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1949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

1800-1949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來已經經歷了十來個春秋。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現代化理論作為一種學術解收的力量,曾經風靡于中國學術界。本書即是在那一特定時期,一群知識分子依據現代化理論進行探索的結果。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從現代化變遷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它以現代化為指向與核心,從政冶、經濟、社會、文化、思想、學術、軍事、習俗諸方面重新觀察並敘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這段歷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國社會這一時期的宏觀全景和內在脈絡。本書以其視野開闊,結構新穎,立論鮮明,材料扎實,文風從容的特點在專業工作者和非專業讀者中獲得好評。

歷史翻過了20世紀,進入了新的一頁。本書作為具有探索性質的通論性著作;在學術轉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學界和知識界同仁的肯定,同時也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及其他相關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書2006年的再版,既是對于過去研究的回顧,更是對于未來探索的推動。

許紀霖,1990年代的第一個冬天,一批希望以新視角和方法探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中青年學人在歷史風雲變幻的激蕩中,在現代化理論的感染下,集中了史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智慧,合作撰寫了這部專著。

當年的這批作者,而今多數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里獨樹一幟,碩果累累;也有的或遠游海外,或棄文改行,亦有的天不假年,令人太息。十余年時光流逝,只有這本書記載著他們曾經共同擁有過的理想和志願,共同經歷過的探索和追求。

時過境遷,大多數作者在這些年里都曾經有過工作調動。為了歷史的記憶,應該在這里記錄下在那個寒風凜冽的嚴冬,聚會在黃浦江畔的這群探索者來自何方;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三聯書店、《探圳特區經濟》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浙東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目錄

總論
中國現代化的啟動類型與反應性質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主題與運作背景
政治變遷中權力聚散的歷史循環
社會經濟的二元結構
社會分層與現代化動力群體
文化危機與思想沖突
第一章 巨變前的社會經濟景觀
前現代化的經濟結構
工商業的發展和市場滲透
人口壓力下社會經濟的病變
中國與世界的貿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動
傳統文化觀念與明清士風
“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與西學東漸
洋務思潮與“尚富強”的新價值觀念
“中體西用”思想模式中價值觀念的對峙
第三章 危機中的政治嬗變
傳統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秩序
西方沖擊下政治傳統的裂變
王權危機之一︰太平天國運動
王權危機之二︰地方勢力的增長
第四章 中國工業化的發軔
外資近代化企業的建立
工業化中的公營企業與政府作用
私營企業的產生和發展
二元的工業發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產變革
政治嬗變的前提
維新群體之三大政治變革模式及其後果
戊戌變革的社會氛圍
維新運動的回響︰中國近代變革的雙重取向
第六章 社會經濟結構的二元化
新型社會集團的出現
通商口岸︰中國的現代化中心
《馬關條約》後的全方位開放
二元經濟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紀轉折點上的文化思潮
舊傳統與新思潮
古經新釋︰民族危機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結果
山呼海嘯,西潮東卷
第八章 清末新政︰從傳統向近代的過渡
教育改革︰從廢科舉到興新學
新式軍隊的形成
預備立憲運動的進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開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
晚清革命的中堅與社會基礎
士紳階層的政治疏離
地方勢力的坐大與中央財政危機
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
第十章 從民主政治到權威政治
清王朝的滅亡與政治社會的解體
南京臨時政府的民主政治設計
袁世凱︰從總統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變遷與價值重建運動
民初社會的價值緊張
以《新青年》為核心的啟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與“文學革命”
從人性批判到社會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時期的經濟
軍閥政府對經濟的失控
產業和金融業的發展
經濟環境和企業家的進取精神
資產階級團體及其政治影響的加強
第十三章 “五四”後的社會文化思潮
社會改造思潮的勃興
“問題”與“主義”之爭
文化保守主義的崛起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第十四章 軍紳政權和國民革命
權力危機中的軍紳政權
“法統”之爭背後的權威真空
五卅運動︰廣泛的社會動員
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革命
第十五章 國民政府權威的建立與困境
“以黨治國”的黨治國家模式
國民黨政權面臨的三重挑戰
脆弱的三民主義意識形態的結構
行政機構的建立與社會控制的強化
專家參政︰政治參與的有限度開放
第十六章 南京政府的十年經濟
中產階級的憂慮和民間工業的盛衰
發展國家資本和開發國防工業
銀行改組和金融資本的國家化
幣制改革帶來的經濟繁榮
第十七章 現代化變遷中的土地改革
國民政府對農村滲透的失敗
國民黨的土改與頓挫
中國共產黨的農民革命
改造鄉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 章主體文化與文化主體的顛覆
國民黨的黨治文化運動
中國共產黨主體文化變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識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國民政府的戰時集權
戰時集權體制的建立與強化
政治過程制度化的努力
權力實際運行過程中的無序化
集權面臨的挑戰
第二十章 戰時統制經濟
戰時經濟下的資源分配與商品輸入
統制經濟對民間工業的影響
國家資本的畸形發展與結構性腐敗中的官僚資本
從通貨膨脹到財政總危機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價值重建與政治抉擇
終極關懷的玄學重建
自由主義的理念
權威主義的惡性變形
新民主主義文化及其勝利
第二十二章 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衰敗
戰後重建政治共同體的失敗嘗試
曇花一現的戰後自由主義運動
國民黨組織的自我解體
後記
2006年版鳴謝
 

《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來,已經經歷了十余個春秋。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現代化理論作為一種學術解放的力量,曾經風靡過中國學術界。當年,我們這批有志于“重寫中國近現代史”的中青年學人,也受到了這股思潮的感染,在寒風凜冽的嚴冬時分,聚集在黃浦江畔,集中了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智慧,合作撰寫了這部′&中國現代化史》。

十余年過去了,歷史也翻過了20世紀,進入了新的一頁。作為一本具有探索性質的通論性著作,在學術轉型的年代,竟然得到了史學界和知識界同仁的好評(國內同仁的類似著作後來也出版了若干),在當時是我們不曾預計的。本來,早在1990年代末,我們已經擬定了一個計劃,考慮一方面組織全國有關一流專家學者開始撰寫《中國現代化史》第二卷(1949=1978),另一方面修訂第一卷,特別是補充原來比較薄弱的社會史研究部分。雖然我們已經擬定了寫作大綱,落實了基本的作者,並約定了交稿時間,但令人意外的是,隨著國家對大學投資力度的加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大躍進式的發展時代到來,國內一流學者研究工作之繁忙與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那種閑暇和彷徨恰成了鮮明對比。不少學界朋友忙于體制內的學術研究,無法再像十多年前那樣,全身心投入“草台班子”的民間寫作。因此.修訂計劃一再拖延,至今不得實現。

或許,本書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就讓它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交給後來者批評和超越吧。不過,近年來我們經常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熱情地表示閱讀之後多有受益,但本書在書店脫銷已久,熱切地期望我們再版重印。承蒙學林出版社與萬語文化的厚意,于是才有了這一新版的問世。

雖然由于精力所限,本書無法進行大規模的修訂,但在此新版出版之際,依然想就中國現代化這一問題談一點最新的想法。

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國知識界對啟蒙運動的理解,有一個從現代化到現代性的研究轉型。啟蒙運動的核心問題是對現代性的理解。何為現代性?馬科斯‧韋伯將之解釋為是一個理性化的過程,是從中世紀的神魅世界中脫魅,由人自己主宰自我的命運,人的理性代替超越性的意志,成為最終的行動合理性的過程。然而,對于中國啟蒙運動來說,現代性除了與西方社會相似的世俗化過程之外,還有更為復雜的含義。

在198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中,啟蒙者更多地用的是現代化,而非現代性。這兩個詞在語用學上的區別,不僅是前者著重歷史的過程與後者更注重規範的理解之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在當代中國,它們各自所針對的語境是不同的。現代化的目標最早出現在世俗化了的改革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並且成為思想解放運動和新啟蒙運動的共同目標。雖然在現代化內涵的具體解釋上它們各有不同,但現代化這一理念背後的思想預設卻是一致的,即現代是作為傳統的對立面而言,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從傳統到現代。而現代性則是到了1994年以後才被廣泛應用的概念,系統提出並討論這一概念的,不是堅持1980年代啟蒙理想的那些啟蒙派,而是對啟蒙持批評和反思立場的後學派和新“左”翼,並從此成為這兩派思考的核心問題意識之一。相反地,高舉啟蒙理想大旗的自由派對現代性這一問題一直缺乏討論的熱情,他們還是以1980年代的現代化的思路回應現代性的問題。由此可見,1990年代的現代性與1980年代的現代化沒有直接的淵源性,反而屬于相反的問題脈絡。如果說1980年代的現代化主要針對的是所謂傳統與中國,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從中國走向西方的話,那麼,1990年代現代性問題的提出顯然與後現代思潮和反思西方現代化有關,現代性正是後現代挑戰現代的產物。如何反思現代性本身,成為現代性這一問題的核心所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