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阿隆回憶錄︰五十年的政治反思

雷蒙‧阿隆回憶錄︰五十年的政治反思
定價:408
NT $ 355
 

內容簡介

近年來國內西學之風偏右得厲害,許多思考公共性的人也就多對法國人敬而遠之,因為據說從笛卡爾到盧梭再到後現代主義,他們所奉獻的思想財富中以唯理性和浪漫主義成分居多,這對于現代政治轉型有百害而無一利。這種成見不免會讓法國人大呼冤枉。畢竟,那兒不但有18世紀的杜爾哥和孟德斯鳩,並且自大革命後也一直存在著一個清晰強健的古典自由主義傳統——它始自貢斯當,繼有巴斯夏、托克維爾、基佐、泰納和勒龐等一連串響亮的名字,正可謂代有人出。這一傳統在20世紀最著名的傳人,則是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

讀者欲了解阿隆其人,捷徑就是讀他的這本厚厚的回憶錄。為《費加羅報》寫了20年社評的阿隆,在此書中以暢曉通達的筆觸,記錄下他一生與法國左翼知識人搏殺的過程,尤其是與自己的同窗、左翼思想大師薩特之間的長期論辯,更堪稱現代思想一樁最有特色的公案。阿隆始終以鎮定左派的文化界狂熱為己任,雖不時感到“身處邊緣”,卻對自己的立場至死不渝。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由主義者的一些最堅韌、最具特色的品質︰他不願提出恢宏而一貫的體系,不敢言之鑿鑿地談論完美社會,慎言有關群體拯救的許諾。用薩特的評語說,他“屬于那種同火熱的歷史運動總保持一段歷史距離的人”,他給自己的一生定下的任務是“盡可能誠實地理解我的時代,時刻不忘我的知識的局限性”。今天我們可以說,正是阿隆的這種思想品格,使他的著作能夠“擦亮一代知識分子的眼楮”(阿隆的傳記作者巴維雷茲語)。
 

目錄

譯者前言
序言 雷蒙‧阿隆和他的《回憶錄》
第一篇 政治教育(1905-1939年)
第一章 父親的遺囑
第二章 學習與友誼
第三章 發現德國
第四章 在拉丁區正中心
第五章 是灰心喪氣還是幸災樂禍……
第六章 浩劫之路
第二篇 政治願望(1939-1955年)
第七章 戰爭
第八章 幻想不出于抒情
第九章 記者和活動家
第十章 瓜分歐洲
第十一章 20世紀的戰爭
第十二章 “知識分子的鴉片”
第三篇 禍患之中的教師(1955-1969年)
第十三章 返回古老的巴黎大學
第十四章 阿爾及利亞悲劇
第十五章 工業社會
第十六章 將軍的宏偉計劃
第十七章 和平與戰爭
第十八章 “他沒有理解我們”或1968年5月
第十九章 “自信與統治者”
第四篇 當官的年代(1069-1977年)
第二十章 從皮埃爾‧布里松到羅貝爾‧埃爾桑
第二十一章 後戴高樂主義
第二十二章 論意識形態批判
第二十三章 亨利‧基辛格與美國霸權的終結
第二十四章 歷史評論
第二十五章 西方的衰落
第五篇 死緩階段(1977-1982年)
第二十六章 心肌梗塞
第二十七章 《快報》周刊
第二十八章 一代人的結束
結束語
作者書目提要
人名對照表
譯後記
 

雷蒙‧阿隆和他的《回憶錄》 茨維坦‧托多羅夫

再回首,人們就會發現,雷蒙‧阿隆(1905—1983)是法國20世紀最清醒的政治評論家。而這本《回憶錄》則比他的其他任何著作更近乎于集知識和經驗之大或的巨著。作為政治評論家,他才華橫溢,涉獵廣泛,從為日報撰寫社論到出哲學文集,還寫了歷史研究專著和論戰小冊子。今天,他的主要論點已經被一切熱愛民主和自由的人士所接受。從他的正式傳記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印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成就並非始于今日。他生前發表了40余本著作,同時定期為《戰斗報》、《快報》周刊和《費加羅報》等大報刊撰寫文章。他先後在巴黎大學、高等研究實驗學校和法蘭西學院授課。在美國、英國和德國的最高學府做過無數次學術報告。他得到過許多最富盛名的獎項和名譽博士稱號。他會見過法國、歐洲和美國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他們都願意傾听他的意見。

他是個思想得到公認的勝者。但這種表象容易讓人誤解,這不僅是因為,阿隆思想在形成時期並非主流,毋寧說反潮流的,是反對成見和約定俗成的。《回憶錄》的細心讀者還會發現,作者不僅分析精到,而且是一個隨時準備懷疑一切、尤其是懷疑自己的人。他敢于揭自己的瘡疤,袒露自己的憂慮和不足。因此,當人們看到其傳記的杰出作者古拉‧巴維雷茲提到“這個無限復雜的禍患靈魂”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更好地了解雷蒙‧阿隆,僅僅歸納和概括一下他的理論是不夠的,當然,無視他的理論也不對。必須抓住他個人的命運。思想的活力和人性的脆弱非但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

重大選擇

像阿隆一樣,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因年幼未能參加戰爭的20世紀的歐洲人,必須對納粹主義、共產主義、殖民主義等重大政治問題表明自己的立場。阿隆每次都堅定地選擇了個人的立場。

他發現了納粹主義,但不是從書本知識中發現的。因為,他從1930年3月到1933年8月在德國工作和學習,先在科隆,後到柏林。他目睹了民主制度的垮台和希特勒奪取政權的危機。這些事件改變了他對政治生活的觀察方式。阿隆與當時在法國青年知識份子中盛行的和平主義決裂了。他為不同報刊撰寫文章,發出警告。他認為,希特勒的威脅已經暴露無遺。但那時,他還是個無名小輩,他的警告沒有得到任何反響。隨後幾年,他嘗試著更好地了解這種新的政治秩序。他引進了“百年信仰”概念,這是後來因納粹主義而被揭示出來的。戰爭初期在軍隊中提出了這個概念,但1940年6月還僅限于法國南方,指的是以倫敦為基地繼續抵抗侵略者的法國人。他立即做出抉擇,把妻子和孩子留在法國,于6月23日成功地登上駛往英國的船只。在英國,他參加了自由法蘭西抵抗運動,經歷了戰爭,直到1941年9月回到巴黎。

早在戰前,阿隆就對共產主義持批評眼光。盡管1942年蘇聯人與西方人結成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聯盟,他還是對“這個超越地界的信仰”提出質疑。特別是戰勝納粹之後,當阿隆似乎感到好心得好報的時候,他又參與了一系列有關意識形態的無情斗爭。“鐵幕”一詞出現在他于1945年7月以後寫的文章中。出于這個原因,1947年他選擇去《費加羅報》而不是去《世界報》當社論撰稿人,因為同情共產主義。出于同樣原因,1950年他成為一個反對專制主義的組織——“保衛文化自由大會”的發起人之一,委員中包括萊昂‧勃魯姆、達維.魯塞爾、弗朗索瓦‧莫里雅克和阿爾貝‧加繆等人(由于有人揭露該組織的部分基金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于是在1966年終止活動,但其成員始終沒有減少自己的言論自由與行動自由的主張)。阿隆經常在這個組織的機關刊物《論證》上發表文章。1955年他出版了《知識分子的鴉片》一書,精闢地分析了為什麼共產主義能夠吸引西方知識分子。還有其他著作,是研究蘇聯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問題的。70年代中期,當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出版之際,他進一步揭示了法國左派抱有的持續幻想。因為在法國左派看來,只要為了崇高的理想,集中營也就顯得不那麼殘酷了。誠然,阿隆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起來反對共產主義的人,但至少,他是法國堅持時間最久和為伙伴提供的論據最有說服力的人。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