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拂(膋L)叢說

唐代拂(膋L)叢說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林英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6-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52886
  • ISBN13:9787101052886
  • 裝訂:平裝 / 242頁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廣州中山大學蔡鴻生先生主編的“中外交流歷史文叢”之一種。

唐代文獻中的“拂林”是拜佔庭帝國的別稱。本書就是著眼于唐代與拜佔庭帝國關系中的國際背景,從中國和拜佔庭交往的中間環節——突厥汗國、昭武九姓、阿拉伯帝國在傳播拜佔庭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從拂林與波斯、大食、天竺諸國在西域文明中的異同展開論述,具有較大的創新。

此外,本書還附有豐富的附錄和圖版。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寶主拂(�林)及其入唐之路
第一節 四天子說與寶主拂(�林)
一 7至9世紀歐亞大陸上的四天子說
二 唐代西方寶主——波斯、大食還是拂(�林)?
第二節 拂(�林)道上的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
一 中西史籍中的拂(�林)道
二 拂(�林)道上的可薩汗國
第三節 從羅馬到拂(�林)——“羅馬”語意的時空演變
一 拂(�林)就是“羅馬”?
二 從薩珊波斯到阿拉伯帝國——“羅馬”的多重含義
第四節 鴉雀無聲與有聲有色——唐代中拜雙方的相互了解
一 6至7世紀拜佔庭史料中的中國
二 唐代對西方寶主的新認識
第二章 “拂(�林)僧”疑非“景士”說
一 唐代史料中的拂(�林)僧
二 拂(�林)僧與波斯僧
三 拂(�林)僧與《酉陽雜俎》中的希臘藥物學因素
四 誰是拂(�林)僧?
五 余論
第三章 拂(�林)金幣考辨
第一節 西突厥與拜佔庭金幣的東來
一 拂(�林)金幣的三種類型
二 一件有關“金錢”的吐魯番文書
三 索里得的東來——從皇城到草原
四 權力的肖像與可汗的黃金
五 索里得在中原
第二節 九姓胡與唐代中原地區出土的拜佔庭金幣仿制品
一 入華粟特人墓葬中的拜佔庭金幣仿制品
二 錢幣與胡俗
三 昭武九姓為何推崇拜佔庭金幣
四 索里得上的拂王像
五 結論
附錄一 中國出土拜佔庭金幣及仿制品目錄
附錄二 中亞出土拜佔庭金幣及仿制品目錄
第四章 拂寶器的藝術風格
第一節 《前涼錄》所記拂(�林)金胡瓶考釋
一 何謂胡瓶
二 拂(�林)金胡瓶與粟特胡商
三 塞索寶藏中的羅馬胡瓶與拂(�林)風的東傳
第二節 新疆波馬出土的虎柄金杯中的拜佔庭因素
附錄 公元6至7世紀中國所見之拜佔庭珠寶
第五章 唐宋畫史中的拂(�林)圖
一 隋唐五代時期的拂(�林)圖
二 北宋畫家李公麟筆下的拂(�林)
三 從地理的空間到想象的空間
結語 拂(�林)寶主——唐代外來文明中的拜佔庭文明
附錄
附錄一 唐代拂(�林)大事記
附錄二 參考書目
圖版
後記
 

回顧源遠流長的中外關系,從雙邊互動的局格中感悟異質文化會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這種超越胡漢、華夷之分的歷史認識,是與近代的社會變遷相伴而來的。

西學東漸和邊疆危機,在晚清學人中激發深沉的反思,催生出探索中外交流往事的先驅者。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日本的文廷式,于窮愁孤憤中治學不輟,遺稿《純常子枝語》四十卷,廣涉域外見聞和塞表殊俗,雖囿于環境和學力而識見未精,其學術視野畢竟是別開生面的。更具卓識的王國維,學貫中西,在清末撰作組詩《詠史》二十首,謳歌了漢唐盛世的中華形象︰

(十二)西域縱橫盡百城,張陳遠略遜甘英。

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東頭望大秦。

(十七)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

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

“西域”和“南海”,是中外交流的兩大通道,匯聚著不同類型的古代文明,因內涵豐富多彩而成為中外交流的兩大研究領域。《城史》詩發其端緒,功不可沒。飲水思源,後輩對先驅應有所敬要,才可避免傳統的斷裂,從古色古香中辨認出前瞻性。正是觀堂先生王國維,既開創一代學術風氣,又孤明先發地提示了整套治學軌則。按陳寅恪先生所作的概括,共有三項︰“一日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日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日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見《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互證,互補,互參,三者合一成心法,“通識”的玄機便具有可操作性了。

依現行的學科分類,中外關系史屬“專門史”。一旦定位于“專”,似乎就與“通”無緣了。這個錯覺不廓清,中外交流的學術研究是難以提升境界的。錢鍾書先生有一段針對性很強的勸學良言,但願《文叢》的作者記取不忘︰“我們講西洋,講近代,也不知不覺中會遠及中國,上溯古代。人文科學的各個對象彼此系連,交互映發,不但跨越國界,餃接時代,而且貫串著不同的學科。由于人類生命和智力的嚴峻局限,我們為方便起見,只能把研究領域圈得愈來愈窄,把專門學科分得愈來愈細。此外沒有辦法。所以,成為某一門學問的專家,雖在主觀上是得意的事,而在客觀上是不得已的事。”(見《詩可以怨》)有了這樣的自覺,所謂專門史才有可能獲得“通”的觀照,避免走上由專人偏的歧途。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古以降的民族文化和中外交流,一直是中山大學歷史系幾代學人關注的領域。《文叢》的作者,盡管輩分不同,學有先後,但直接或間接都得到“二老”(陳寅恪和芩仲勉)教澤的沾溉,也受過戴裔 、朱杰勤、周連寬諸位先生的燻陶。對有志于脫俗求真的來者而言,傳承薪火與亦步亦趨大異其趣,切勿掉以輕心。杜甫《偶題》詩的佳句,不妨用作鞭策:“前輩飛騰入,余波綺麗為。後賢兼舊例,歷代各清規。”精神生產的歷史經驗教導人們,要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才無愧于自己的時代。學海無涯,我們應當奮力潛研,甘于浮游的弄潮兒是沒有出息的。

二○○五年一月八日
序于中山大學蒲園寓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