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位於歐洲中部的東北部,北瀕波羅的海,東與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接壤,南與捷克、斯洛伐克相連,西與德國毗鄰,面積312677平方公里,人口3860萬。波蘭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才蔡萃的國家。在這片文化沃土上,孕育了千年波蘭文明史,哺育出像哥白尼、密茨凱維奇那樣偉大的科學家、詩人、作曲家、和鋼琴家。
本書為國內第一部波專著,共19章。它自10世紀初波蘭國家的建立,一直敘述至21世紀初(2001年)。內容豐富,論述精當,填補了國內學術研究的空白。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波蘭國家的建立和早期封建社會(從遠古到1138年)
第一節 波蘭土地上的原始公社制度
第二節 封建關系的產生和國家雛形的出現
第三節 波蘭國家的建立
第四節 封建早期的波蘭國家
第二章 封建割據時期的波蘭(1138-1333)
第一節 社會經濟的變化
第二節 政治分裂局面的加深和外敵的入侵
第三節 波蘭王國的建立
第四節 13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三章 波蘭的等級君主制(1333-1505)
第一節 波蘭王國的國際環境和對外政策
第二節 波蘭和立陶宛的王朝聯合
第三節 波蘭和捷克的胡斯運動
第四節 13年戰爭和東波莫瑞的收復
第五節 等級君主制
第六節 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七節 14至15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四章 波蘭貴族共和國(1505-1618)
第一節 16世紀的歐洲和波蘭
第二節 貴族民主制的發展
第三節 宗教改革
第四節 勞役制庄園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第五節 波蘭的對外政策和多民族的波蘭貴族共和國的建立
第六節 16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五章 大貴族統治下的波蘭貴族共和國(1618-1733)
第一節 17世紀的歐洲和波蘭
第二節 波蘭的對外戰爭
第三節 大貴族統治下的波蘭
第四節 波蘭經濟的衰退
第五節 17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六章 啟蒙和改革時期的波蘭(1733-1795)
第一節 18世紀的歐洲和波蘭
第二節 第一次瓜分(1772)
第三節 波蘭經濟的發展
第四節 革新運動和第二次瓜分(1793)
第五節 科希秋什科起義和第三次瓜分(1795)
第六節 18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七章 拿破侖時期的波蘭(1795-1815)
第一節 瓜分國的政策
第二節 波蘭人民恢復獨立的嘗試
第三節 華沙公國
第八章 波蘭王國和1830年十一月起義(1815-1831)
第一節 波蘭王國的建立
第二節 波蘭王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1830年十一月起義
第九章 革命年代(1832-1849)
第一節 偉大的流亡運動
第二節 國內的革命運動
第三節 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
第四節 1848年革命
第十章 1863年起義時期(1850-1864)
第一節 封建社會末期的農民問題和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第二節 1863年一月起義
第三節 19世紀30-50年代的波蘭文化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1864-1900)
第一節 國際形勢和瓜分國的民族壓迫政策
第二節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工人運動的興起和工人政黨的建立
第四節 農民運動的興起和農民政黨的建立
第五節 19世紀后半期的波蘭文化
第十二章 帝國主義時期的經濟和政治。1905-1907年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01-1918)
第一節 20世紀初期波蘭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化
第二節 波蘭王國的1905-1907年革命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問題
第十三章 波蘭第二共和國(1918-1926)
第一節 邊界的形成
第二節 社會經濟和民族結構
第三節 1921年憲法和議會民主制度
第四節 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波蘭社會黨和波蘭農民黨
第五節 波蘭的國際地位和對外政策
第十四章 波蘭第二共和國(1926-1939)
第一節 「五月政變」的原因、過程和性質
第二節 修改1921年憲法和鎮壓反對派
第三節 經濟危機和階級斗爭的尖銳化。1935年憲法
第四節 國際形勢和波蘭的對外政策
第五節 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文化
第十五章 波蘭人民反對法西斯德國占領者的民族解放戰爭(1939-1945)
第一節 1939年的衛國戰爭。法西斯德國的占領政策和最初的抵抗運動
第二節 波蘭流亡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波蘇關系
第三節 波蘭工人黨的建立和抵抗運動的壯大。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的建立
第四節 波蘭東部的解放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建立。華沙起義。全國的解放
第十六章 波蘭人民共和國(1945-1955)
第一節 國民經濟的恢復和人民政權的鞏固(1945-1949)
第二節 發展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基礎的六年計划(1950-1955)
第十七章 波蘭人民共和國(1956-1970)
第一節 1956年的轉折和第一個五年計划(1956-1960)
第二節 第二個和第三個五年計划期間的經濟和政治(1961-1970)
第十八章 波蘭人民共和國(197l一1989)
第一節 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和第六屆議會的選舉
第二節 1971-1980年經濟和政治的變化
第三節 1980年危機
第四節 人民波蘭的文化
第十九章 波蘭第三共和國(1989-2001)
第一節 馬佐維耶茨基政府
第二節 別萊茨基政府
第三節 從奧爾謝夫斯基政府到蘇霍茨卡政府
第四節 民主左翼聯盟和波蘭農民黨執掌政權
第五節 波蘭共和國憲法。從布澤克右翼政府到米萊爾左翼政府
大事年表
附錄一 彼雅斯特王朝世系表
附錄二 雅蓋洛王朝世系表
附錄三 自由選王名單
附錄四 波蘭第二共和國國家元首、總統和總理名單(1918-1939)
附錄五 波蘭第二共和國流亡政府總統和總理名單(1939-1945-1990)
附錄六 波蘭人民共和國總統、國務委員會主席和總理名單(1944-1989)
附錄七 波蘭第三共和國總統和總理名單(1989-2001)
人名譯名對照表
第一章 波蘭國家的建立和早期封建社會(從遠古到1138年)
第一節 波蘭土地上的原始公社制度
第二節 封建關系的產生和國家雛形的出現
第三節 波蘭國家的建立
第四節 封建早期的波蘭國家
第二章 封建割據時期的波蘭(1138-1333)
第一節 社會經濟的變化
第二節 政治分裂局面的加深和外敵的入侵
第三節 波蘭王國的建立
第四節 13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三章 波蘭的等級君主制(1333-1505)
第一節 波蘭王國的國際環境和對外政策
第二節 波蘭和立陶宛的王朝聯合
第三節 波蘭和捷克的胡斯運動
第四節 13年戰爭和東波莫瑞的收復
第五節 等級君主制
第六節 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七節 14至15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四章 波蘭貴族共和國(1505-1618)
第一節 16世紀的歐洲和波蘭
第二節 貴族民主制的發展
第三節 宗教改革
第四節 勞役制庄園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第五節 波蘭的對外政策和多民族的波蘭貴族共和國的建立
第六節 16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五章 大貴族統治下的波蘭貴族共和國(1618-1733)
第一節 17世紀的歐洲和波蘭
第二節 波蘭的對外戰爭
第三節 大貴族統治下的波蘭
第四節 波蘭經濟的衰退
第五節 17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六章 啟蒙和改革時期的波蘭(1733-1795)
第一節 18世紀的歐洲和波蘭
第二節 第一次瓜分(1772)
第三節 波蘭經濟的發展
第四節 革新運動和第二次瓜分(1793)
第五節 科希秋什科起義和第三次瓜分(1795)
第六節 18世紀的波蘭文化
第七章 拿破侖時期的波蘭(1795-1815)
第一節 瓜分國的政策
第二節 波蘭人民恢復獨立的嘗試
第三節 華沙公國
第八章 波蘭王國和1830年十一月起義(1815-1831)
第一節 波蘭王國的建立
第二節 波蘭王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1830年十一月起義
第九章 革命年代(1832-1849)
第一節 偉大的流亡運動
第二節 國內的革命運動
第三節 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
第四節 1848年革命
第十章 1863年起義時期(1850-1864)
第一節 封建社會末期的農民問題和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第二節 1863年一月起義
第三節 19世紀30-50年代的波蘭文化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1864-1900)
第一節 國際形勢和瓜分國的民族壓迫政策
第二節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工人運動的興起和工人政黨的建立
第四節 農民運動的興起和農民政黨的建立
第五節 19世紀后半期的波蘭文化
第十二章 帝國主義時期的經濟和政治。1905-1907年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01-1918)
第一節 20世紀初期波蘭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化
第二節 波蘭王國的1905-1907年革命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問題
第十三章 波蘭第二共和國(1918-1926)
第一節 邊界的形成
第二節 社會經濟和民族結構
第三節 1921年憲法和議會民主制度
第四節 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波蘭社會黨和波蘭農民黨
第五節 波蘭的國際地位和對外政策
第十四章 波蘭第二共和國(1926-1939)
第一節 「五月政變」的原因、過程和性質
第二節 修改1921年憲法和鎮壓反對派
第三節 經濟危機和階級斗爭的尖銳化。1935年憲法
第四節 國際形勢和波蘭的對外政策
第五節 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文化
第十五章 波蘭人民反對法西斯德國占領者的民族解放戰爭(1939-1945)
第一節 1939年的衛國戰爭。法西斯德國的占領政策和最初的抵抗運動
第二節 波蘭流亡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波蘇關系
第三節 波蘭工人黨的建立和抵抗運動的壯大。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的建立
第四節 波蘭東部的解放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建立。華沙起義。全國的解放
第十六章 波蘭人民共和國(1945-1955)
第一節 國民經濟的恢復和人民政權的鞏固(1945-1949)
第二節 發展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基礎的六年計划(1950-1955)
第十七章 波蘭人民共和國(1956-1970)
第一節 1956年的轉折和第一個五年計划(1956-1960)
第二節 第二個和第三個五年計划期間的經濟和政治(1961-1970)
第十八章 波蘭人民共和國(197l一1989)
第一節 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和第六屆議會的選舉
第二節 1971-1980年經濟和政治的變化
第三節 1980年危機
第四節 人民波蘭的文化
第十九章 波蘭第三共和國(1989-2001)
第一節 馬佐維耶茨基政府
第二節 別萊茨基政府
第三節 從奧爾謝夫斯基政府到蘇霍茨卡政府
第四節 民主左翼聯盟和波蘭農民黨執掌政權
第五節 波蘭共和國憲法。從布澤克右翼政府到米萊爾左翼政府
大事年表
附錄一 彼雅斯特王朝世系表
附錄二 雅蓋洛王朝世系表
附錄三 自由選王名單
附錄四 波蘭第二共和國國家元首、總統和總理名單(1918-1939)
附錄五 波蘭第二共和國流亡政府總統和總理名單(1939-1945-1990)
附錄六 波蘭人民共和國總統、國務委員會主席和總理名單(1944-1989)
附錄七 波蘭第三共和國總統和總理名單(1989-2001)
人名譯名對照表
序
波蘭位於歐洲中部的東北部,北瀕波羅的海,東與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接壤,南與捷克、斯洛伐克相連,西與德國毗鄰,面積312677平方公里,人口3860萬。波蘭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才薈萃的國家。在這片文化沃土上,孕育了千年波蘭文明史,哺育出像哥白尼(1473—1543)、密茨凱維奇(1798—1855)、蕭邦(1810—1849)、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一居里(1867—1934)那樣偉大的科學家、詩人、作曲家和鋼琴家。在20世紀,有四位傑出的波蘭作家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是顯克微奇(1905)、萊蒙特(1924)、米沃什(1980)、希姆博爾斯卡(1996)。波蘭人民對歐洲文明和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波蘭建國於10世紀中葉,是一個早期封建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信奉天主教。建國伊始,波蘭人民就不得不進行反對德意志封建主的侵略,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而斗爭。12世紀中葉,波蘭進人了延續近200年的封建分裂時期。14世紀中葉,波蘭重新統一,建立了等級君主制的波蘭王國。但是,西波莫瑞和東波莫瑞分別為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占領。波蘭還喪失了西里西亞。直到1466年才收復東波莫瑞。
從16世紀初到18世紀末是波蘭貴族共和國時期,也是波蘭封建社會的晚期。以格但斯克為中心的東波莫瑞的收復,刺激了波蘭糧食的出口。貴族紛紛建立勞役制庄園,從事商品糧食的生產。貴族從國王那里獲得種種特權,限制了城市的發展。1505年,議會通過憲法,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布法律。1572年,貴族獲得了自由選舉國王的權利。1652年,議會規定任何法令必須在議會一致通過的情況下方為有效,只要有一票反對就不能生效,這就是自由否決權。波蘭形成了獨特的貴族民主制。156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合並成為波蘭共和國。16世紀末,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當時波蘭是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國家,面積達81萬平方公里。16世紀是波蘭國力鼎盛時期。17世紀中葉以后,農奴制度發生危機,波蘭漸趨衰落。連綿不斷的外國人侵和戰爭使波蘭經濟瀕於崩潰。18世紀末,波蘭終於被三個鄰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從此波蘭在歐洲政治地圖上消失達123年。
1795到1918年是異族統治時期。在國家淪亡的黑暗歲月里,波蘭人民不怕犧牲,前仆后繼,為推翻異族統治而舉行了無數次民族起義,沉重地打擊了以沙皇俄國為首的歐洲反動勢力。其中最大的有1830年波蘭王國的十一月起義、1846年的克拉科夫起義、1848年的波茲南起義和1863年波蘭王國的一月起義。這些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迫使普奧和沙俄政府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在1764到1864年的100年里,波蘭社會完成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資本主義工業在俄屬波蘭王國和普屬西里西亞迅速發展起來。隨着工業的發展,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1882年,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政黨——「無產階級黨」成立。19世紀90年代,又成立了波蘭王國社會民主黨和波蘭社會黨。資產階級也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國家民主黨。在1905——1907年的俄國革命中,疲蘭無產階級同俄國無產階級為推翻沙皇專制制度而共同戰斗。德奧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波蘭的復興創造了條件。1918年11月,波蘭人民重建了國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
……
波蘭建國於10世紀中葉,是一個早期封建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信奉天主教。建國伊始,波蘭人民就不得不進行反對德意志封建主的侵略,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而斗爭。12世紀中葉,波蘭進人了延續近200年的封建分裂時期。14世紀中葉,波蘭重新統一,建立了等級君主制的波蘭王國。但是,西波莫瑞和東波莫瑞分別為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占領。波蘭還喪失了西里西亞。直到1466年才收復東波莫瑞。
從16世紀初到18世紀末是波蘭貴族共和國時期,也是波蘭封建社會的晚期。以格但斯克為中心的東波莫瑞的收復,刺激了波蘭糧食的出口。貴族紛紛建立勞役制庄園,從事商品糧食的生產。貴族從國王那里獲得種種特權,限制了城市的發展。1505年,議會通過憲法,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布法律。1572年,貴族獲得了自由選舉國王的權利。1652年,議會規定任何法令必須在議會一致通過的情況下方為有效,只要有一票反對就不能生效,這就是自由否決權。波蘭形成了獨特的貴族民主制。156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合並成為波蘭共和國。16世紀末,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當時波蘭是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國家,面積達81萬平方公里。16世紀是波蘭國力鼎盛時期。17世紀中葉以后,農奴制度發生危機,波蘭漸趨衰落。連綿不斷的外國人侵和戰爭使波蘭經濟瀕於崩潰。18世紀末,波蘭終於被三個鄰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從此波蘭在歐洲政治地圖上消失達123年。
1795到1918年是異族統治時期。在國家淪亡的黑暗歲月里,波蘭人民不怕犧牲,前仆后繼,為推翻異族統治而舉行了無數次民族起義,沉重地打擊了以沙皇俄國為首的歐洲反動勢力。其中最大的有1830年波蘭王國的十一月起義、1846年的克拉科夫起義、1848年的波茲南起義和1863年波蘭王國的一月起義。這些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迫使普奧和沙俄政府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在1764到1864年的100年里,波蘭社會完成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資本主義工業在俄屬波蘭王國和普屬西里西亞迅速發展起來。隨着工業的發展,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1882年,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政黨——「無產階級黨」成立。19世紀90年代,又成立了波蘭王國社會民主黨和波蘭社會黨。資產階級也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國家民主黨。在1905——1907年的俄國革命中,疲蘭無產階級同俄國無產階級為推翻沙皇專制制度而共同戰斗。德奧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波蘭的復興創造了條件。1918年11月,波蘭人民重建了國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