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變異與變化

語言變異與變化
定價:198
NT $ 172
 

內容簡介

把語言研究視為科學研究,就是要探究人類語言的規律,大而言之,包括語言結構的規律、語言演變的規律、語言使用的規律、語言習得的規律。因為終極目標是探究人類語言的規律,不是個別語言的規律,所以注重對語言共性的挖掘。

《語言變異與變化》是「語言學前沿叢書」的第一本,介紹了幾十年來國外和國內該領域研究的成果。語言變異與變化是社會語言學的核心內容,對語言變異與變化的研究即是對社會語言學核心內容的研究,而目前為止國內學者對此關注得並不多,因此,這本書的出版對促進我國語言學研究就更有現實意義。此書主編為南京大學博導徐大明教授,他是我國當前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著名學者。
 

目錄

本書使用的語言學符號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語言變異: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第二節 什麽是語言變異
第三節 語言變異研究的產生和發展
第四節 語言變異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五節 本書的結構和內容
第二章 語言變異研究方法
第一節 導言
第二節 田野調查
第三節 定量范式
第四節 實驗語音學
第五節 文獻研究法
第六節 語料庫研究
第七節 語言態度研究
第三章 語言變異與語言結構系統
第一節 導言
第二節 音系變異
第三節 句法變異
第四節 話語變異
第四章 語言的社會分化
第一節 導言
第二節 言語社區
第三節 年齡
第四節 性別
第五節 社會階層
第六節 語體
第七節 民族
第八節 家庭
第九節 社會網絡
第十節 認同
第五章 語言變異與語言接觸
第一節 導言
第二節 語言的地理擴散
第三節 語言接觸的結果
第四節 言語適應與柯因內化
第五節 語碼轉換
第六節 語言變異與二語習得
第七節 皮欽語和克里奧爾語
第六章 語言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 導言
第二節 比較社會語言學
第三節 語言變異與社會類型
第四節 語言的生命周期
第七章 總結和展望
第一節 分析與綜合
第二節 語言變異研究: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新實踐
第三節 理論探索:語言變異研究與言語社區理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術語解釋
附錄二:人名漢英對照表
附錄三:術語漢英對照表
後記
 

每個時代的學術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評議學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也不例外。中國的「現代語言學」一般認為是從《馬氏文通》開始的,其實除了《馬氏文通》,還有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在此之前,對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的研究目的都是為了通經和規范。從西方引進的現代語法學和現代音韻學從觀念上不再把這些研究看作是為讀經和規范服務的,而是語言科學研究的部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學東漸成為大潮,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語言文字學(俗稱小學)也和其他許多人文學科一樣走向現代化。印歐語的研究傳統敲開了漢語研究的「封閉」大門,要求與中國傳統「結合」,《馬氏文通》和《中國音韻學研究》是這一結合最重要的標志。由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變,最主要的表現是:眼光和觀念的更新,理論和方法的改進。

把語言研究視為科學研究,就是要探究人類語言的規律,大而言之,包括語言結構的規律、語言演變的規律、語言使用的規律、語言習得的規律。因為終極目標是探究人類語言的規律,不是個別語言的規律,所以注重對語言共性的挖掘。北京大學的王洪君教授從美國進修音系學回來寫了一篇文章,其要點就是,原來中國傳統語言學(小學)在音系理論的研究方面跟西方是並駕齊驅的,但是後來落後了,差距越拉越大,落後的原因就是只立足於漢語,忽視或自動放棄對語言共性的研究使我們無法與西方人站到同一條起跑線上,也使我們無法真正了解漢語的個性。今天有許多漢語研究者同意要將漢語置於世界語言的變異范圍內來考察,這就是眼光和觀念的更新。

高本漢比較漢語方言之間的差異,結合韻書韻圖,運用印歐語研究中卓有成效的歷史比較法來研究漢語古音,開創了漢語音韻研究的一個新時期。朱德熙先生繼趙元任先生之後,運用結構主義的語法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漢語語法,從形式和分布入手來划分詞類,開創了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個新時期,影響了不止一代學人。這兩個實例可以說明理論和方法的改進。

回顧歷史,一百年來包括馬建忠在內的先覺先悟的知識分子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紛紛從西方借鑒先進的理論和方法,用魯迅的自白就是「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一百年的時間倏忽而過,中國學人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面臨這樣一種處境,即:西方流行的一種理論還沒有很好掌握、來得及運用,人家已經換用新的理論新的方法了。中國老是在趕潮流,老是跟不上,中國學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我們應該怎樣來對待這種處境呢?其實,科學的進步、學術的前進就是不同學術傳統不斷碰撞、交流和交融的結果。高本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益於中國的語文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在漢語音韻的研究中碰到了兩次好運氣:研究漢語中古音系的時候有《切韻》系統的韻書韻圖,研究上古音系的時候有詩韻和漢字的諧聲系列,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清代的學者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我們需要的是歷史發展的眼光、科學進步的觀念,加上寬廣平和的心態,因為世界范圍內各種學術傳統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是永恆的。一時的落後不等於永遠落後,然而要擺脫落後,惟有先將別人先進的東西學到手,至少學到一個合格的程度,然後再加上自己的創新。這是歷史給中國學人,給中國文化留下來的唯一的再生之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