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腧穴圖古稱「明堂圖」或「偃側圖」。偃者,仰卧也;側者,側卧也。是指腧穴圖上所畫之人體取仰卧或側卧的姿勢。又有「仰人圖」、
「伏人圖」者,也說明其人體是取仰卧或伏(俯)卧姿勢。因為卧位是臨床進行針灸或其他治療最安全、最舒適、因而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姿勢。近代以來,大多數腧穴圖采用現代解剖標准姿勢,人體直立,取正面、背面、側面三圖。雖有利於用現代解剖的方位術語來描述腧穴的位置,但與臨床的實際操作尚有某些差異。因為臨床上畢竟是少有取站立的標准姿勢進行針灸及其他療法操作的。有鑒於此,本圖從臨床實際出發,全部取卧位,並按照臨床取穴姿勢的要求安排動作。如屈膝取足陽明胃經下肢腧穴(膝下墊以軟枕);屈肘取上肢前臂伸側腧穴;側卧伸下腿屈上腿取足少陽膽經腧穴等。在仰人圖、俯人圖的左側半軀體,仍保留了近似現代解剖姿勢,以資對照。另外,在保證取穴姿勢的前提下,還盡量照顧到用同一體位可盡量多取一些腧穴,以方便臨床治療應用。
2.特定穴是針灸學中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且臨床經常使用的經穴,為突出重點,方便針灸教學、科研和臨床應用,本圖根據中醫理論和特定穴的不同屬性,設計了不同的形狀和顏色予以突出表現,以方便中醫、針灸的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
3.腧穴的針刺方向對保障針刺安全、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本圖緊密結合臨床,采用電腦合成技術,根據畫面疏密程度將針灸針依據其不同的針刺方向和角度合成於少數重點常用腧穴上(直刺略)作為示意,以期方便教學和臨床。因屬於初次嘗試,在技術上還很不成熟,又因是對全身而不是對單穴進行表現,因此會在透視上產生一定變化,還未能對每一穴位的每一角度都完全、清楚地予以表現,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完善。
4.本圖根據中醫五(六)臟五(六)色, 「陽道實,陰道虛」等理論,對十四經穴體表聯線的顏色和線形進行了重新設計。如手太陰肺經穴用白色虛線,手陽明大腸經穴用白色實線;足陽明胃經穴用黃色實線,足太陰脾經穴用黃色虛線等等。值得指出的是,經穴之間的聯線並非經脈循行線,二者不可混同。
5.因大多數腧穴均可采用艾條懸灸的方法,限於篇幅,除個別只灸不針的腧穴外,灸法一項從略。
6.為適應針灸學術在國內外的廣泛傳播,本圖的文字說明進行了漢英互譯,以方便國內外讀者需要。
7.本圖緊密結合臨床應用,力圖創新,努力爭取在有限的畫面上傳達更多的有用信息。但因尚屬初創,,經驗不足,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缺點錯誤之處肯定不少,熱誠期待廣大讀者指正,使之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