的權力。據傳他可能甚至一度占領羅馬。埃特魯里亞人在對羅馬以南的戰爭中被打畋。羅馬人取得了這場斗爭的勝利。這場戰爭給羅馬的經濟、文化造戎了很大的破壞,但羅馬很快復蘇過來,成為拉丁地區最強大的城韋:此后,羅馬開始向外擴張,首先征服了拉丁地區及與之相鄰的各古意大利部落,而后統一了整個意大利半島,並進一步發展成為西地中海地區的強國,最后成為統治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的帝國。
古羅馬歷史通常分為:王政時期(公元前510年共和制建立之前)、共和時期(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4年凱撒被刺)和帝國時期(自奧古斯都上台至公元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帝國時期通常又分為帝國前期(公元1至2世紀)和帝國后期(公元3至5世紀)兩個分期。由於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的文學在整個古羅馬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古羅馬文學史通常分為:早期文學(公元前3世紀中期以前)、共和國繁榮時期文學(公元前3世紀中期至公元前1世紀中期)、奧古斯都時期文學(約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和帝國時期文學(至西羅馬帝國滅亡)。帝國時期文學通常又分為奧古斯都時期之后的「白銀時期」文學(公元1世紀)和其后的衰落時期文學。考慮到文藝批評的發展與社會歷史和文學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古羅馬文藝批評發展的歷史相應地划分為下列幾個時期:古羅馬文藝批評的興起(公元前3世紀中期至公元前2世紀中期)、共和國后期的文藝批評(至共和制滅亡)、奧古斯都時期的文藝批評、「白銀文學」時期的文藝批評和衰落時期的文藝批評(公元2世紀之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