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教學是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的難點,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界關心的研究課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5年至2005年這10年間,閱讀與寫作教學研究引起了眾多學者和一線教師的興趣,在閱讀和寫作教學的許多研究領域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新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展現出閱讀與寫作教學研究這支後起之秀的勃勃生機。
本書所匯編的25篇論文是從收集到的170余篇閱讀與寫作教學研究論文中篩選出來的。經過編者的初選、擬定提綱初稿,又在書系主編層次層次中多次討論、修改,最後確定提綱,纂輯成書,希望能夠把這一領域最好的研究成果奉獻給大家。
目錄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推廣(代序)
綜述
第一章 閱讀教學理論
第一節 閱讀教學的性質
第二節 閱讀教學任務及其量化分析
第三節 “精讀”與“泛讀”
第四節 影響閱讀的因素
第五節 閱讀教學現狀與思考
第二章 閱讀教學實踐
第一節 針對不同水平的閱讀教學
壹 初級階段的漢語閱讀教學
貳 中級階段理解性偏誤的類型、原因及對策
參 高級階段漢語閱讀中的跨文化詮釋
第二節 閱讀教學法探索
壹 知覺、知識圖式和快速閱讀訓練
貳 “讀者反應論”在漢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參 對外漢語教學的閱讀理解策略訓練
第三節 報刊閱讀
第三章 閱讀教材建設
第一節 初中級閱讀教材編寫的回顧與反思
第二節 改進中級漢語閱讀教材的設想
第三節 高級漢語教材中閱讀部分的編寫
第四節 閱讀教材趣味性的調查與討論
第四章 寫作教學理論
第一節 寫作教學的課程規劃
第二節 初中級階段寫作教學的任務
第三節 寫作教學法探索
壹 任務型教學模式
貳 過程寫作理論及其應用
參 寫作教學中的語段運用
第五章 寫作教學實踐及教材建設
第一節 教學實踐
壹 寫作篇章教學
貳 寫作偏誤統計分析
第二節 教材建設
壹 寫作教材的內容設置及結構安排
貳 現行寫作教材的不足與創新
後記
綜述
第一章 閱讀教學理論
第一節 閱讀教學的性質
第二節 閱讀教學任務及其量化分析
第三節 “精讀”與“泛讀”
第四節 影響閱讀的因素
第五節 閱讀教學現狀與思考
第二章 閱讀教學實踐
第一節 針對不同水平的閱讀教學
壹 初級階段的漢語閱讀教學
貳 中級階段理解性偏誤的類型、原因及對策
參 高級階段漢語閱讀中的跨文化詮釋
第二節 閱讀教學法探索
壹 知覺、知識圖式和快速閱讀訓練
貳 “讀者反應論”在漢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參 對外漢語教學的閱讀理解策略訓練
第三節 報刊閱讀
第三章 閱讀教材建設
第一節 初中級閱讀教材編寫的回顧與反思
第二節 改進中級漢語閱讀教材的設想
第三節 高級漢語教材中閱讀部分的編寫
第四節 閱讀教材趣味性的調查與討論
第四章 寫作教學理論
第一節 寫作教學的課程規劃
第二節 初中級階段寫作教學的任務
第三節 寫作教學法探索
壹 任務型教學模式
貳 過程寫作理論及其應用
參 寫作教學中的語段運用
第五章 寫作教學實踐及教材建設
第一節 教學實踐
壹 寫作篇章教學
貳 寫作偏誤統計分析
第二節 教材建設
壹 寫作教材的內容設置及結構安排
貳 現行寫作教材的不足與創新
後記
序
新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經過55年的發展之後,于2005年7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以首屆“世界漢語大會”的召開為契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繼續深人做好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始把目光轉向漢語國際推廣。這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的轉捩點,是里程碑式的轉變。
語言的傳播與國家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彼此互相推動。世界主要大國無不不遺余力地向世界推廣自己的民族語言。我們大力推動漢語的傳播不僅是為了滿足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急切需求,也是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其本身就應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
回顧歷史,對外漢語教學的每一步發展,都跟國家的發展、國際風雲的變幻以及我國和世界的交流與合作息息相關。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肇始于1950年7月,當時清華大學開始籌辦“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時任該校教務長的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先生為班主任;9月成立外籍留學生管理委員會,前輩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任主任;同年12月第一批東歐學生入校學習。這是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濫觴。那時,全部留學生只有33人。十幾年之後,到1964年也才達到229人。1965年猛增至3 312人。這自然與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世界局勢變化密切相關。經“文革”動亂,元氣大傷。1973年恢復對外漢語教學,當時的留學生也只有383人。此後數年逐年稍有增長,至1987年達到2044人,還沒有恢復到1965年的水平。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飛速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來華留學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至2003年來華留學生已達8.5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達3000萬。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一直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早在1988年,國家教委、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會議”時,時任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家教委副主任的滕藤同志在工作報告中,就以政府高級官員的身份第一次提出,要推動對外漢語教學這項國家與民族的崇高事業不斷發展。
會議制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即“爭取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做到︰在教學規模上能基本滿足各國人民來華學習漢語的需求;在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上,趕上並在某些方面超過把本民族語作為外語教學的世界先進水平;能根據各國的需要派遣漢語教師、提供漢語教材和理論信息;在教學、科研、教材建設及師資培養和教師培訓等方面都能很好地發揮我國作為漢語故鄉的作用”。
……
語言的傳播與國家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彼此互相推動。世界主要大國無不不遺余力地向世界推廣自己的民族語言。我們大力推動漢語的傳播不僅是為了滿足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急切需求,也是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其本身就應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
回顧歷史,對外漢語教學的每一步發展,都跟國家的發展、國際風雲的變幻以及我國和世界的交流與合作息息相關。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肇始于1950年7月,當時清華大學開始籌辦“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時任該校教務長的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先生為班主任;9月成立外籍留學生管理委員會,前輩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任主任;同年12月第一批東歐學生入校學習。這是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濫觴。那時,全部留學生只有33人。十幾年之後,到1964年也才達到229人。1965年猛增至3 312人。這自然與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世界局勢變化密切相關。經“文革”動亂,元氣大傷。1973年恢復對外漢語教學,當時的留學生也只有383人。此後數年逐年稍有增長,至1987年達到2044人,還沒有恢復到1965年的水平。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飛速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來華留學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至2003年來華留學生已達8.5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達3000萬。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一直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早在1988年,國家教委、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會議”時,時任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家教委副主任的滕藤同志在工作報告中,就以政府高級官員的身份第一次提出,要推動對外漢語教學這項國家與民族的崇高事業不斷發展。
會議制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即“爭取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做到︰在教學規模上能基本滿足各國人民來華學習漢語的需求;在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上,趕上並在某些方面超過把本民族語作為外語教學的世界先進水平;能根據各國的需要派遣漢語教師、提供漢語教材和理論信息;在教學、科研、教材建設及師資培養和教師培訓等方面都能很好地發揮我國作為漢語故鄉的作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