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為突現論建立定性的科學模型,並給出哲學說明,特別闡述它對哲學本體論的沖擊及其與后現代主義的關系。至於任務完成得如何,只有交給讀者去評判了。也許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高出自己能力的任務,有點勉為其難。研究過程中的艱難辛苦,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體會。
「突現」問題無疑是復雜性研究中的熱點問題;突現誕生的直接理論背景是分形、混沌與突變理論。突現的定義必須相應於某個宏觀層次。本書對突現的定義是:系統新質(未曾有過的結構或其子系統都不具有的功能)作為整體的突然出現的過程。
本書在庫恩「范式”的意義上嘗試建立了突現的定性的理論模型。它包括:
(1)基本概念與范疇:吸引子,狀態空間,內部圖式,序參量,分岔。
(2)基本原理與規律:役使原理,協同原理,緣接(Ocassional—connection)原理,超系統綜合規律,信息控制規律與對稱破缺規律。
(3)基本信念與綱領:整體論,生成論與非決定論。
(4)范例:本書列舉三個范例(役使原理,貝納德元胞,離散映射)。
(5)價值:是開放的,個人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充滿非線性相互作用。其中偶然性與個人自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未來是不確定的,有無限的可能性。世界與人處於一種親密關系之中。
突現理論對哲學本體論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本書將本體論的探索歷史划分為如下五個階段:古希臘最早的生成本體論——宇宙本體論——理性本體論——分析哲學——當代生成本體論。在本體論上,突現論一反西方自柏拉圖以來的舊的形而上學將存在視為「本質”與「理念”的傳統,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向前蘇格拉底時期將存在視為「生成」與「凝聚」過程的觀點的回歸。突現即是生成。正因為此,對當代突現本體論,海德格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需要指出的是,對西方哲學史的分期,隨所采用的標准不同,將會有很大差別。筆者將哲學史上對本體論問題的探討划分為五個時期,是着眼於各派哲學對生成本體論的貢獻,這只是筆者自己喜歡的一種划分方式。
在認識論上,筆者探討了西方哲學史上源遠流長的所謂「認識論問題”——認識客體的客觀實在性問題。之所以重提這個話題,是因為自突現論誕生以來,關於突現是「認識論幻象”的理論也隨之而起,關於突現是否具有本體論地位的爭論也時起時伏。筆者在書中引用科學哲學的解釋理論為突現的解釋功能與客觀實在性作了辯護,指出突現是存在於自然界與社會歷史系統的客觀過程,而非某些學者所說的「認識論的幻象”;按照科學哲學的解釋標准,突現是一個好的解釋理論。
復雜性理論還與后現代主義有深刻的內在聯系。德里達(Deri-da)的后結構主義語言學與關聯論模型有着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它們在反人類中心論、強調個人自由與責任、追求人與自然的新聯盟的價值觀方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書在后記中探討了這一問題,指出后現代主義為復雜性科學和突現論提供一個可理解的哲學框架,而復雜性科學和突現論也為后現代主義思潮提供學理的支撐。
本書完全沒有涉及突現理論對於哲學方法論的沖擊,這是一個缺憾。這既是由於時間緊迫,也是受筆者研究能力與認識水平的限制。即使對於生成本體論,這里也僅僅是一個框架而已,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
值得一提的是,整體論與還原論是兩種相互補充的思維方式,強調其中一個並不意味着另一個失去作用。兩種思維方式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完整的研究過程應該是還原——整合——再還原——再整合……的不斷循環的過程。只是由於傳統還原論思維的強大與惰性,筆者才着重強調了整體論的思維方式。
-
適應複雜:讓管理像拼圖一樣有序省力
$219 -
生命之種:從亞里士多德到達·芬奇,從鯊魚牙齒到青蛙短褲,寶寶到底從哪裡來?
$271 -
制度創新視角下的科學造假防控研究
$199 -
科學驅動的創新在中國
$668 -
物質是什麼
$308 -
TRIZ:產品創新設計
$308 -
科學創造方法論:關於科學創造與創造力研究的方法論探討(全三冊)
$528 -
時間
$167 -
創新工程實踐
$210 -
創新政策的測量、評價與創新--利益相關者視角
$209 -
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13 -
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實用政策法規(2012年1月-2018年1月)
$183 -
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17~2018)
$825 -
與青年朋友談創新:科技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
$355 -
可靠性評估:概念和模型及案例研究
$1,034 -
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308 -
論數碼物的存在
$355 -
知識管理: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知識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
$354 -
系統的哲學
$392 -
戰國時代官私手工業的經營形態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