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從福利觀點或最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已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為基礎,建立福利概念;以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依據,制定經濟政策方案。
近年來,經濟學家們著重對福利經濟學中的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相對福利學說、公平和效率交替學說、宏觀福利理論等領域進行了討論。這些“新”理論企圖說明,可以通過政府干預價格和產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本書主要研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有哪些重要因素對經濟福利產生影響。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作者根據邊際效應價值理論提出了一套有關經濟福利的概念;第二部分,作者從國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國民所得的分配出發,推導出增加社會經濟福利的一些重要因素。
目錄
上卷
第三版序言(1928年)
第四版說明(1932年)
第一編 福利與國民所得
第1章 福利和經濟福利
第2章 欲望與滿足
第3章 國民所得
第4章 保持資本不變的意義
第5章 國民所得大小的變化
第6章 對國民所得變化的測度
第7章 經濟福利與國民所得大小的變化
第8章 經濟福利與國民所得分配的變化
第9章 對人口數量產生的影響
第10章 國民所得與人口質量
第11章 將要遵循的討論方法
第二編 國民所得的數量和資源在不同用途間的分配
第1章 導論
第2章 社會和私人淨邊際產品的定義
第3章 社會淨邊際產品的價值與國民所得的大小
第4章 私人淨邊際產品的收益率和價值
第5章 消除資源移動障礙所產生的影響
第6章 情況了解不完善對收益相等的阻礙
第7章 交易單位的不完全可分性對收益相等的阻礙
第8章 不同行業和地方需求的相對變化線收益相等造成的阻礙
第9章 社會淨邊際產品與私人淨邊際產品的背離
第10章 私人和社會淨邊際產品與產業形態的關系
第11章 遞增與遞減的供給價格
第12章 國家對競爭價格的管制
第13章 國家對供給的管制
第14章 實行壟斷的條件
第15章 壟斷競爭
第16章 單純壟斷
第17章 歧視性壟斷
第18章 鐵路運費的特殊問題
第19章 購買者協會
第20章 政府干預
第21章 政府對壟斷的控制
第22章 產業的公營
下卷
第三編 國民所得與勞動
第1章 勞資和睦
第2章 勞資糾紛的分類
第3章 調解與仲裁的自願解決
第4章 調解
第5章 強制性干預
第6章 分析地看勞資和睦
第7章 勞動時間
第8章 產業酬勞方法
第9章 在不同職業和地區中的勞動分配
第10章 勞工介紹所
第11章 失業對縮短工時
第12章 以干預方法提高工資的可行性
第13章 雇用勞動力的方法
第14章 在工資不公正的地區和職業中以干預方法提高工資
第15章 特定產業內的公正工資
第16章 作為可變關系的公正
第17章 在工資業已公正的地區和職業中以干預方法提高工資
第18章 工資率與生產能力
第19章 全國最低計時工資
第四編 國民所得的分配
第1章 不協調的一般性問題
第2章 帕累托法則
第3章 資本與效勞的供應
第4章 發明與改進
第5章 工資控制
第6章 定量供應
第7章 對工資的補貼
第8章 由相對富人向相對窮人的直接轉移
第9章 從相對富人那里轉移的預期對國民所得的影響
第10章 向窮人轉移的預期對國民所得的影響
第11章 對窮人購買物品的補貼
第12章 從富人向窮人轉移的事實對國民所得的影響
第13章 全國實際收入的最低標準
附錄Ⅰ 作為生產要素的承擔不在一定不確定性
附錄Ⅱ 需求彈性的測量
附錄Ⅲ 某些競爭與壟斷問題的數學與圖解論述
人名譯名對照表
第三版序言(1928年)
第四版說明(1932年)
第一編 福利與國民所得
第1章 福利和經濟福利
第2章 欲望與滿足
第3章 國民所得
第4章 保持資本不變的意義
第5章 國民所得大小的變化
第6章 對國民所得變化的測度
第7章 經濟福利與國民所得大小的變化
第8章 經濟福利與國民所得分配的變化
第9章 對人口數量產生的影響
第10章 國民所得與人口質量
第11章 將要遵循的討論方法
第二編 國民所得的數量和資源在不同用途間的分配
第1章 導論
第2章 社會和私人淨邊際產品的定義
第3章 社會淨邊際產品的價值與國民所得的大小
第4章 私人淨邊際產品的收益率和價值
第5章 消除資源移動障礙所產生的影響
第6章 情況了解不完善對收益相等的阻礙
第7章 交易單位的不完全可分性對收益相等的阻礙
第8章 不同行業和地方需求的相對變化線收益相等造成的阻礙
第9章 社會淨邊際產品與私人淨邊際產品的背離
第10章 私人和社會淨邊際產品與產業形態的關系
第11章 遞增與遞減的供給價格
第12章 國家對競爭價格的管制
第13章 國家對供給的管制
第14章 實行壟斷的條件
第15章 壟斷競爭
第16章 單純壟斷
第17章 歧視性壟斷
第18章 鐵路運費的特殊問題
第19章 購買者協會
第20章 政府干預
第21章 政府對壟斷的控制
第22章 產業的公營
下卷
第三編 國民所得與勞動
第1章 勞資和睦
第2章 勞資糾紛的分類
第3章 調解與仲裁的自願解決
第4章 調解
第5章 強制性干預
第6章 分析地看勞資和睦
第7章 勞動時間
第8章 產業酬勞方法
第9章 在不同職業和地區中的勞動分配
第10章 勞工介紹所
第11章 失業對縮短工時
第12章 以干預方法提高工資的可行性
第13章 雇用勞動力的方法
第14章 在工資不公正的地區和職業中以干預方法提高工資
第15章 特定產業內的公正工資
第16章 作為可變關系的公正
第17章 在工資業已公正的地區和職業中以干預方法提高工資
第18章 工資率與生產能力
第19章 全國最低計時工資
第四編 國民所得的分配
第1章 不協調的一般性問題
第2章 帕累托法則
第3章 資本與效勞的供應
第4章 發明與改進
第5章 工資控制
第6章 定量供應
第7章 對工資的補貼
第8章 由相對富人向相對窮人的直接轉移
第9章 從相對富人那里轉移的預期對國民所得的影響
第10章 向窮人轉移的預期對國民所得的影響
第11章 對窮人購買物品的補貼
第12章 從富人向窮人轉移的事實對國民所得的影響
第13章 全國實際收入的最低標準
附錄Ⅰ 作為生產要素的承擔不在一定不確定性
附錄Ⅱ 需求彈性的測量
附錄Ⅲ 某些競爭與壟斷問題的數學與圖解論述
人名譯名對照表
序
在準備本次的修訂第3版時,我已改正了若干不重要的錯誤,並希望,在分析與闡述方面能有所改進。我也試圖盡可能地引證最新的事實和法律。本書在結構上作了如下主要變動。刪去了以前第4編第8章的一部分,以及題目為“對意外收入的征稅”的附錄,因為那里討論的問題現已在《公共財政學研究》一書中闡述。以下各章是新增加的,它們是︰第1編第4章,第2編第8章,第3編第16章,以及第4編第7章。第2編第11章用一個新標題替代了以前的第10章,並全部重寫。討論附錄3的同一主題的前五節,也是新寫的。在這五節中.我還全文收錄了刊載于1
928年6月《經濟雜志》上的一篇題為“供給的分析”的文章;在新增的第4編第8章中,我還使用了刊載于1927年9月該雜志上的一篇題為“工資政策與失業”的文章的一部分。
已在詳細目錄中仔細介紹的本書的結構如下︰第1編說明,在許多限定性條件下,特定規模的社會的經濟福利很可能愈大,(1)國民所得的數量愈大,(2)窮人所增加的國民所得的絕對份額愈大。第2編研究影響國民所得數量的某些一般性的主要因素,第3編研究特別與勞動力有關的一些因素。第4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什麼情況下.通過同時減少整個國民所得的數量,使窮人所得到的國民所得絕對份額的增加成為可能;還要討論這種情況出現時,其與經濟福利不相協調的關系。在第1版中分別討論國民所得變化以及公共財政的兩部分,都已在第2版和本版中刪去,其主要內容現已在本書的“產業波動”和“公共財政學”兩部分中,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述。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闡述中的困難,我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並把特別抽象的討論移到附錄中去,其主要論點概括在詳細目錄中。但不能據此就認為本書在理解上就沒有多大困難。毫無疑問,理解方面的困難,部分是由于闡述存在著缺陷,但也是由于所研究問題的性質所致。有時人們認為,對經濟問題可以不進行特別的準備而加以判定。自知對物理學和化學一無所知的“普通人”也仍然知道,他必須對經濟學有個初步的認識。實際上,經濟學是一門極為難于學習的學科,不可能為便于理解而隨意加以改動。
出版這樣一本涉獵如此廣泛的著作,我不得不面對一個困難,這個困難多少有點特別。國內外法律及其他方面的變化是如此頻繁和迅速,以致我現在提到的一些法律條款和普遍存在的情況,當本書到達讀者手中時,已成明日黃花了。但我並不因此而認為,在這個持續不斷變化的世界上不能使用最新的資料的問題有多麼的嚴重。因為我所使用的事例,不是為例子本身而提出的。我使用這些例子,在于幫助闡明一些基本原理,此種目的用一兩年前的事實或現在仍存在的事實也可以達到。
我還要對剛剛開始從事經濟研究的學生講幾句話,用于他們即將遇到這里所列舉的困難,可能正為這種研究要求他付出艱苦的努力而感到沮喪。經濟學家努力進行的復雜分析並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它們是改善人類生活的工具。
……
已在詳細目錄中仔細介紹的本書的結構如下︰第1編說明,在許多限定性條件下,特定規模的社會的經濟福利很可能愈大,(1)國民所得的數量愈大,(2)窮人所增加的國民所得的絕對份額愈大。第2編研究影響國民所得數量的某些一般性的主要因素,第3編研究特別與勞動力有關的一些因素。第4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什麼情況下.通過同時減少整個國民所得的數量,使窮人所得到的國民所得絕對份額的增加成為可能;還要討論這種情況出現時,其與經濟福利不相協調的關系。在第1版中分別討論國民所得變化以及公共財政的兩部分,都已在第2版和本版中刪去,其主要內容現已在本書的“產業波動”和“公共財政學”兩部分中,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述。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闡述中的困難,我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並把特別抽象的討論移到附錄中去,其主要論點概括在詳細目錄中。但不能據此就認為本書在理解上就沒有多大困難。毫無疑問,理解方面的困難,部分是由于闡述存在著缺陷,但也是由于所研究問題的性質所致。有時人們認為,對經濟問題可以不進行特別的準備而加以判定。自知對物理學和化學一無所知的“普通人”也仍然知道,他必須對經濟學有個初步的認識。實際上,經濟學是一門極為難于學習的學科,不可能為便于理解而隨意加以改動。
出版這樣一本涉獵如此廣泛的著作,我不得不面對一個困難,這個困難多少有點特別。國內外法律及其他方面的變化是如此頻繁和迅速,以致我現在提到的一些法律條款和普遍存在的情況,當本書到達讀者手中時,已成明日黃花了。但我並不因此而認為,在這個持續不斷變化的世界上不能使用最新的資料的問題有多麼的嚴重。因為我所使用的事例,不是為例子本身而提出的。我使用這些例子,在于幫助闡明一些基本原理,此種目的用一兩年前的事實或現在仍存在的事實也可以達到。
我還要對剛剛開始從事經濟研究的學生講幾句話,用于他們即將遇到這里所列舉的困難,可能正為這種研究要求他付出艱苦的努力而感到沮喪。經濟學家努力進行的復雜分析並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它們是改善人類生活的工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