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佛:中峰明本與元代禪宗

江南古佛:中峰明本與元代禪宗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紀華傳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5905X
  • ISBN13:9787500459057
  • 裝訂:366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峰明本禪師是元代臨濟宗一代祖師,著書宏富,弟子盈門,其倡導的禪凈合一、禪教融合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生前被尊稱為「江南古佛」,逝後又被皇帝尊為國師。本書通過對元代禪宗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峰明本的研究,力圖提示出蒙古統治下江南禪宗的特點。本書注意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重視歷史、文獻與思想等方法的綜合運用,將明本置於中國禪宗發展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對明本與元代禪宗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作者簡介:

紀華傳,1970年生,山東即墨人。1994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200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是禪宗與中國佛教。在《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紀華傳,1970年生,山東即墨人。1994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200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是禪宗與中國佛教。在《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目錄

序言
導言
第一章 元代社會政治文化與江南禪宗
第一節 元代的佛教政策與社會文化
一 從成吉思汗多元平等到忽必烈教派差別的宗教政策
二 元朝對佛教的尊崇、管理及其弊端
三 儒釋道三教關系
四 漢傳佛教各宗派
第二節 元初的崇教抑禪政策與江南禪宗
一 教禪延辯與崇教抑禪
二 江南禪師對元朝統治的抵制
三 江南禪宗的分化與衰落
附:元代江南禪宗法系簡表

第二章 中峰明本的生平行履
第一節 早年事跡與佛法因緣(1263——1281)
第二節 跟隨高峰原妙禪師出家與參學(1282——1295)
一 初見高峰原妙
二 出家與參學
第三節 住幻住庵,勵志修習頭陀行(1296—1303)
一 吳山雲居禪庵
二 弁山幻住庵
三 平江幻住庵
第四節 隱遁於山林江河,拒絕住持禪宗名剎(1304—1313)
一 初次住持師子禪院
二 平江順心庵與廬州六安山
三 拒絕住持靈隱禪寺
四 提倡十方選賢,批評「以院易嗣」之弊
第五節 晚年弘法天目山,名聞於天下(1314—1323)
一 西天目山幻住庵
二 丹陽大同庵
三 皇帝及王臣之尊崇
四 一代祖師入寂
第六節 明本與凶代禪師的交往
一 原妙弟子斷崖了義與布衲祖雍
二 祖先系虛谷希陵等禪師
三 崇岳系、之善系及居簡系禪師

第三章 明本的主要著述
第一節 《中峰和尚廣錄》的主要內容與文獻價值
第二節 《中峰和尚廣錄》的版本與注傳
一《中峰和尚廣錄》主要版本
二 頒賜入藏與《普寧藏》的刊刻
三 明初吳山雲居禪庵的重刊
四 《磧砂藏》本《中峰和尚廣錄》略辨
第三節 《明本禪師雜錄》及其他著作
一 《明本禪師雜錄》的主要內容與文獻價值
二 《幻住庵清規》的重要內容與民眾信仰
三 《三時系念》與凈土修行儀軌

第四章 明本的看話禪與工夫論
第一節 看話禪的淵源及明本提倡看話禪的原因
一 明本對傳統禪法流弊的批評
二 看話禪的含義與思想淵源
三 明本對話頭之簡別
第二節 明本看話禪的主要內容與禪法特點
一 看話禪的前提:「參禪無秘訣,唯有生死切」
二 覺悟的根本:「靈知心體,離言說相」
三 修行的方法:「不起第二念,即是疑情」
四 「道在目前,不離聲色」與平常心
第三節 「參則真參,悟則實悟」的工夫論
一 妄解避孕藥見與徹悟正見
二 「禪不離心,心不離禪」
三 「禪不在坐,亦不離坐」

第五章 明本的禪凈一致與禪教會通思想
第一節 明本的禪凈一致思想
一 對彌陀凈土信仰的提倡
二 勘辯「四料揀」,提出「禪即凈土之禪,凈土乃禪之凈土」的禪凈融合明本的思想
第二節 明本的禪教會通思想
一 禪教會通思想的歷史回顧
二 明本論禪與教之差異
三 以「一心」會愛禪教
第三節 對禪門五宗與佛教各派的融合
一 論禪門五家宗旨
二 論佛教四宗要旨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明本的法脈傳承及其影響
第一節 明本的嗣法弟子千岩元長
一 明本的法系傳承及主要嗣法弟子
二 千岩元長生平及其禪法
第二節 明本嗣法弟子與元代雲南禪宗
一 元代雲南佛教概況
二 玄鑒禪師與元代雲南禪宗的再傳
三 玄鑒等雲南禪師的禪法思想
附:《太華山佛嚴寺無照玄鑒禪師行業記》
第三節 明本與日本入元求法禪僧
一 元僧東渡與日僧入元
二 參學與嗣法於明本的日本禪僧傳略
三 明本的嗣法弟子與日本幻住派

第七章 佛教金湯:明本與元代士大夫
第一節 明本與趙孟(兆頁)的佛學因緣
一 趙孟(兆頁)的生平簡介
二 趙孟(兆頁)與明本的交往
三 趙孟(兆頁)與中峰和尚書札的主要內容與文獻價值
第二節 明本與馮子振等士大夫的交往
一 明本與馮子振的詩文酬唱
二 明本與元代其他士大夫
第三節 明本與高麗忠宣王王璋
一 高麗忠宣王王璋與佛教
二 王璋與明本的書信問答
三 王璋登天目山問法與嗣法
第四節 明本的德行與外護的力量
附錄一 文獻資料
(一)明本傳記資料:《中峰和尚行錄》、《智覺禪師法雲塔銘》、《普應國師道行碑》、《普應國師舍利塔記》
(二)《懷凈土詩》一百八首、《天目山賦》
(三)和馮海粟《梅花詩百詠》
(四)跋語:《蓮宗寶鑒跋》、《一山國師語錄跋》
(五)趙孟(兆頁)致中峰和尚書札
附錄二 中峰明本年譜簡編
參考文獻
後記
 

中國佛教從印度東傳以來,在中華大地生根、發展,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綿延不絕。從東漢到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與格義佛教,是中國佛教的初揚時期,其結果是以某一經論為核心而形成了部分學派;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宗派大成的階段,華嚴、天台、禪宗等宗派的形成,表明了印度佛教在理論思想上的全部中國化。而宋元之際的佛教,又以禪、凈為主流,進入佛教中國化的居盛時期,在民間發生了全面影響。到了明代,圓融的思潮已經成為佛教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

清末民初,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回歸印度佛教的思潮,以歐陽竟無、太虛大師為代表。今天,世界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正在呈現出多極化、全球化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思想、文化、學術之中,多元文化互相 滲透,媽有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又有東西文化的辯論,中國文化面臨著轉型與重組。古老的佛教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繼續傳統、發揚光大,如何與日俱增,已經成為當今佛教界的最大課題。

歷史早已說明,佛教的發展與弘揚,不可能超越於時代的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經濟、學術以外。雖然20世紀的中國佛教曾經面臨著西方文化以及政治、經濟的巨大沖擊,但是由於在一批高僧大德、檀那信眾,以及社會人士的關心、支持和努力下,最終艱難地度過一個世紀,現在正朝著健康的軌道上運轉。

佛教從來都是一個講智慧的宗教,尤其重視智慧的解脫,在思想方面它曾經對中國文化作出巨大的貢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歷代高僧大德、學士文人都非常看重義理的建設,他們撰述著作、注釋經論,佛教的義理之學才得以發揚光大。從歷代僧傳的體例來說,「義解」排在「譯經」之後,「習禪」、「明律」之前,可見學術研究在中國佛教里所占的重要地位。近代佛教學術研究的發展由於受到歐美治學風氣的影響,文獻學、考據學、思想史、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被大量地使用,對佛教進行理性地分析,定性定量,促使了人們對佛教認識更加深入,但是這一形式,又使佛法的「義解」與近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有了一定的差異。

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剖析佛教的歷史與思想等等領域,擴大了佛教的知識面,更突顯了佛教的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但是,佛法還是自己的宗教性與神聖性。學術研究利用各種先進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各種文獻的比較研究,不斷挖掘利用新出土的資料,往往對佛法的理解上有其優越性。通過學術研究,使佛教的思想體系與歷史發展脈絡更加清楚,提高了人們對佛法的認識。從事學術研究的社會學者本身就是社會的精英,對社會了解非常透徹,其思想觀點往往能夠補充僧界的不足;同時,他們作為佛教界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圓融轉化佛教的思想,向社會表達佛教的看法,這些都是有益於社會與眾生的活動。所以,加強佛教界與學術界的合作,對於推動佛教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改革開放後,中國佛教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前些年佛教界一直忙著修復寺院、佛像開光、旅游接待,寺院呈現出游人如織、香火旺盛的現象。同時,由於教界人才的凋零,青黃不接,興辦佛學院成為中國佛教的一條出路。如今,二十年過去,人才緊缺仍然是佛教界的最大困惑。如何培養人才、引進人才,是佛教發展在組織、制度建設上的重要課題。佛教文化與文化的佛教是一回事情,佛教文化需要現代化人才,文化的佛教也在呼喚人才的到來,佛教在社會的普及程度、觀感,社會大眾對佛教的理解水平,關系到佛教未來的發展,顯得至關重要。

真如寺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恢復重建工作一直沒有停止,至今仍然有許多建築需要修建。我主持真如寺以後,在政府有關部門、四眾弟子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成果。但是,梵剎庄嚴,金像重光,只是一種外在的形象,佛教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是文化內涵。由於這一點,真如寺在經濟極其緊張的情況下,仍然非常重視文化建設,每周舉辦講經活動、收藏名人書畫、出版畫畫等等。

我於1944年出家,曾在上海佛學院讀書,後來又在全國各大叢林參學。改革開放後,參與上海佛學院的工作,教書育人,一輩子都在從事著佛教文化教育事業。在寺務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我仍然堅持每周為信徒講經,有時還到國內外從事一些弘法活動,閑暇之時,自己也寫一些東西,文字因緣初衷不改,愛好佛教從未改變。

這次,聖凱法師、黃夏年先生有意組織一套佛教叢書出版,旨在推進佛教學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我雖然已經年老,但是對於佛教文化之事,亦不敢推卸,只能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力促成此事。真如寺決定今後每年都將拿出一定的資金資助佛教研究的事業,幫助學者出版有關佛學著作,鼓勵法師、學者集中精力從事學術研究,為的是將中國佛學推向世界。

本叢書的編輯方針是將佛教進行整體研究、契時而不過時,著重突出以下幾個重點:

1.原始資料的建設:包括藏外文獻的整理,重要文獻的校注,近現代佛教文獻的整理出版。

2.鼓勵出版佛教研究的熱點,同時加強資助目前中國佛教研究的薄弱點:如戒律、清規、禮儀等。

3.南傳佛教、藏傳佛教。

4.國外優秀佛學著作的翻譯與出版。

發展佛教文化是一項長久的事業,需要巨大的恆心、願心。真如寺一年資助四本書出版,數量雖不算多,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來,經過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亦可成洋洋大觀矣!滴水歸海而不失,佛教的發展正是由點滴事情作起。只要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四眾弟子重視文化事業,專家、學者能夠共襄盛事,佛教文化焉有不流傳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