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旅行

中世紀的旅行
定價:228
NT $ 198
 

內容簡介

有一種觀念,認為在古代尤利西斯和腓尼基人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探險家之間,橫亘著的是一個死水一潭的中世紀。讓·韋爾東用生動的實例和能夠說明問題的文件改變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本書作者讓·韋爾東是法國利摩日大學中世紀史教授。他以細膩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中世紀旅行的點點滴滴,中世紀人旅行的方式、旅行中的心態、旅行中的所見所感都會使讀者手不釋卷。作者以簡潔易懂的語言、翔實的范例、引人入勝的旅行故事使讀者在輕松閱讀的過程中了解中世紀的社會文化。
 

目錄

導言:是蟄居家中,還是外出走走?
狹隘的視野
惡劣的環境
奔波中的生活
復雜的情感a
第一部分 方式
一 在大陸上
道路
江河
交通工具
困難
二 在海上
恐懼

船上的生活
三 支出
住宿
費用
四 地理知識
字面上的世界
地圖上的世界
一個高明的錯誤
第二部分 心態
一 自我服務
獲取
氣派
二 為君王服務
外交官
信使
司法和財政官員
士兵
三 侍奉上帝
朝聖者和十字軍
教會人士
四 發現廣闊的世界
旅行者
探險家
漂泊者
第三部分 想象出來的事物
一 人世間
不可思議的事
虛擬旅行
二 彼岸
旅程
地獄
凈界
天堂
鬼魂
結論
參考文獻
譯後記
 

人類歷史的發展,世界文明的演進,動力何在?我們認為主要在於形形色色的人類群體及其文化的相互碰撞或交往。而自從有了整體的、真正的世界歷史之後,人類社會林林總總的交往類型中最具關鍵意義的,大概就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往了。

所以作為東方人的我們,需要了解西方文化。對於我們來說,西方人或西方文化是「另類」,是「他者」,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可是何為「西方」?我們知道,這個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說得清楚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說到西方,人們往往首先會想到歐洲。當然,也有可能同時想到北美,想到澳洲。但那些地方曾經都是歐洲人的殖民地,是歐洲移民建立起來的社會,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只是歐洲社會的一種延伸,其文化老根還是在歐洲的。更何況後來還有大量的非歐洲人流入,再加上還有不少本土的原住民存在,以至於那些地方「世界民族雜居」的特點一直就比較突出,而且還在變得越來越突出。至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族群能否在這些地方真正組合成關系和睦的「世界民族大家庭」,並在此基礎上為我們這個地球村打造出一個共同「世界文化」的樣板,這事現在還說不准,但這些地方的「西方」特性已遠不如歐洲那樣純粹或典型,卻是很顯見的。所以嚴格意義上的西方,應該說只有歐洲這一塊地方——而這個「歐洲」,常常還只能特指西歐:因為東歐,由於種種歷史的和社會的原因,在很多方面都和西歐有著本質的差別,很難扯到一起去。

事實上,「西方」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里指的也就是歐洲,而且主要是西歐(比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所說的西方就是這個意思)。為什麽?就因為這里在18世紀和19世紀里突然發達起來了,發展出了一種本質上迥異於以往各個時代的「現代」型生活方式,並從此開始引領世界歷史新潮流,濫觴了一場至今仍方興未艾的世界現代化運動——當然這首先是一個「使東方從屬於西方」的過程,其間發生過(而且至今還在經常發生)許多令廣大「東方」民族難堪不平的事情。所以東方各民族要自立,要奮發圖強,要徹底擺脫對於「西方」的從屬狀態,就必須深入了解西方,了解西方崛起的歷史及根本緣由。

簡言之,歐洲既是西方文明的老根之所在,也是現代文明的老根之所在——這就是我們把目光鎖定到歐洲(尤其是西歐)的主要理由之一。此外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歐洲這片土地現在有一種特別的重要性。在20世紀上半葉,歐洲曾經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歐洲本身也因此慘遭蹂躪,幾近萬劫不復。但經過戰後數十年的改革調整,歐洲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一體化程度極高、囊括了25個主權國家的超國家組織——歐洲聯盟,從而有可能徹底告別其數千年戰亂不斷的歷史。歐洲的這一變化,無疑能為人類解決有史以來一直在困擾著自己的戰爭與和平問題,提供很多有益的啟迪。不僅如此,作為世界之一極而又堅持多元民主原則的歐盟的出現,還在當今的國際事務中注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健康因素,讓世界在抵制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保障和平發展乃至促進國際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增添了不少希望。現代歐洲何以能有如此作為?廣大非歐洲的民族和國家應該怎樣協調與歐洲的關系以推動一種健康的國際新秩序的建設?這類問題也是時下人們不能不經常考慮到的,而我們編譯這套書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希望能為這種思考做一點資料上的貢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