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術界逐漸把這種研究思路引入文學研究,特別是以其作為古代文學研究的進路之一。這大大拓展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格局,出現了不少引人矚目的成果,有學者還進一步提出了「文學家族」的概念,如袁行需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雲:「文學家族的大量出現與門閥制度有直接的關系,文學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數世族大家手中,與政治的權力一起民代相傳。文學家族在魏晉兩代尤盛,南朝以后逐漸減少,這與南朝門閥勢力的逐漸衰微的趨勢是一致的。」
本書選取一地(松江)二姓(宋、王)為對象,力圖在廣闊的背景下,以江南積蓄深厚的家族文學為個案,為一個劇變時代提供文化面影、人物精神、文學風貌的一幅解剖圖。本書內容豐富,見解獨到,對清代文學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目錄
《清代松江府望族與文學研究》序
清初、江南與家族文學(代序)
引言
第一章 清代松江府望族文化生態
第一節 清初松江府望族的生存背景
一、「千箱布帛運軺車,百貨魚鹽充邸閣」——優越的經濟環境
二、「河北烽煙地,江南花柳春」——戰亂罕見的松江歷史
三、「故雖賦重,不見民貧」——江南重「賦」新解
第二節 松江士人對新朝的態度及文化保存
一、「拋卻浮世遁入空門」——征君與隱士
二、「千秋大業為家計,萬里清風去宦游」——入仕新朝
三、從「奏銷案」的視角再度審視
第三節 尚文的習俗
一、「詩巢棋囤字倉場」——尚文的歷史
二、「士農與工商,讀書為第一」——家規、族訓中對「文」的重視
三、「圖書秘閣存家風」——書院的廣布及私人藏書
第四節 科舉與望族
一、家風與科舉
二、「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的仕宦意識
三、科舉與門庭振興
四、獻詩之風
五、結社之習
第五節 婚姻的獨特視域
一、婚姻的選擇與門第興旺
二、婚姻維系家族政治聲望和社會地位
第六節 松江望族的主體構成——移民后裔
一、移民史與江南文化史
二、移民與江南文化開發
第二章 宋氏家族文學研究(上)
第一節 松江宋氏家族世系及文學成就
第二節 易代之際的「忠」「孝」觀
第三節 宋氏家族與幾社之關系
一、幾社創始及早期成員
二、幾社文選與宋氏家族
三、雲間派創作與宋氏兄弟
四、幾社后期活動與宋氏家族
第四節 松江宋氏家族的詞學成就
一、宋氏家族與雲間詞派
二、家族內的詞體唱和與理論批評
三、宋氏家族的詞體意識
四、宋氏家族詞學創作的風格特色
第五節 宋氏家族散曲創作的文學史意義
一、家族內的散曲批評
二、家族內的創作交流及審美趨向
三、宋氏家族散曲創作的文學史意義
第六節 松江宋氏一門生卒年考辨
第三章 宋氏家族文學研究(下)
第一節 顛覆與建構——晚明情觀再檢討——以宋懋澄創作為個案
一、宋懋澄的情感世界與情愛詩
二、宋懋澄情愛觀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宋懋澄尺牘的文化透析
一、宗教哲理的思辨和調適
二、擺脫羈紲的努力與掙扎
三、「狂夫」之狂的追摩與自戀
第三節 宋徵輿與柳如是的情緣
一、宋、柳相識及交往
二、別離后的追憶
三、宋徵輿與錢謙益
第四節 宋存標《情種》資料淵源考辨
一、《楊幽妍別傳》
二、《李公子傳》
三、《范笏林》
四、《珠衫》
五、《耿三郎》
六、《負情儂傳》
七、《李福達》
八、《冥寥子游》
九、《劉東山》
十、《中呂曲》
十一、《吳中孝子》
第四章 王氏家族文學研究
第一節 易代之際「投誠者」心態辨析
第二節 王廣心家族世系及文學成就述評
第三節 王氏三兄弟詩學成就合論
一、王氏三兄弟生平及仕宦
二、王氏兄弟創作與清初宗唐詩風
三、王氏兄弟的詩史地位測評
第四節 王廣心生平創作述論
一、王廣心早期詩歌創作及詩風
二、王廣心仕清心態及對創作的影響
第五節 王鴻緒一生行實評述
一、王鴻緒與康熙朝黨爭
二、王鴻緒與《明史稿》的纂修
第六節 王廣心交誼考
附錄
附錄一 明清之際松江幾社的文學命運及文學史意義
附錄二 從華亭之游看余懷遺民情結
附錄三 陳子龍《宋子九秋詞稿序》「宋子」考
附錄四 宋徵輿年譜
附錄五 宋懋澄《九筲集》輯佚
文獻書目
后記
清初、江南與家族文學(代序)
引言
第一章 清代松江府望族文化生態
第一節 清初松江府望族的生存背景
一、「千箱布帛運軺車,百貨魚鹽充邸閣」——優越的經濟環境
二、「河北烽煙地,江南花柳春」——戰亂罕見的松江歷史
三、「故雖賦重,不見民貧」——江南重「賦」新解
第二節 松江士人對新朝的態度及文化保存
一、「拋卻浮世遁入空門」——征君與隱士
二、「千秋大業為家計,萬里清風去宦游」——入仕新朝
三、從「奏銷案」的視角再度審視
第三節 尚文的習俗
一、「詩巢棋囤字倉場」——尚文的歷史
二、「士農與工商,讀書為第一」——家規、族訓中對「文」的重視
三、「圖書秘閣存家風」——書院的廣布及私人藏書
第四節 科舉與望族
一、家風與科舉
二、「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的仕宦意識
三、科舉與門庭振興
四、獻詩之風
五、結社之習
第五節 婚姻的獨特視域
一、婚姻的選擇與門第興旺
二、婚姻維系家族政治聲望和社會地位
第六節 松江望族的主體構成——移民后裔
一、移民史與江南文化史
二、移民與江南文化開發
第二章 宋氏家族文學研究(上)
第一節 松江宋氏家族世系及文學成就
第二節 易代之際的「忠」「孝」觀
第三節 宋氏家族與幾社之關系
一、幾社創始及早期成員
二、幾社文選與宋氏家族
三、雲間派創作與宋氏兄弟
四、幾社后期活動與宋氏家族
第四節 松江宋氏家族的詞學成就
一、宋氏家族與雲間詞派
二、家族內的詞體唱和與理論批評
三、宋氏家族的詞體意識
四、宋氏家族詞學創作的風格特色
第五節 宋氏家族散曲創作的文學史意義
一、家族內的散曲批評
二、家族內的創作交流及審美趨向
三、宋氏家族散曲創作的文學史意義
第六節 松江宋氏一門生卒年考辨
第三章 宋氏家族文學研究(下)
第一節 顛覆與建構——晚明情觀再檢討——以宋懋澄創作為個案
一、宋懋澄的情感世界與情愛詩
二、宋懋澄情愛觀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宋懋澄尺牘的文化透析
一、宗教哲理的思辨和調適
二、擺脫羈紲的努力與掙扎
三、「狂夫」之狂的追摩與自戀
第三節 宋徵輿與柳如是的情緣
一、宋、柳相識及交往
二、別離后的追憶
三、宋徵輿與錢謙益
第四節 宋存標《情種》資料淵源考辨
一、《楊幽妍別傳》
二、《李公子傳》
三、《范笏林》
四、《珠衫》
五、《耿三郎》
六、《負情儂傳》
七、《李福達》
八、《冥寥子游》
九、《劉東山》
十、《中呂曲》
十一、《吳中孝子》
第四章 王氏家族文學研究
第一節 易代之際「投誠者」心態辨析
第二節 王廣心家族世系及文學成就述評
第三節 王氏三兄弟詩學成就合論
一、王氏三兄弟生平及仕宦
二、王氏兄弟創作與清初宗唐詩風
三、王氏兄弟的詩史地位測評
第四節 王廣心生平創作述論
一、王廣心早期詩歌創作及詩風
二、王廣心仕清心態及對創作的影響
第五節 王鴻緒一生行實評述
一、王鴻緒與康熙朝黨爭
二、王鴻緒與《明史稿》的纂修
第六節 王廣心交誼考
附錄
附錄一 明清之際松江幾社的文學命運及文學史意義
附錄二 從華亭之游看余懷遺民情結
附錄三 陳子龍《宋子九秋詞稿序》「宋子」考
附錄四 宋徵輿年譜
附錄五 宋懋澄《九筲集》輯佚
文獻書目
后記
序
從家族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是陳寅恪先生較早提出並作出具有典范意義的研究成果。其《金明館叢稿初編·崔浩與寇謙之》指出:
東漢以后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與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托。……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地方化及家門化矣。故論學術,只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文化與大族盛門常不可分離也。
近年來,學術界逐漸把這種研究思路引入文學研究,特別是以其作為古代文學研究的進路之一。這大大拓展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格局,出現了不少引人矚目的成果,有學者還進一步提出了「文學家族」的概念,如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雲:「文學家族的大量出現與門閥制度有直接的關系,文學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數世族大家手中,與政治的權力一起世代相傳。文學家族在魏晉兩代尤盛,南朝以后逐漸減少,這與南朝門閥勢力的逐漸衰微的趨勢是一致的。」
我們基本上贊同上述觀點,但同時也願意指出,南朝以后,門第社會產生的「貴游文學」現象逐漸的消解過程,也是文化與文學傳播的過程,誠如杜佑《通典》卷一二八《州郡》所指出:「永嘉之后,帝室東遷,衣冠避難,多所萃止,藝文儒術,斯之為盛。今雖間閻賤品,處力役之際,吟詠不輟,蓋因顏、謝、徐、庾之風扇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文化和文學總體上話語權下移的同時,「新文化家族」叉在逐漸形成並崛起。以吳地為例,《文選》卷二八陸機《吳趨行》中有「`k族」、「四姓」之說:「邦彥應運興,粲若春林葩。屬城咸有士,吳邑最為多。八族未足侈,四姓實名家。文德熙淳懿,武德侔山河。禮讓何濟濟,流化自滂沱。」李善注引張勃《吳錄》曰:「八族:陳、桓、呂、竇、公孫、司馬、徐、傅也;四姓:朱、張、顧、陸也。」時至明清,不僅唐代已趨衰落的「丿k族」風光不再,「四姓」中除顧氏外,也基本上失去了文化和文學方面的明顯優勢。但隨着新官僚階層和科舉世家的出現,文學乃至文化又出現了逐漸集中化的傾向。如松江宋氏、王氏,蘇州惠氏、彭氏、葉氏、潘氏,虞山錢氏、翁氏、常州庄氏、惲氏、張氏,無錫顧氏(蘇州亦有顧氏大族)、陽羨陳氏、儲氏……都是一個個「集點」。這些新文化氏族,一部分有往代東遷南移的背景,一部分則是借助「東南財富地,江左人文藪」的特殊環境和科舉氛圍逐漸成長的。他們猶如一個個紐結,通過學術研究、文學交流、政治關聯和家族通婚,構成了整體網絡,連接了江南幾代重要學人、文學家。他們一次次卷動起時代的學術文化風潮和文學藝術思潮,使江南廣袤的大地顯示出蓬勃的學術和文學生命力。
松江,「故吳之裔壤.負海枕江,土膏沃饒,風俗淳秀,其習尚已各有所宗。自東都以后,陸氏居之,康、績以行誼聞,遜、抗以功名顯,機、雲以詞學著,國人化之,梁有顧希馮,唐有陸敬輿,至宋而科名盛。」(陳繼儒撰《松江府志》卷七)到明末清初,當陸氏逐漸隱退后,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底基頗大的精英階層的出現,影響了該地域的社會文化結構,帶動了雲間文化的蔚然昌盛,使之成為一個科舉大邦、學術大邦、文學大邦,在江南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幾個世紀以后的今天,如果我們要回溯上海文化的形成過程的話,與其追遠陸氏,還不如着眼清代松江這個特色鮮明的「文化部落」。
……
東漢以后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與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托。……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地方化及家門化矣。故論學術,只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文化與大族盛門常不可分離也。
近年來,學術界逐漸把這種研究思路引入文學研究,特別是以其作為古代文學研究的進路之一。這大大拓展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格局,出現了不少引人矚目的成果,有學者還進一步提出了「文學家族」的概念,如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雲:「文學家族的大量出現與門閥制度有直接的關系,文學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數世族大家手中,與政治的權力一起世代相傳。文學家族在魏晉兩代尤盛,南朝以后逐漸減少,這與南朝門閥勢力的逐漸衰微的趨勢是一致的。」
我們基本上贊同上述觀點,但同時也願意指出,南朝以后,門第社會產生的「貴游文學」現象逐漸的消解過程,也是文化與文學傳播的過程,誠如杜佑《通典》卷一二八《州郡》所指出:「永嘉之后,帝室東遷,衣冠避難,多所萃止,藝文儒術,斯之為盛。今雖間閻賤品,處力役之際,吟詠不輟,蓋因顏、謝、徐、庾之風扇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文化和文學總體上話語權下移的同時,「新文化家族」叉在逐漸形成並崛起。以吳地為例,《文選》卷二八陸機《吳趨行》中有「`k族」、「四姓」之說:「邦彥應運興,粲若春林葩。屬城咸有士,吳邑最為多。八族未足侈,四姓實名家。文德熙淳懿,武德侔山河。禮讓何濟濟,流化自滂沱。」李善注引張勃《吳錄》曰:「八族:陳、桓、呂、竇、公孫、司馬、徐、傅也;四姓:朱、張、顧、陸也。」時至明清,不僅唐代已趨衰落的「丿k族」風光不再,「四姓」中除顧氏外,也基本上失去了文化和文學方面的明顯優勢。但隨着新官僚階層和科舉世家的出現,文學乃至文化又出現了逐漸集中化的傾向。如松江宋氏、王氏,蘇州惠氏、彭氏、葉氏、潘氏,虞山錢氏、翁氏、常州庄氏、惲氏、張氏,無錫顧氏(蘇州亦有顧氏大族)、陽羨陳氏、儲氏……都是一個個「集點」。這些新文化氏族,一部分有往代東遷南移的背景,一部分則是借助「東南財富地,江左人文藪」的特殊環境和科舉氛圍逐漸成長的。他們猶如一個個紐結,通過學術研究、文學交流、政治關聯和家族通婚,構成了整體網絡,連接了江南幾代重要學人、文學家。他們一次次卷動起時代的學術文化風潮和文學藝術思潮,使江南廣袤的大地顯示出蓬勃的學術和文學生命力。
松江,「故吳之裔壤.負海枕江,土膏沃饒,風俗淳秀,其習尚已各有所宗。自東都以后,陸氏居之,康、績以行誼聞,遜、抗以功名顯,機、雲以詞學著,國人化之,梁有顧希馮,唐有陸敬輿,至宋而科名盛。」(陳繼儒撰《松江府志》卷七)到明末清初,當陸氏逐漸隱退后,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底基頗大的精英階層的出現,影響了該地域的社會文化結構,帶動了雲間文化的蔚然昌盛,使之成為一個科舉大邦、學術大邦、文學大邦,在江南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幾個世紀以后的今天,如果我們要回溯上海文化的形成過程的話,與其追遠陸氏,還不如着眼清代松江這個特色鮮明的「文化部落」。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