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

帝制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陳建華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4409910
  • ISBN13:9787544409919
  • 裝訂:平裝 / 29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收在這本集子里的十數篇有關中國文學和文化的論義,在時間上分兩類,存在一種不和諧的巧合——交錯在一個“末”字上。一類屬元明清時期,即元末、晚明和清末,在中國歷史上皆值皇朝的衰世,另一類有關1990年代,稱作“世紀末”,在中國卻進入全球化經濟起飛,一派生猛鬧熱的景象。

幾篇文章僅僅觸及文學與文化的幾個景點,浮光略影,卻也見得這一年代的眾聲喧嘩…… 說到底,現代性是一種時間意識,一個精巧的時間盒,抵抗死亡的恐懼,忘卻煩悶。有關現代性的理論車載斗量,都含有一個基本吊詭,在“現在”的聲稱中,凸顯一種與“過去”決裂的自我意識,由此推動文明的“進步”,但在時間之流里,自我無法為其確定“現在”,任何確定都即刻變成“過去”。
 

目錄

漫淡中國文學的自我與時間意識(代序)
世紀末︰九十年代人文風景
驢子與鏡子︰“以史治詩”和“以詩治史”——讀王家新《闡釋之外》斷想
《廢都》及其啟示︰末世文士的歷史“覆影”
本土與全球敘事競爭︰中國1990年代後期的自山主義和“新左翼”
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學術通信
後現代主義‧現代性——中國文化史研究?
“革命”和“改良”二元思維模式的歷史形成——評李澤厚“要改良,不要革命”說
雷文森與儒家中國的現代命運
再談雷文森與儒家中國的現代命運
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李歐梵教授訪談錄》前言
“歷史的幽魂”——讀《李歐梵季進對話錄》
情的見證︰後現代風月寶鑒——讀李歐梵《範柳原懺情錄》
帝制末︰從元末至晚清
元明之際的詩怪——楊維禎
論楊維禎的戲曲理論與實踐
高啟隱居青丘時間及事跡考辨
《東堂老》與古典文學中的商人形象
論晚明思潮——一個反儒文化斷層
《拍案驚奇》與《十日談》
黃遵憲《櫻花歌》詩旨與德川幕政
林紓與現代“小說”觀念的形成
 

收在這本集子里的十數篇有關中國文學和文化的論文,在時間上分兩類,存在一種不和諧的巧合——交錯在一個“末”字上。一類屬元明清時期,即元末、晚明和清末,在中國歷史上皆值皇朝的衰世;另一類有關1990年代,稱作“世紀末”,在中國卻進入經濟起飛時期,一派生猛鬧熱的景象。把集子題為“帝制末與世紀末”,似乎想討個巧,然而其本身不合“時”宜,一本學術書,要找個賣點也難。

出這本書完全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溫澤遠和孫戈兩位仁兄的好意。書編好了,孫戈問我,是不是要寫個序。我想了想,也好,覺得如果要寫的話,倒不如借題發揮,對于文學里的時間問題作點反思,算一篇序吧。

看看這個書名,就納悶起來。在“帝制末”的命名里,歷史不知不覺地走了樣。大約是吃了幾年洋墨水,習慣把明清史看做late imperial China了。其實每個朝代都有盛有衰,大概是貪方便,把明清以來概稱之為“晚”,于是歷史就被平面化了。“世紀末”(fin de siecle),原指19世紀末的巴黎或維也納的靡艷風尚,幾與“頹廢”是同義詞。朱天文的小說《世紀末的華麗》寫的是台北,把那份頹廢寫得鏡花水月,淡然入定,令人意迷神搖。大約是那一回的閱讀經驗,也把“世紀末”挪用到1990年代的中國場景里。而我寫的幾篇文章僅僅觸及文學與文化的幾個景點,浮光掠影,卻也見得這一年代的眾聲喧嘩,其中滲出些許頹廢的話,只有賈平凹的《廢都》,卻也帶上了懷舊和復制的色彩。

不過,眼下真切的是“現代性”話語卷土重來,穿戴上“全球化”的盔甲和冠冕。其實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利瑪竇向萬歷帝進獻自鳴鐘,世界歷史被卷入全球秩序,已有數個世紀。不過“全球現代性”听上去還頗新鮮,這個“全球”是個形容詞還是個名詞,不免令人困惑。前十年里“後現代”話語可說是獨領風騷;曾幾何時,幾乎淡出了,或者在醞釀新的突破。如果說“現代性”是一種迷思,使我們風魔、震撼、驚竦的,總是“當下”那一刻,盡管被冷藏起來,總會听到它滴答滴答,不知幾時會變成人肉炸彈。這麼說來,相形之下,“後”學本身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模稜兩可,似是而非,迷戀“虛擬”,結果是內囊虛脫,翻出了口袋。

那時住在波士頓,去過幾次紐約,在街上逛悠逛悠,“現代性”的感覺來了,就在手邊,魔法棒點石成金,唾手可得。太實在了!第五街上堅硬的石塊,傳出地鐵的震顫,仿佛听到了當年哥倫布起錨的聲音,粗大的鐵鏈轟隆隆的,他在船頭向遠處邈望,仰天長嘯。隔天回到學院,一頭扎進後現代理論,又是枕中昔粱.長臥不願醒。

如果跳不出“現代性”的五指山,講講過去也好。讀到查爾斯。泰勒講“多元現代性”,不分東西畛域,提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現代性”經驗,對此老的寬胸廣懷,肅然起敬。不屑進入強勢話語的殿堂,寧願打擦邊球,做另類,這才是自由思想家的風範。然而我在想,什麼是中國現代性?想著想著,越覺得反動起來。上學期開了一門中國戲劇的通識課,給學生介紹地方戲,講到徽班進京,四大名旦,講得神往,唾沫四濺,抓耳搔腮,不自覺其樂。還讓他們看影片,從昆曲《牡丹亭》到粵劇《帝女花》,課堂上放一小段,還有什麼河北梆子、紹興戲、黃梅戲。問本地學生,有的連誰是任劍輝誰是白雪仙都不知道,真令我喪氣。回頭想想,這堂課也真難為了學生,難道要他們不看《王者歸來》、《哈利‧波特》,去听那些咿咿呀呀的胡琴?痴人說夢還有個夢。

說到底,現代性是一種時間意識,一個精巧的時間盒,抵抗死亡的恐懼,忘卻煩悶。有關現代性的理論車載斗量,都含有一個基本吊詭,在“現在”的聲稱中,凸顯一種與“過去”決裂的自我意識,由此推動文明的“進步”,但在時間之流里,自我無法為其確定“現在”,任何確定都即刻變成“過去”。本雅明在《歷史哲學論綱》一文中打過一個“歷史天使”的比方,可讀作這個現代性吊詭。天使落到當下的一刻,眼中所見的無非是災禍相繼的廢墟,尸堆狼藉,她的臉朝向過去,正要喚醒死者,可是風暴又臨,將她吹向未來。有趣的是,本雅明著眼于吊詭的另一端︰在時間之流里,自我也無法為其確定“過去”。

有兩種“現代性”理論的典範為我們熟知,一種是黑格爾式的,認為現代性體現為一種世界精神的開展,朝向一定的倫理目標。另一種是波特萊爾所聲稱的,現代性即藝術品中“過渡的、稍縱即逝的、隨機的”美的資質,與“永恆”相輔相成。對這兩種現代性不妨作一種認識論上的區別。前者著重理性、觀念的層面,適用于政治、經濟等社會變革的領域,與“現代化”的概念相近。後者屬于美學領域,與藝術上的“現代主義”運動密切聯系在一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