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著力對俄語和漢語的句法結構、語法結構和交際語言結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雙向對比的總原則。通過大量雙語實例的對比、分析,揭示了漢語不同詞組合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在將句子情境模型分為單一情境句和特境關系句後,顯示出句子各要素在雙語中表現出的種種異同特質,從而揭示了制約句子變形的基本要素;最後,作者提出了漢語文本又引進實意切分理論的結論。
語言間的對比分析研究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在歐美興起,而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在我國逐漸展開。近二十年在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許多雙語對比,特別是英、漢語對比的論文,而俄、漢語對比的論文只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才逐漸多起來。筆者自1
984年發表第一篇將捷克學者馬泰休斯的實義切分理論引人漢語詞序研究的文章以來,先后發表了十幾篇俄語和漢語對比的論文。這些論文奠定了今天進行俄、漢語詞組合與句型系統對比研究的基礎。
俄語和漢語是非親屬語言,嚴格說在句子的句法結構上並沒有一貫的對應關系。將俄、漢語句的對比』分析定位在情境模型上是筆者近年來搞雙語對比研究的一種嘗試,是否成功並被承認將有待於歷史的驗證。
我們把俄、漢語句情境模型的對比分析建立在句子的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基礎之上,但卻把視點集中在句子的語用功能上。因而可以說,建立句子的情境模型超越了句子的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更適合於在兩種非親屬語言很少有對應句法結構的情況下進行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