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沒有生活方式站著不動或能夠站著不動;它或者往前走,或者往後退,往後退的結果就是死亡。作為生活方式的民主主義不能站著不動。如果它要繼續存在,它也應該往前走,去適應當前的和即將到來的變化。如果它不往前走,企圖站著不動,它已開始走上通向滅亡的道路。

  本書是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約翰‧杜威20世紀30至40年代發表過的論文選集,為讀者勾勒了杜威的民主理論和現代教育觀點的脈絡。杜威對教育的本質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他的教育主張和課程思想對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本書學術性較強,是讀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約翰‧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和哲學觀的必讀著作。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最重要且最具影響的代表之一。曾任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哲學學會、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會長。1919—1921年間曾來中國講學。主要著作有《哲學的改造》、《確定性的尋求》、《藝術及經驗》、《學校與社會》、《民主主義與教育》、《邏輯︰探究的理論》等。

傅統夫(1910—1985),現代教育家、翻譯家,祖籍雲南澄江。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主修哲學,兼學教育。1935年到暨南大學實驗學校任教。後在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東吳法學院和聖約翰大學講授邏輯和哲學課程。不久,被聘為聖約翰大學教育系主任兼哲學教授。1948年赴美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後進該校研究生院專攻哲學,1950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52年任山東師範學院教育系主任,代表作為《哲學與人生》、《知識的綱要》,主要譯著有《經驗與自然》、《人的問題》、《確定性的尋求》等。

邱椿(1897—1966),中國近現代教育家。號大年,江西寧都人。1920年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德國,1924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對歐美現代教育理論和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均有研究。著有《中國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學》及《古代教育思想論叢》(上、中、下)等。
 

目錄

前言
序 人的問題與哲學的現狀
第一部分 民主與教育
 一 民主信仰與教育(1944)
 二 今日世界中的民主與教育(1938)
 三 民主對教育的挑戰(1937)
 四 民主與教育管理(1937)
 五 教師和他的世界(1935)
 六 關于文學院的問題(1944)
 七 方向的需要(1935)
 八 權威與對社會改變的抵抗(1936)
 九 自由與社會控制(1935,1936)
 十 自由主義的前途(1935)
第二部分 人性與學術
 一 對自由思想的挑戰(1944)
 二 對科學的反抗(1945)
 三 科學與哲學之關系是教育的基礎(1938)
 四 宗教、科學與哲學(1936)
 五 什麼是社會研究?(1938)
 六 人性改變嗎?(1938)
 七 在經驗中的自然(1940)
第三部分 價值與思維
 一 對道德進行科學研究的邏輯條件
 二 評價判斷與直接性質(1943)
 三 再論評價是判斷(1943)
 四 關于價值的幾個問題(1944)
 五 “內在的善”的模糊性(1942)
 六 憑借自然與憑借藝術(1944)
 七 心靈是怎樣被認知的?(1942)
 八 現代哲學的客觀主義-主觀主義(1941)
 九 探究與情境的不確定性(1942)
 十 命題、證實的可斷言性與真理(1941)
第四部分 關于思想家們
 一 馬希與美國哲學(1941)
 二 威廉‧詹姆斯的哲學(1942)
 三 詹姆斯心理學中消逝著的主體(1942)
 四 懷特海的哲學(1937)
 

以從事哲學的教學和寫作者為會員的一個組織(美國哲學會)的委員會近來刊出一本報告書。該哲學會被邀請“檢討哲學的現狀,並研究其在戰後世界中可能擔負的任務”。這個邀請來自一個非專業的團體——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並為其所資助。這個事實即可證明上述主題不僅是哲學家,而且是一般民眾所關心的問題。這個暗示在交給該委員會的任務的明文規定中已表達出來了。該委員會被邀請去研究“哲學在社會的一個自由的和思維的生活的發展上之功用”。它又被邀請去探討“哲學在自由教育中的功用”。該報告書的名稱是《哲學在美國教育中》。

這個書名表示該委員會曾局限其研究工作于兩項任務較狹小的一種。少數幾處例外。該報告書的全文給人以這種印象。報告書的序言在提出“我們試圖做什麼?我們試想我們走向哪里去?”等問題後,接著說,“在目前的情況下,並無由權威承認的,並可由適當代言人予以宣揚的一套學說叫做‘哲學’。我們有各色各樣的哲學和哲學家,這些哲學家正是在交給我們討論的那些論點上,有不同的哲學意見”。該委員會這種坦白的承認是值得贊許的。但是在哲學家圈子外面的人們看來,我相信我打重點的那句話比報告書中其余的話更能顯示哲學的現狀和任務。

這是一句強調的話。理由是︰使委員會不能研究兩項任務中更重要的一項中內容的內部分歧,是使民眾分歧的紛亂和沖突在理智形式上的反映。我們在譴責哲學家們未能獲得共同意見以前,應回憶︰在世界的現狀中,他們獲得的共同意見將積極證明哲學是如此專門的,以致與實際生活的問題和論點完全脫節。

所以我建議從人生關系上去討論哲學的現狀。在專業哲學家的圈子里,在學術機關的哲學教學中,構成種種思想體系和主義的結論上的那些差異自有其地位。但在民眾看來,這些差異比哲學家們正試圖做什麼並能夠做什麼等問題是更不重要的。民眾的興趣集中在這些問題上,如哲學的特殊目標和任務是什麼?哲學和構成今日人的問題的那些事務和論點是怎樣聯系著的?

(一)

在討論的開始,可指出一個事’實︰目前確有一種哲學自稱有“由權威承認的一套學說”,並有“適當的可信任的代言人”去宣揚其內容。在報告書中,這派哲學的代表沒有佔得地位的這一事實表明在目前生活中有很深的裂痕。因為這種哲學是自稱有神聖的起源、支持和指導的一種制度哲學。它的學說被認為是有權威的,因為它淵源于超自然的啟示。在報告書中被代表的各種哲學明確提出一種觀點。依照這種觀點,哲學的學說應以脫離超自然的啟示而獨立的根據陳述之,並且它們不需要任何特殊制度作為其機關。超自然的和神學的哲學是在中世紀形成的。在報告書中被代表的各種哲學是在脫離或反抗那些支配舊哲學的陳述的種種態度和興趣的方式中形成的。

大體上說,在哲學內部的這種分歧代表著現在生活中新舊因素的分裂,代表超自然的和所謂世俗的二者之間的分裂。這種分裂所表現的種種狀況,于一個多時代以前,曾讓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留下這樣的詩句描寫現代人︰他們正徘徊于兩個世界之間,一個世界已經死亡,而另一個世界尚無力誕生。

不過,在陳述哲學的現狀時必須注意到,關于哲學的目的和任務,在神學的哲學和有些世俗的哲學之間,基本上沒有相同的意見。但是在報告書中被代表的各種哲學的學說,雖然不是絕對地堅持這種意見:哲學的首要目標是獲得關于存在或“實在”的知識,這種知識比“個別的”科學所用的工具和方法得來的知識更廣泛、更基本、更終極,但是依照這種見解,科學(除了數學)是研究現世的、變化的、偶然的事物;而哲學的目標則在于獲得關于永恆的、內在的、必然的事物的知識,這種知識是如此首要的和如此終極的,只有它能給予更低形式的認識對真理的要求可靠的支持。

這里的重點,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一個深沉的分裂的事實。由“近代的”對舊實踐和舊學說的脫離和反抗所引起的生活上的分裂是如此廣泛,以致沒有事物不受其影響。在政治上,它表現在一切國家內導致政教分離的運動之中。工商業的發展使變動性代替了為過去一度風行的習俗所控制的比較靜止的狀況。工商業的發展引進的種種興趣和享樂,和中世紀宗教控制時期認為至高無上的那些興趣和享樂進行競爭。關于自然和歷史的知識,新的研究方法的興起,猛烈地撼動了神學的哲學所贊同的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人類學、歷史學的基礎。在神學和科學、人間和天堂、世俗興趣和永恆興趣之間的分裂曾引起種種特殊的區分。這些區分在“二元論”的形式下,決定了所謂“近代的”哲學的主要問題。

不過,關于這些近代哲學的最可驚異的事實是︰在一方面,它們表現出曾深受中世紀後的政治上、工業上和科學上種種運動的影響;而在另一方面,又不放棄陳舊的、古典的見解,仍然認為哲學的主要任務是追求比科學所揭露的事實更基本的和更終極的一種實在。其結果是發生了關于認識器官的種種爭論,形成了過去幾世紀以來哲學上的種種主義。因為有些哲學家認為,哲學的目標和任務在于研究那在種種構成科學的正確認識的題材背後的和更高的實在,所以“知識的可能性”、在認識活動發生前所建立的認識條件等,便成為哲學的主要“問題”。實際知識越增加,互相沖突的種種哲學越忙于供給“知識的基礎”,而並不利用已知的東西去指導哲學,以發現和完成自己的任務。哲學在最初因以獲得其名稱的追求智慧的工作,逐漸退居于幕後。因為智慧與知識不同,智慧是應用已知的知識去明智地指導人生事務的能力。哲學現在處于困境的原因是︰有用的知識越增加,哲學則越忙于完成與人生無關的任務。

目前有些實際問題和人生的關系是如此密切,以致成為了道德的論點。這些問題在範圍上擴大了,在強度上加深了。它們實際上涵蓋著現代生活的一切方面,涵蓋著家庭、工業和政治生活。但是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哲學多半使這些問題退居于比所謂知識問題更次要的和從屬的地位。同時,實際知識和發明與技術上的科學的應用又增進得如此迅速,以致所謂知識的基礎和可能性的問題變為遙遠的專業性的事務。忽略迫切的論點和過分重視與人生事務無關系的論點的結果是︰哲學逐漸為一般民眾所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反過來又成為規定哲學在世界中的任務的一個決定因素。

如果哲學不管科學和重要人生事務上的變化情況,繼續忙于研究知識的條件問題,而忽略知識的後果這個重要問題;那麼,哲學能做什麼呢?其實,哲學應有系統地研究科學的結果,應研究科學為什麼變成現在這種狀況,應研究科學方法為什麼只能通過那些不容許科學研究應用于其上的社會制度去影響生活情況,應研究如果容許科學方法應用于社會制度的研究上,科學的效果可能是什麼。這種研究才有希望在社會中自由的、經過考驗的、有事實基礎的種種態度的培養上,起著某種作用r,完成某種任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