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陳攖寧放在儒、釋、道三教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的大背景中進行歷史和邏輯的考察,從陳攖寧仙學思想現代性的理論貢獻、陳攖寧在近現代道教組織和媒體中之作用進行詳細分析,並與儒家文化現代轉型的哲學大師馮友蘭和佛教文化現代轉型的理論大師太虛進行了對比研究,較全面系統地分析了陳攖寧在道教文化現代轉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認為在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中,不是別人,正是陳攖寧開創了道教的現代化之路。
劉延剛,1965年3月3日生於四川名山,中國古代思想史專業史學博士、宗教學專業哲學博士,現執教於綿陽師范學院政法系。當過黨報文學副刊主編,系中華孔學會會員、四川省記者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自著和與人合編有文學新聞作品人訂和旅游文化叢書《筆政鴻爪》、《走馬古蜀道》等書,主要學術興趣在中國傳統文化、道教和易學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關於現代化問題的理論探討
第三節 現代化處境中的道教
第一章 陳攖寧生平、著述及其仙學產生的時代文化背景
第一節 陳攖寧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節 陳氣慨寧生活的時代和所處文化背景
第二章 陳攖寧仙學思想的現代性特點
第一節 勇於擔當的仙學思想的現代性
第二節 仙道救國思想的現代性
第三節 仙學獨立思想的現代性
第四節 仙學與科學調適的現代性
第五節 仙學平民化意識的現代性
第六節 男女平等思想的現代性
第七節 與時俱進的仙學改革論的現代性
第三章 陳攖寧為道教文化現代轉型所進行的社會活動
第一節 陳攖寧在道教組織和機構中的作用
第二節 陳攖寧在近現代道教媒體中的作用
第三節 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
第四章 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
參考文獻
后記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關於現代化問題的理論探討
第三節 現代化處境中的道教
第一章 陳攖寧生平、著述及其仙學產生的時代文化背景
第一節 陳攖寧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節 陳氣慨寧生活的時代和所處文化背景
第二章 陳攖寧仙學思想的現代性特點
第一節 勇於擔當的仙學思想的現代性
第二節 仙道救國思想的現代性
第三節 仙學獨立思想的現代性
第四節 仙學與科學調適的現代性
第五節 仙學平民化意識的現代性
第六節 男女平等思想的現代性
第七節 與時俱進的仙學改革論的現代性
第三章 陳攖寧為道教文化現代轉型所進行的社會活動
第一節 陳攖寧在道教組織和機構中的作用
第二節 陳攖寧在近現代道教媒體中的作用
第三節 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
第四章 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劉延剛的博士論文《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通過對陳攖寧所處時代及文化背景的陳述和陳攖寧仙學思想現代性特點的梳理,以及陳攖寧在道教組織機構和近現代道教媒體中的作用分析,將陳攖寧放在儒釋道三教文化現代轉型的大文化對比下,探討了陳攖寧仙學思想在近現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對現當代道教文化的影響,認為陳攖寧是道教文化現代轉型的傑出代表和一代大師。劉延剛博士選擇這一問題進行探究的意義何在?我認為其重大意義就在於,透過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現代轉型的個案分析,促使我們對道教文化未來能否走向世界作更進一步的思考。
道教能夠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世界宗教嗎?這是關心道教的人們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看法紛紜,意見不一。我們認為:從邏輯上推論,經過大刀闊斧改革的道教,來一番創造性轉化,與現代化、全球化相接軌,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麼就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宗教。從歷史來說,這種千載難逢的機遇已經呈現在道教的面前,就看道教如何去把握,用道教的話語,也就是怎樣「盜機」。恪守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道教成為世界宗教是毫無疑問的。而要做到這種統一,高度發揚傳統「大乘道教」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什麼是傳統「大乘道教」的精神?
歷史上,道教吸收了佛教區分大乘、小乘,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的思想。托名東海青元真人《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卷中特另刂指出: 「若空有兩忘,結習俱盡,乃升種民。修大乘之道,可以證此,謂之真人。」何謂「大乘之道」?據《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載:吳赤烏三年(240),有地仙道士三十三人拜謁葛玄,請教他說:我等學道至今已有六百年而只得地仙,您修道卻很快就被封為太極左仙公,您作了什麼功德,獲如此殊榮呢?葛仙公答稱:你等「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然亦出處由意,去來自在,長生不死」。你們要想「飛行上清諸天」,成為天仙,就應立更大的功, 「救度國土民人災厄疾苦」,一旦「大功德滿」,太上就會迎接你們上升天仙。葛仙公又向眾地仙講述自己如何得任太極左仙公,稱自己歷盡劫難,經過宿世因緣,積久求道,「后為諸人作師,志大乘行,常齋戒讀經」,最終才得以獲任仙公之職。於是地仙們恍然大悟,乃知仙公之位非輕易得來,發誓「慕道勤行,慈心度諸困厄,以冀升天之遣」。細細品味葛仙公的這些話,其中大有文章。文章的主題就在於演說大乘道教,破斥小乘道教。所謂大乘道教與小乘道教的分別當然是仿照佛教區分大小乘的作法,其界限就在於只解脫個人一己的生命還是拯救眾生的生命。道教傳統上講個體的修仙了道,以證個人生命之不死,沒有普救眾生的思想。東晉著名道教學者葛洪雖然反對道士躲入深山老林獨自修道,主張救世,但那是要調和儒道矛盾,使道教的個體修仙不悖於儒家的家族主義倫理觀,不脫離宗法社會講群體的現實需要,以便更頏當之完成個體修仙的追求。客觀上,葛洪這種入世救世的主張,無疑對道教中的隱修道士給予很大沖擊,而以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地位與影響來說,足以影響后世道教的發展傾向,使之具有一種較強的入世精神,關心社會人生。葛洪之后,道教靈寶派借鑒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精神,繼承葛洪主張,宣傳「濟世度人」,其代表作即取名《靈寶度人經》,稱有「度人不死之神」,「無量度人」。其所謂「無量度人」,也就是《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中葛玄講的「救度國土民人」、「度諸苦厄」、「拯濟危急」。這種首先解度他人生命,然后再度一已之身的高風亮節,就是大乘道教的真精神所在。而小乘道教則是葛玄所批評的「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亦即只顧自家生命的成仙了道,沒有想到要首先解救全人類。大乘道教解救人類生命,自己也獲得最高的拯救,飛升為「天仙」;小乘道教只顧自己,結果反而只能得到較為低曇次的拯救,僅僅成為「地仙」。《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所要弘揚的就是這種大乘道教的品格,而這種品格充分吸收了大乘佛教的「普度眾生」理念,是要修道者學習大乘佛教「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拯救眾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也說:「爾今求道唯當提拔世人耶,唯當只了自己耶?若只為一身神仙,不取矣!」同樣堅決反對修道者只做自了漢。大乘道教「無量度人」從而成仙的精神,既是利他主義的,但實際上最終也是利已的,因為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自已成為「天仙」。換句話說,修道者只有先解救度濟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救度濟修道者自己的生命。正如《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禮贊》所贊美的:「眾人未得度,終不度我身。」大乘道教還有一個重要理念,那就是「平等」。《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正念章第三十二》告訴人們:「常作平等觀,勤修無上行。自見虛無老,久久入大乘。」「平等」是種正確的觀念,只有經常用這種觀念充實自己,並且以之作為至高無上的行為去實踐它,才能進入大乘道教的境界。由此可見,「濟度」和「平等」,這些都是傳統大乘道教的崇高精神境界。陳攖寧的仙學思想,繼承和發揚光大了這樣一種解救度濟全人類生命和追求平等權利的傳統「大乘道教」精神。我們如果能把陳攖寧的未盡事業接過來,傳下去,進一步與世界潮流相適應,在教理教義上不斷推陳出新,形成具有現代性特征的「大乘道教」,既合乎現代人的口味,但又不媚俗,二十一世紀的道教就能夠得到世人的尊敬和承認。歷史上,道教曾經為當時的人們供給了適銷對路的精神食糧,滿足了人們的某些信仰要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但自明清以來,漸漸落伍,日趨萎縮,精神消費群體越來越小。究其根源,就在於未能與時俱進,沒有創造出符合與滿足當代人渴望和需求的精神財富,建構起支撐當代人存在的精神支枝。找到病因,對症下藥,道教就能夠重新煥發青春活力。
我們相信:道教文化將伴隨着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復興,將隨同中國的和平崛起而崛起,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宗教將會在二十一世紀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宗教。讓我們走到一起,繼承發揚陳攖寧所開創的道教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偉大事業,為了這一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吧!
道教能夠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世界宗教嗎?這是關心道教的人們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看法紛紜,意見不一。我們認為:從邏輯上推論,經過大刀闊斧改革的道教,來一番創造性轉化,與現代化、全球化相接軌,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麼就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宗教。從歷史來說,這種千載難逢的機遇已經呈現在道教的面前,就看道教如何去把握,用道教的話語,也就是怎樣「盜機」。恪守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道教成為世界宗教是毫無疑問的。而要做到這種統一,高度發揚傳統「大乘道教」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什麼是傳統「大乘道教」的精神?
歷史上,道教吸收了佛教區分大乘、小乘,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的思想。托名東海青元真人《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卷中特另刂指出: 「若空有兩忘,結習俱盡,乃升種民。修大乘之道,可以證此,謂之真人。」何謂「大乘之道」?據《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載:吳赤烏三年(240),有地仙道士三十三人拜謁葛玄,請教他說:我等學道至今已有六百年而只得地仙,您修道卻很快就被封為太極左仙公,您作了什麼功德,獲如此殊榮呢?葛仙公答稱:你等「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然亦出處由意,去來自在,長生不死」。你們要想「飛行上清諸天」,成為天仙,就應立更大的功, 「救度國土民人災厄疾苦」,一旦「大功德滿」,太上就會迎接你們上升天仙。葛仙公又向眾地仙講述自己如何得任太極左仙公,稱自己歷盡劫難,經過宿世因緣,積久求道,「后為諸人作師,志大乘行,常齋戒讀經」,最終才得以獲任仙公之職。於是地仙們恍然大悟,乃知仙公之位非輕易得來,發誓「慕道勤行,慈心度諸困厄,以冀升天之遣」。細細品味葛仙公的這些話,其中大有文章。文章的主題就在於演說大乘道教,破斥小乘道教。所謂大乘道教與小乘道教的分別當然是仿照佛教區分大小乘的作法,其界限就在於只解脫個人一己的生命還是拯救眾生的生命。道教傳統上講個體的修仙了道,以證個人生命之不死,沒有普救眾生的思想。東晉著名道教學者葛洪雖然反對道士躲入深山老林獨自修道,主張救世,但那是要調和儒道矛盾,使道教的個體修仙不悖於儒家的家族主義倫理觀,不脫離宗法社會講群體的現實需要,以便更頏當之完成個體修仙的追求。客觀上,葛洪這種入世救世的主張,無疑對道教中的隱修道士給予很大沖擊,而以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地位與影響來說,足以影響后世道教的發展傾向,使之具有一種較強的入世精神,關心社會人生。葛洪之后,道教靈寶派借鑒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精神,繼承葛洪主張,宣傳「濟世度人」,其代表作即取名《靈寶度人經》,稱有「度人不死之神」,「無量度人」。其所謂「無量度人」,也就是《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中葛玄講的「救度國土民人」、「度諸苦厄」、「拯濟危急」。這種首先解度他人生命,然后再度一已之身的高風亮節,就是大乘道教的真精神所在。而小乘道教則是葛玄所批評的「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亦即只顧自家生命的成仙了道,沒有想到要首先解救全人類。大乘道教解救人類生命,自己也獲得最高的拯救,飛升為「天仙」;小乘道教只顧自己,結果反而只能得到較為低曇次的拯救,僅僅成為「地仙」。《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所要弘揚的就是這種大乘道教的品格,而這種品格充分吸收了大乘佛教的「普度眾生」理念,是要修道者學習大乘佛教「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拯救眾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也說:「爾今求道唯當提拔世人耶,唯當只了自己耶?若只為一身神仙,不取矣!」同樣堅決反對修道者只做自了漢。大乘道教「無量度人」從而成仙的精神,既是利他主義的,但實際上最終也是利已的,因為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自已成為「天仙」。換句話說,修道者只有先解救度濟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救度濟修道者自己的生命。正如《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禮贊》所贊美的:「眾人未得度,終不度我身。」大乘道教還有一個重要理念,那就是「平等」。《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正念章第三十二》告訴人們:「常作平等觀,勤修無上行。自見虛無老,久久入大乘。」「平等」是種正確的觀念,只有經常用這種觀念充實自己,並且以之作為至高無上的行為去實踐它,才能進入大乘道教的境界。由此可見,「濟度」和「平等」,這些都是傳統大乘道教的崇高精神境界。陳攖寧的仙學思想,繼承和發揚光大了這樣一種解救度濟全人類生命和追求平等權利的傳統「大乘道教」精神。我們如果能把陳攖寧的未盡事業接過來,傳下去,進一步與世界潮流相適應,在教理教義上不斷推陳出新,形成具有現代性特征的「大乘道教」,既合乎現代人的口味,但又不媚俗,二十一世紀的道教就能夠得到世人的尊敬和承認。歷史上,道教曾經為當時的人們供給了適銷對路的精神食糧,滿足了人們的某些信仰要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但自明清以來,漸漸落伍,日趨萎縮,精神消費群體越來越小。究其根源,就在於未能與時俱進,沒有創造出符合與滿足當代人渴望和需求的精神財富,建構起支撐當代人存在的精神支枝。找到病因,對症下藥,道教就能夠重新煥發青春活力。
我們相信:道教文化將伴隨着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復興,將隨同中國的和平崛起而崛起,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宗教將會在二十一世紀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宗教。讓我們走到一起,繼承發揚陳攖寧所開創的道教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偉大事業,為了這一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