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沿著後現代主義以降的批評脈絡,借引介西方當代批評家及在西方寫作的海外華人批評家的理論,希望拼貼出有形與無形的中國圖像。當代批評家不時直接或間接地提到“中國”,而其他有關“他者”的論述也一直被視為與“中國”存在密切關聯。在這樣的批評場景中,中國圖像又有怎樣的文化意義呢?作者嘗試顯豁中國圖像與主導論述的微妙糾結,從而凸顯後殖民語境中的中國身份問題,對讀者梳理中國當代後現代問題具有及時而深刻的啟示意義。
朱耀偉先生的有關“中國圖像”的論述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思考:如何在運用後殖民理論分析當代文化時不成為西方話語的挪用和照搬,而是注意在東西方文化互相制約、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中拓展自身的當代話語理論,重視世界一體化中自身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重新闡釋被誤讀的民族形象,重新確立被壓抑的中國圖像。
朱耀偉,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後東方主義》、《他性機器》、《香港流行歌詞研究》、《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合著)、《中國作家與宗教》(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合編)、《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音樂敢言之二︰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合編)等。
目錄
自序
導論——有形/無形的中國圖像
第一章 後現代文化論述——利奧塔與詹姆遜
一、前言
二、“後設敘述”瓦解後的中國圖像
三、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新圖景
四、消費主義之下的圖像文化
五、“世界性”系統中的中國圖像
六、小結
第二章 權力與解構——福柯與德里達
一、前言
二、權力架構與知識組構
三、從“作者功能”看中國圖像的主體位置
四、解構的知識組構中的中國圖像的他塑
第三章 從東方主義到文化帝國主義——薩義德
一、前言
二、《東方主義》時期的圖景
三、《東方主義》之後的論述生產
四、文化帝國主義時期的新圖景
五、“知識分子的再現”所再現的問題
第四章 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芭芭
一、前言
二、黑皮膚白面具有含混身份
三、後殖民的“後”
四、閱讀殖民範例的閱讀
五、含混、戲謔、超出性——第三空間
六、後殖民之後
第五章 女性主義——第一世界︰克里斯蒂娃——第三世界︰斯皮瓦克與鄭明河
一、前言
二、白人女性論述中的中國女性
三、第三世界女性看第一世界女性
四、第三世界女性論述中的無形“中國”
五、論述實踐的自我示範
六、“中國”、“女性”、“他者”
第六章 海外華人論述Ⅰ——張隆溪與周蕾
一、前言
二、西方眼中的中國
三、從“西方理論與中國現實”的二爭中國
四、“他者”論述工業下的新圖景
五、中國圖像的“論述商品化”
六、小結
第七章 海外華人論述Ⅱ——杜維明與李歐梵
第八章 漢學論述——馬克林、宇文所安與林培端
第九章 流行/消費文化——文化場、影像、媒體
代跋——跨文化論述的“欲望”的“責任”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全球化論述生產年代的中國圖像
導論——有形/無形的中國圖像
第一章 後現代文化論述——利奧塔與詹姆遜
一、前言
二、“後設敘述”瓦解後的中國圖像
三、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新圖景
四、消費主義之下的圖像文化
五、“世界性”系統中的中國圖像
六、小結
第二章 權力與解構——福柯與德里達
一、前言
二、權力架構與知識組構
三、從“作者功能”看中國圖像的主體位置
四、解構的知識組構中的中國圖像的他塑
第三章 從東方主義到文化帝國主義——薩義德
一、前言
二、《東方主義》時期的圖景
三、《東方主義》之後的論述生產
四、文化帝國主義時期的新圖景
五、“知識分子的再現”所再現的問題
第四章 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芭芭
一、前言
二、黑皮膚白面具有含混身份
三、後殖民的“後”
四、閱讀殖民範例的閱讀
五、含混、戲謔、超出性——第三空間
六、後殖民之後
第五章 女性主義——第一世界︰克里斯蒂娃——第三世界︰斯皮瓦克與鄭明河
一、前言
二、白人女性論述中的中國女性
三、第三世界女性看第一世界女性
四、第三世界女性論述中的無形“中國”
五、論述實踐的自我示範
六、“中國”、“女性”、“他者”
第六章 海外華人論述Ⅰ——張隆溪與周蕾
一、前言
二、西方眼中的中國
三、從“西方理論與中國現實”的二爭中國
四、“他者”論述工業下的新圖景
五、中國圖像的“論述商品化”
六、小結
第七章 海外華人論述Ⅱ——杜維明與李歐梵
第八章 漢學論述——馬克林、宇文所安與林培端
第九章 流行/消費文化——文化場、影像、媒體
代跋——跨文化論述的“欲望”的“責任”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全球化論述生產年代的中國圖像
序
朱耀偉先生是香港近年來比較突出的一位研究後現代後殖民主義的學者。他對中國後學的研究基于對西方後學的精到理解,因而往往能夠對理論的正負面有同樣深刻的體認。同時,他善于從香港的後現代語境和後殖民處境出發,感同身受地寫出自己的不俗見解,並對世紀末的中國後現代問題和後殖民語境中的中國身份問題,做出冷靜的理性分析。
中國在西方文化批評話語中具有怎樣的圖像?中國在新世紀具有怎樣的文化形象?面對這些問題,朱耀偉在《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一書中討論了中西的話語理論家及其對中國圖像的論述。其中涉及的人物有利奧塔、福柯、德里達、薩義德、法農、芭芭、克里斯蒂娃、斯皮瓦克、張隆溪、周蕾、杜維明、李歐梵、馬克林、字文所安、林培瑞等。在我看來,這些討論不乏精彩之處,尤其以對海外華人的深刻分析,對中國當代後殖民問題的揭示有重要的推進意義。
在朱耀偉先生看來,“中國”圖像在後現代文化轉型中若不能生發出自已的話語空間,便難以有自我衍生意義的能力和現實性。“薩義德在提到不同的解中心論述實踐時也提到了‘中國’,但卻並沒有提到任何中國批評家∵…我們大可猜測薩義德是要將中國文化納入其‘實踐平面’,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批評家為代表。這一方面點出了中國批評聲音在當代論述中的‘匱缺’,同時也暗暗帶出了薩義德不肯放棄‘中國’的動機︰平面化的‘中國’是構築他那抗衡西方的‘東方’實踐平面之重要成分。”論者並不神話薩義德的論述,而是從其論述中看到,由于知識的局限,薩義德在討論東方主義中,未能對作為遠東的中國做出更令人信服的論述。中國的沉默表明其急需自我發聲,而知識分子對中國聲音的拓展有著不可忽略的責任。“後殖民知識分子的任務是作為‘他性機器’(otherness machines),為西方制造具‘他性’的文化商品擬滿足市場的需求……‘他者’的形象被主導定型,在後殖民時期仍然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因此,矛盾但卻真實的情況出現了︰後殖民的‘後’變成了後現代的‘後’中的商品化成分具體體現的空間。後殖民作為反殖民、反中心、反壟斷及反支配的抗衡性質完全消失了,‘啟蒙式’的殖民運作邏輯依然繼續以‘文而化之’的神話形式出現。他者的藝術在神話中被殖民文化定型,設定在有限的藝術空間。”
後現代語境中的後殖民話語已經變成一種話語商品,支配著亞太地區的文化生產,但是後殖民作為反殖民、反中心、反壟斷及反支配的抗衡性質的消逝,又使得後殖民話語不能適切地描述香港等亞太地區的雙語文化經驗,只是在文化轉型中生產出一些東西方混合的文化和語言雜糅。在對這種語言雜糅狀態的審理中,朱耀偉先生注意到後殖民語境中香港雙語精英問題,認為“‘雙語’也可以是一種英文論述對中文的改造。語言文化之間的‘無意義’與‘雙語’關系若何?香港之‘雙語’是否只是‘雙語他者’的另一個名稱?其實香港的優勢在于其‘中間性’,有著中西之間的有利位置。假使香港文化生產能夠導向對殖民文化的固有標準之沖擊,也許中國圖像將可以在中西文化交流的‘無意義’中自我呈現。”總之,在論者看來,討論後殖民語境中的中國圖像或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對自我形象的文化政治構築日益成為一個民族發出自己的聲音的重要前提。
朱耀偉先生的《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將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無疑,這部書對後殖民性和後現代性問題的審理,將推進中國的後殖民理論研究,能給人以新的啟發。同時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在運用後殖民理論分析當代文化時不成為西方話語的挪用和照搬,而是注意在東西方文化互相制約、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中拓展自身的當代話語理論,重視世界一體化中自身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重新闡釋被誤讀的民族形象,重新確立被壓抑的中國圖像。
是為序。
中國在西方文化批評話語中具有怎樣的圖像?中國在新世紀具有怎樣的文化形象?面對這些問題,朱耀偉在《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一書中討論了中西的話語理論家及其對中國圖像的論述。其中涉及的人物有利奧塔、福柯、德里達、薩義德、法農、芭芭、克里斯蒂娃、斯皮瓦克、張隆溪、周蕾、杜維明、李歐梵、馬克林、字文所安、林培瑞等。在我看來,這些討論不乏精彩之處,尤其以對海外華人的深刻分析,對中國當代後殖民問題的揭示有重要的推進意義。
在朱耀偉先生看來,“中國”圖像在後現代文化轉型中若不能生發出自已的話語空間,便難以有自我衍生意義的能力和現實性。“薩義德在提到不同的解中心論述實踐時也提到了‘中國’,但卻並沒有提到任何中國批評家∵…我們大可猜測薩義德是要將中國文化納入其‘實踐平面’,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批評家為代表。這一方面點出了中國批評聲音在當代論述中的‘匱缺’,同時也暗暗帶出了薩義德不肯放棄‘中國’的動機︰平面化的‘中國’是構築他那抗衡西方的‘東方’實踐平面之重要成分。”論者並不神話薩義德的論述,而是從其論述中看到,由于知識的局限,薩義德在討論東方主義中,未能對作為遠東的中國做出更令人信服的論述。中國的沉默表明其急需自我發聲,而知識分子對中國聲音的拓展有著不可忽略的責任。“後殖民知識分子的任務是作為‘他性機器’(otherness machines),為西方制造具‘他性’的文化商品擬滿足市場的需求……‘他者’的形象被主導定型,在後殖民時期仍然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因此,矛盾但卻真實的情況出現了︰後殖民的‘後’變成了後現代的‘後’中的商品化成分具體體現的空間。後殖民作為反殖民、反中心、反壟斷及反支配的抗衡性質完全消失了,‘啟蒙式’的殖民運作邏輯依然繼續以‘文而化之’的神話形式出現。他者的藝術在神話中被殖民文化定型,設定在有限的藝術空間。”
後現代語境中的後殖民話語已經變成一種話語商品,支配著亞太地區的文化生產,但是後殖民作為反殖民、反中心、反壟斷及反支配的抗衡性質的消逝,又使得後殖民話語不能適切地描述香港等亞太地區的雙語文化經驗,只是在文化轉型中生產出一些東西方混合的文化和語言雜糅。在對這種語言雜糅狀態的審理中,朱耀偉先生注意到後殖民語境中香港雙語精英問題,認為“‘雙語’也可以是一種英文論述對中文的改造。語言文化之間的‘無意義’與‘雙語’關系若何?香港之‘雙語’是否只是‘雙語他者’的另一個名稱?其實香港的優勢在于其‘中間性’,有著中西之間的有利位置。假使香港文化生產能夠導向對殖民文化的固有標準之沖擊,也許中國圖像將可以在中西文化交流的‘無意義’中自我呈現。”總之,在論者看來,討論後殖民語境中的中國圖像或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對自我形象的文化政治構築日益成為一個民族發出自己的聲音的重要前提。
朱耀偉先生的《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將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無疑,這部書對後殖民性和後現代性問題的審理,將推進中國的後殖民理論研究,能給人以新的啟發。同時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在運用後殖民理論分析當代文化時不成為西方話語的挪用和照搬,而是注意在東西方文化互相制約、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中拓展自身的當代話語理論,重視世界一體化中自身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重新闡釋被誤讀的民族形象,重新確立被壓抑的中國圖像。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