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地闡述了經典儒學理論中的藝術教育思維及儒學演變與藝術教育的發展。全書分為兩部分,上篇分別闡述孔子、孟子、荀子,《易學》和《樂記》等先秦思想家和儒家經典著述中的藝術教育思想,下篇逐一剖析漢、魏晉齊梁、唐、宋、明、清各朝儒學的變遷與藝術教育的發展,全面解析了儒學的藝術精神與藝術教育的思想傾向。
聶振斌,1937年生,遼寧蓋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從事美學研究,主攻中國美學史。出版學術專著多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要論著有:《蔡元培及其美學思想》、《王國維美學思想述評》,《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藝術化生存》(合著)、《思辨的想像》(合著)、《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史綱》等。
目錄
引論 儒學的藝術精神與藝術教育的思想傾向
一 禮樂教化和儒學與藝術
二 藝術發展的文化環境
三 儒學的藝術精神
四 藝術教育的思想傾向
上篇 儒學的藝術教育思想
第一章 孔子的禮樂教化與樂的人生境界
一 禮樂修養
二 禮樂反思
三 詩教思想
四 仁與樂的人生境界
第二章 孟子的性善說與人格修養
一 心性之學的教育意義
二 鑒賞論與「君子有三樂」
三 「理義之悅我心」與「與民同樂」
四 「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第三章 荀子的性惡說與禮樂論
一 人性惡與禮樂的產生
二 「禮者。所以正身也」
三 「樂者,樂也」
四 「美善相樂」
第四章 《易傳》的象論、文論、道論與藝術教育
一 象論與藝術審美
二 文論與人文教化
三 道論與藝術境界
四 生命哲學與藝術批評的生命意識
第五章 《樂記》的藝術教育思想
一 人性論與樂的創作源泉
二 審美形式
三 「反情以和其志」
四 「著誠去偽」
五 「雅」「淫」「和」
下篇 儒學的演變與藝術教育的發展
第六章 漢代經學與藝術教育概論
一 禮樂教化的恢復與演變
二 「琴操」——琴樂與人格修養
三 「厚人倫。美教化」——詩教的社會功能
四 「惡以戒世,善以示後」——繪畫的勸誡作用
五 從實用走向審美——書法教育
第七章 失去獨尊地位的儒學與魏晉齊梁藝術教育概論
一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樂教——阮籍與嵇康
二 審美化的里程碑——書法教育
┅┅
第八章 儒學復興與大唐藝術教育概論
第九章 新儒學與兩宋藝術教育概論
第十章 宋明理學與明清藝術教育概論
一 禮樂教化和儒學與藝術
二 藝術發展的文化環境
三 儒學的藝術精神
四 藝術教育的思想傾向
上篇 儒學的藝術教育思想
第一章 孔子的禮樂教化與樂的人生境界
一 禮樂修養
二 禮樂反思
三 詩教思想
四 仁與樂的人生境界
第二章 孟子的性善說與人格修養
一 心性之學的教育意義
二 鑒賞論與「君子有三樂」
三 「理義之悅我心」與「與民同樂」
四 「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第三章 荀子的性惡說與禮樂論
一 人性惡與禮樂的產生
二 「禮者。所以正身也」
三 「樂者,樂也」
四 「美善相樂」
第四章 《易傳》的象論、文論、道論與藝術教育
一 象論與藝術審美
二 文論與人文教化
三 道論與藝術境界
四 生命哲學與藝術批評的生命意識
第五章 《樂記》的藝術教育思想
一 人性論與樂的創作源泉
二 審美形式
三 「反情以和其志」
四 「著誠去偽」
五 「雅」「淫」「和」
下篇 儒學的演變與藝術教育的發展
第六章 漢代經學與藝術教育概論
一 禮樂教化的恢復與演變
二 「琴操」——琴樂與人格修養
三 「厚人倫。美教化」——詩教的社會功能
四 「惡以戒世,善以示後」——繪畫的勸誡作用
五 從實用走向審美——書法教育
第七章 失去獨尊地位的儒學與魏晉齊梁藝術教育概論
一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樂教——阮籍與嵇康
二 審美化的里程碑——書法教育
┅┅
第八章 儒學復興與大唐藝術教育概論
第九章 新儒學與兩宋藝術教育概論
第十章 宋明理學與明清藝術教育概論
序
盡管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和人種,盡管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種種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但種種不同中又有相同之處,那就是,不管是哪個民族和哪個人種,不管是哪種文化和哪種文明,都離不開藝術。可以說,藝術和人類共存,藝術與文明共生,不管在哪種文明和哪種文化中,藝術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藝術永遠與人類形影相隨,藝術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藝術作為人之心靈最活躍、體驗最豐富的狀態下的創造物,反過來又以其豐富的精神營養滋潤著人類的心靈,豐富著人類的經驗。從孔子聽樂後三個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畫家張僧繇畫龍點楮下龍竟然活了並破壁飛騰的傳說,我們無不感受到藝術所具有的神奇魅力。從阿爾塔米拉洞穴中展示動物形象的原始壁畫,到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妙趣橫生的舞蹈紋彩陶盆;從動人心魄的《命運交響曲》,到表現戰爭之殘酷和人類良知的《格爾尼卡》┅┅我們處處感受到藝術與生命和文化血肉相連的關系。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林林總總、豐富多彩的藝術,始終表現和反映著人類自身的感覺、情感和經驗世界,始終忠實地記錄著人類智慧所達到的高度和人性所達到的深度,始終積淀和深化著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對藝術的感知常常激發人們深刻的哲學思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與人的生存有關的問題: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人的本質和價值是什麽?生命的意義何在?┅┅例如,觀看古希臘雕塑《米洛的維納斯》,我們不僅為其美色傾倒,還會從她那高貴、尊嚴、祥和的姿態和眼神中窺見人性的光芒;觀看米勒的《拾穗》、《晚禱》,我們不僅會感受那沉靜、凝重、蒼茫的景色和體態姿勢,還會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偉大、人性的充實與平和;閱讀唐詩宋詞,我們不僅會隨詩詞的節奏和韻律一一起抑揚頓挫,還會從中閱讀一部民族的「詩史」和「心史」;觀賞龍飛風舞的中國書法和虛實相生的中國繪畫藝術,我們不僅從中感受到變化莫測的「道」、超拔的氣勢與飄逸的神韻,還會體悟到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和文化精神。
藝術不僅給人以種種哲學啟示,還會給人一種獨特的愉悅感和滿足感,美學家們一般把這種獨特的愉悅稱為審美體驗。在審美體驗巾,不僅感情得到激發,還會有一種奇特的發現:組成藝術品的不同的元素之間突然有了聯系和聯通,這種聯系和聯通又進一步生發出一種獨特的意義或意味,即這一發現不僅使人突然感受到藝術的美,還會使人感到自我的擴大和提升。
有人說,此時此刻,人其實就是在感受生命和生活的本義。人們不禁會進一步追問:生命和生活的本義究竟是什麽?
中國古代哲人太史伯的一段話非常恰切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金木水火土雜,以成百物┅┅和樂如一。」(《國語·鄭語》)
其意思是說,音樂的本質是「和諧」,而此處的和諧,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平和或溫和,而是通過各種異質要素或性質之間的相互對話,不斷生出新的要素和性質。而這樣一種不斷生成新質的可持續發展過程,就是音樂。因此,音樂即和諧,和諧即生命。在中國占人看來,如果只有相同的要素或性質相遇,就無法產生「對話」,也就沒有所謂的音樂與和諧了。相同要素相遇只能產生單調、貧乏、死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至於音樂中的相互對話的不同要素,正如古人所說,不外是清與濁、大與小、短與長、疾與徐、哀與樂、剛與柔、遲與速、高與下、出與入、周與疏、虛與實等。
其實,不同要素的相互對話和相互生成,不僅存在於音樂中,也存在於視覺藝術中。眾所周知,在謝赫總結的中國繪畫六法中,第一要法是氣韻生動,而所謂「氣韻」,其實就是生命和情感特有的律動。這種律動呈現於各種相異的筆划或性質之間相互作用而達到的一種可持續的生發過程中。關於這一點,清人沈宗騫說得最清楚:「筆墨相生之道全在於勢,勢也者往來順逆而已。而往來順逆之間即開合之所寫也。生發處是開,一面生發即思一面收拾,則處處有結構而無散漫之弊。收拾處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即思一面生發,則時時留余意而有不盡之神。」
這說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真正的藝術都在表現一種自然特有的和諧,而這一和諧的重要標志就在於是否出現一種與自然界生態發展規律一致的 「可持續發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藝術效法自然。決不單純是模仿自然的表面形象,而主要是效法自然的和諧以及由這種和諧而導致的生生不息的發展過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同自然一樣,都是人類本來意義上的家園,無怪乎許多真正進入藝術的人總覺得藝術就是自然,一進入藝術就有一種落葉歸根之感。
其實,藝術表現的和諧以及由此導致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不僅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一種最高的智慧,因而也是文化得以繁榮和發展的關鍵。能夠經常窺見藝術這種可持續發展過程的人,也就是窺見到宇宙中最高級的智慧和獲得進入真正的和諧狀態之機會的人。由此可見,藝術絕對不是常人認為的玩物,而是和諧之源,從中流出的,是涌動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觸藝術和欣賞藝術,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會滋潤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壯成長。久而久之,這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和發展完美的人,而一個發展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如果一個社會由這樣的人組成,整個社會也就成為和諧的社會。
藝術如此重要,可惜當今社會中相當多的人並不懂得藝術和不重視藝術。許多所謂藝術家,甘作藝術匠人,一味制造那些毫無創造性的藝術垃圾;許多所謂的藝術明星,把藝術當作自己頭頂的光環和炫耀的資本。在他們的心靈深處,藝術不過是一種人自身在社會中地位的標志和虛假包裝物。更遺憾的是,很多人過著遠離藝術的生活,就好像藝術是一個遙遠星球上的事情,與己無關,可有可無,因而也就理所當然地把藝術視為學校教育中的副科,必要時可以被其他課程取代和占用。
古今中外,許多有識之士都表達了這種思想。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樂是使人超越自身並達到最終成功的東西。中國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認為,藝術是使一個民族素質得以提高和得到振興的關鍵,他不僅力主各級學校開設藝術課程,還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學說。西方學者巴贊(Jacques Barzun)認為,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只能導致野蠻,這個社會隨之會變成文化的沙漠。日本有一幅獲國際大獎的音樂演出廣告,上面畫有幾個在戰場上疲憊不堪正走向死亡的士兵,其廣告詞解釋說:「沒有音樂,人類就會干出像戰爭這樣愚蠢的事情。」
結果,在當今的中國社會,甚至連一些有知識的博士、碩士也不能辨別真假好壞藝術,不能把握和欣賞各種經典藝術。我在北大教過的一個研究生曾作出這樣的反省:平時欣賞一些名畫、名曲、名著等,只知道很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它們表現的深刻意義,也挖掘不出來。這一反省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僅僅具備某種單一的專業知識,還不等於有文化素養。即使僥幸成為某一專業的「精英」,也只能是一種「封閉型精英」,即僅有一技之長,而對社會和人類的感情、對藝術的意味和自然的美、對其他專業和領域一無所知的人。
更遺憾的是,在當今的中國,很多人大談生態,大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卻忽視了一個社會以及個人(尤其是那些作為精英的個人)的可持續發展。一個社會或一個個人是否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具有一個海納百川、時刻准備與異質事物對話的開放心理和心態,而藝術恰恰是造就這種心態的重要途徑。
當然,藝術雖然能凈化心靈,能使人的精神更加空靈和高尚,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藝術之恩賜。即使是非常美好、非常生動的藝術,也不是對人人有效。對藝術的創造、接受和欣賞,是一種高級的文化素質。而獲取這種素質的重要捷徑,就是藝術教育。然而,不是所有的藝術教育都具有這種功能。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有使人文化素質和藝術能力越來越強的藝術教育,也有將人培養成藝術呆子和藝術工匠的藝術教育,而後者又在目前這一時期占據絕對優勢。這種藝術教育就是那種一味向學生灌輸藝術技法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所謂藝術課,就是灌輸唱歌和畫畫的技巧,而很少指導學生閱讀和討論與藝術作品有關的美學的和歷史的資料,更不注意培養他們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批評能力。學生在這種課上用不著動腦子,學不到什麽知識,更不能提高智慧。既然學藝術已不能獲取知識和開發智慧,也就與學校教育的總目標無關,怎能不淪為一門副科呢?
與之截然不同的是當今方興未艾的綜合藝術教育或生態式藝術教育。這種教育是對以往那種由機械式科學觀造就的陳舊教育觀的巨大挑戰。在它看來,與機械科學觀對應的近代教育,僅僅是為了培養一種具有專門知識的專業人和技術人,而不是培養一種綜合了高級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智慧人。這種教育從小學起就開始分科,隨著從小學到研究生的逐漸升級,分科也越來越細。在分科過細的情況下,各科之間必然各行其是,相互之間無任何聯系,很難建立起學科之間的生態關系。一個在分科教育中的學生也許學習了很多門功課,每門功課都得到良好的成績,但由於其各種專業知識之間很少發生「關系」,無法形成一個動態的整體,因而也就無法得到與這個整體對應的真正的智慧。
按照綜合教育觀,一個僅僅具有專業知識的人與一個具有智慧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專業知識不能等同於智慧。知識僅僅是獲得智慧的一個前提。如果硬是把各種知識塞進學生頭腦,每一種知識在頭腦中各占一格、互不聯系,那麽知識塞得越多,心靈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斷」的領地就越小。當心靈完全被塞滿時,「自我」就被完全排斥了。被知識塞滿的頭腦只能變得呆傻。而這些越學越傻的人在當代一般被稱為「單視野的人」、「生物人」、「文明的野蠻人」、「破碎的人」、「考試人」、 「有IQ而沒有EQ的人」。
相反,如果各種知識在人的頭腦中建立起一種生態系統,相互之間形成一種緊密的聯系,具有碰撞、對話和交融的機會,就有可能產生智慧,人就有可能變成一個智慧的人。在這種生態關系中,不僅有各種知識之間的對話和交融,還有構成自我的各種要素——感覺、意象、觀念(包括意識與無意識)、感情、生活態度、信仰、知識之間的碰撞、對話和交融。這些異質要素之間相互碰撞和交融的結果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句話,智慧決不是純粹的信息,而是信息與自我深層碰撞對話的結晶。通過這種對話和聯系。綜合性教育培養的是一種「開放型」的人。這種人就是現代社會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文化人」、「貫通而求洞識的人」、「通達而識整體的人」 和經常獲得「芝麻開門」式的智慧的人。
就綜合藝術教育來說,它具有以下幾個最重要的特點:
1.它是一種促進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和其他人類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的教育,它所說的綜合,不是上述各種藝術的機械相加,而是建立一種使各門藝術互補互生的生態關系。
2.它是一種將藝術學習必須經歷的感知與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貫通為一體的藝術教育。也就是說,學生的任何創造和表現必須有感知與體驗作基礎,而感知與體驗必須有一個創造和表現的任務作為驅動力。
3.它是一種將藝術與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學認識聯通一體的教育。這樣的教育能把藝術學習與產生藝術的大環境緊密聯系起來,使藝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和自然。
可以看出,這種藝術教育已不僅僅是在教學生如何畫畫和唱歌,還要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人類迄今為止所產生的種種經典藝術和其他偉大文明成果,而對這些藝術的知覺、理解、欣賞和評論,又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學生藝術創造能力和文化素質。這樣的藝術教育不僅包括學習藝術創作,還包括學習藝術批評、藝術史、美學等。當然,其他如哲學、人類學、考古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也應當適度地融合進去。更進一步說,這種綜合式藝術教育不僅注重各門藝術之間的對話、交叉和貫通,還注重藝術精神向其他學科的滲透。
這種教育不僅有豐富的生態理念作指導,還有種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來興起的生成式教學法就是一例。這種方法依據的前提是對學生自然創造能力的無比尊重,教師須基於學生自己的動作、聲音和設計開展啟發式教學活動。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技術支持和幫助,是為了促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自然噴發。因此,作為一個藝術教師,決不能一上來就把自認為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在創造活動進行時自然地將它們誘導和呈現出來。換句話說,教師必須耐心誘發學生對創造的自然需要,而不是急於激勵他們追求所謂的藝術結果。過早地引導學生追求某種結果,會改變其生產和創造的性質。因此,尊重學生自然創造力的教師,就像大海航行時搖櫓的艄公,而艄公的最大特點就是每遇到風浪時必須觀察自然、尊重自然,根據自然情勢待機而動。所以這種教學已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教師必須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靈活的掌握。具體說來,在這種教學中:
1.教師必須特別重視並引導學生對周圍環境作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直接知覺,以豐富他們的內在意象。在這之後,還要通過各種手段,刺激其感性記憶,喚起他們的感情,誘導他們的動作和行為。為鼓勵他們為知覺到的意象和早期經驗賦予形式,教師應積極引導他們作聯想、想象和符號運作活動。
2.教師必須鼓勵學生與其他學生合作,一起動手做事。也就是說,要鼓勵他們把內心創造出來的或喚出的意象用特定的媒介和形式表現出來。可以說,每一藝術領域都以其特殊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現或再現其內在意象的手段,使兒童熟悉和實踐這些不同手段,是教學的一個重要步驟。
3.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看、傾聽或欣賞自己的同桌或其他同學作品的機會。通過鼓勵學生對自己體驗到的東西的反思或思考,他們就能把握自己的作品或其他人作品中展示出的情感層次。在很多時候,這種反應或反思又會轉變成新的刺激,激發出新一輪創造過程,產生新的產品。
當然,以上提及的綜合藝術教育理念和方法,還沒有達到完美無缺的程度,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它的長足發展,需要學校和社會在觀念方面作出徹底轉變,真正認識開展綜合藝術教育的意義,而這很難在一夜之間完成,需要一個痛苦而長期的認識過程。
必須看到,在當今世界,藝術已成為展示一個國家綜合圈力和能否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砝碼。美國人率先制定「國家藝術課程標准」,把藝術定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並一再促進藝術的綜合以及藝術學科同其他學科的連接,就是因為他們感到藝術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至為重要。而采取這一措施的直接動因。就是發現美國在空間競賽中┅度被前蘇聯超過。當他們追究背後的原因時。才發現蘇聯人因有發達的藝術教育而造就了高素質的人才。美國人深深感到,自己在藝術教育方面已遠遠落後,必須急起直追。美同人還深刻認識到,未來社會的競爭,如果單純從經濟和技術方面考慮,就必然失敗。只有把人的文化素質考慮進去,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提高文化素質之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實施健康而有效的藝術教育。美國藝術教育之所以正一步步從單純技術型走向人文型,從單科走向綜合,與這一考慮不無相關。
按道理說,實施綜合藝術教育,我國是最有優勢的,因為綜合藝術教育在我國先秦的「樂教」中就已經得到全面體現。在先秦之後,這一傳統也一直或明或暗地持續著。今天是把它重新發掘並令其長足發展的時候了。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藝術教育傳統,完善和發展綜合藝術教育,造就高素質人才,正是開發這一套《藝術教育前沿論叢》的宗旨。為適應綜合藝術教育的需要,本叢書將收進美學、藝術學、美育學、文化學、藝術治療等方面的著作,既有國內作者的著作,也有國外大家的作品。只要內容深刻,針對性強,富有趣味,都可收入。考慮到某些讀者的需要,有些著作還可能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
在本書編輯、組織和出版過程中,得到南京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2005年7月16日
藝術作為人之心靈最活躍、體驗最豐富的狀態下的創造物,反過來又以其豐富的精神營養滋潤著人類的心靈,豐富著人類的經驗。從孔子聽樂後三個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畫家張僧繇畫龍點楮下龍竟然活了並破壁飛騰的傳說,我們無不感受到藝術所具有的神奇魅力。從阿爾塔米拉洞穴中展示動物形象的原始壁畫,到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妙趣橫生的舞蹈紋彩陶盆;從動人心魄的《命運交響曲》,到表現戰爭之殘酷和人類良知的《格爾尼卡》┅┅我們處處感受到藝術與生命和文化血肉相連的關系。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林林總總、豐富多彩的藝術,始終表現和反映著人類自身的感覺、情感和經驗世界,始終忠實地記錄著人類智慧所達到的高度和人性所達到的深度,始終積淀和深化著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對藝術的感知常常激發人們深刻的哲學思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與人的生存有關的問題: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人的本質和價值是什麽?生命的意義何在?┅┅例如,觀看古希臘雕塑《米洛的維納斯》,我們不僅為其美色傾倒,還會從她那高貴、尊嚴、祥和的姿態和眼神中窺見人性的光芒;觀看米勒的《拾穗》、《晚禱》,我們不僅會感受那沉靜、凝重、蒼茫的景色和體態姿勢,還會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偉大、人性的充實與平和;閱讀唐詩宋詞,我們不僅會隨詩詞的節奏和韻律一一起抑揚頓挫,還會從中閱讀一部民族的「詩史」和「心史」;觀賞龍飛風舞的中國書法和虛實相生的中國繪畫藝術,我們不僅從中感受到變化莫測的「道」、超拔的氣勢與飄逸的神韻,還會體悟到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和文化精神。
藝術不僅給人以種種哲學啟示,還會給人一種獨特的愉悅感和滿足感,美學家們一般把這種獨特的愉悅稱為審美體驗。在審美體驗巾,不僅感情得到激發,還會有一種奇特的發現:組成藝術品的不同的元素之間突然有了聯系和聯通,這種聯系和聯通又進一步生發出一種獨特的意義或意味,即這一發現不僅使人突然感受到藝術的美,還會使人感到自我的擴大和提升。
有人說,此時此刻,人其實就是在感受生命和生活的本義。人們不禁會進一步追問:生命和生活的本義究竟是什麽?
中國古代哲人太史伯的一段話非常恰切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金木水火土雜,以成百物┅┅和樂如一。」(《國語·鄭語》)
其意思是說,音樂的本質是「和諧」,而此處的和諧,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平和或溫和,而是通過各種異質要素或性質之間的相互對話,不斷生出新的要素和性質。而這樣一種不斷生成新質的可持續發展過程,就是音樂。因此,音樂即和諧,和諧即生命。在中國占人看來,如果只有相同的要素或性質相遇,就無法產生「對話」,也就沒有所謂的音樂與和諧了。相同要素相遇只能產生單調、貧乏、死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至於音樂中的相互對話的不同要素,正如古人所說,不外是清與濁、大與小、短與長、疾與徐、哀與樂、剛與柔、遲與速、高與下、出與入、周與疏、虛與實等。
其實,不同要素的相互對話和相互生成,不僅存在於音樂中,也存在於視覺藝術中。眾所周知,在謝赫總結的中國繪畫六法中,第一要法是氣韻生動,而所謂「氣韻」,其實就是生命和情感特有的律動。這種律動呈現於各種相異的筆划或性質之間相互作用而達到的一種可持續的生發過程中。關於這一點,清人沈宗騫說得最清楚:「筆墨相生之道全在於勢,勢也者往來順逆而已。而往來順逆之間即開合之所寫也。生發處是開,一面生發即思一面收拾,則處處有結構而無散漫之弊。收拾處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即思一面生發,則時時留余意而有不盡之神。」
這說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真正的藝術都在表現一種自然特有的和諧,而這一和諧的重要標志就在於是否出現一種與自然界生態發展規律一致的 「可持續發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藝術效法自然。決不單純是模仿自然的表面形象,而主要是效法自然的和諧以及由這種和諧而導致的生生不息的發展過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同自然一樣,都是人類本來意義上的家園,無怪乎許多真正進入藝術的人總覺得藝術就是自然,一進入藝術就有一種落葉歸根之感。
其實,藝術表現的和諧以及由此導致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不僅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一種最高的智慧,因而也是文化得以繁榮和發展的關鍵。能夠經常窺見藝術這種可持續發展過程的人,也就是窺見到宇宙中最高級的智慧和獲得進入真正的和諧狀態之機會的人。由此可見,藝術絕對不是常人認為的玩物,而是和諧之源,從中流出的,是涌動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觸藝術和欣賞藝術,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會滋潤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壯成長。久而久之,這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和發展完美的人,而一個發展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如果一個社會由這樣的人組成,整個社會也就成為和諧的社會。
藝術如此重要,可惜當今社會中相當多的人並不懂得藝術和不重視藝術。許多所謂藝術家,甘作藝術匠人,一味制造那些毫無創造性的藝術垃圾;許多所謂的藝術明星,把藝術當作自己頭頂的光環和炫耀的資本。在他們的心靈深處,藝術不過是一種人自身在社會中地位的標志和虛假包裝物。更遺憾的是,很多人過著遠離藝術的生活,就好像藝術是一個遙遠星球上的事情,與己無關,可有可無,因而也就理所當然地把藝術視為學校教育中的副科,必要時可以被其他課程取代和占用。
古今中外,許多有識之士都表達了這種思想。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樂是使人超越自身並達到最終成功的東西。中國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認為,藝術是使一個民族素質得以提高和得到振興的關鍵,他不僅力主各級學校開設藝術課程,還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學說。西方學者巴贊(Jacques Barzun)認為,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只能導致野蠻,這個社會隨之會變成文化的沙漠。日本有一幅獲國際大獎的音樂演出廣告,上面畫有幾個在戰場上疲憊不堪正走向死亡的士兵,其廣告詞解釋說:「沒有音樂,人類就會干出像戰爭這樣愚蠢的事情。」
結果,在當今的中國社會,甚至連一些有知識的博士、碩士也不能辨別真假好壞藝術,不能把握和欣賞各種經典藝術。我在北大教過的一個研究生曾作出這樣的反省:平時欣賞一些名畫、名曲、名著等,只知道很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它們表現的深刻意義,也挖掘不出來。這一反省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僅僅具備某種單一的專業知識,還不等於有文化素養。即使僥幸成為某一專業的「精英」,也只能是一種「封閉型精英」,即僅有一技之長,而對社會和人類的感情、對藝術的意味和自然的美、對其他專業和領域一無所知的人。
更遺憾的是,在當今的中國,很多人大談生態,大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卻忽視了一個社會以及個人(尤其是那些作為精英的個人)的可持續發展。一個社會或一個個人是否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具有一個海納百川、時刻准備與異質事物對話的開放心理和心態,而藝術恰恰是造就這種心態的重要途徑。
當然,藝術雖然能凈化心靈,能使人的精神更加空靈和高尚,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藝術之恩賜。即使是非常美好、非常生動的藝術,也不是對人人有效。對藝術的創造、接受和欣賞,是一種高級的文化素質。而獲取這種素質的重要捷徑,就是藝術教育。然而,不是所有的藝術教育都具有這種功能。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有使人文化素質和藝術能力越來越強的藝術教育,也有將人培養成藝術呆子和藝術工匠的藝術教育,而後者又在目前這一時期占據絕對優勢。這種藝術教育就是那種一味向學生灌輸藝術技法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所謂藝術課,就是灌輸唱歌和畫畫的技巧,而很少指導學生閱讀和討論與藝術作品有關的美學的和歷史的資料,更不注意培養他們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批評能力。學生在這種課上用不著動腦子,學不到什麽知識,更不能提高智慧。既然學藝術已不能獲取知識和開發智慧,也就與學校教育的總目標無關,怎能不淪為一門副科呢?
與之截然不同的是當今方興未艾的綜合藝術教育或生態式藝術教育。這種教育是對以往那種由機械式科學觀造就的陳舊教育觀的巨大挑戰。在它看來,與機械科學觀對應的近代教育,僅僅是為了培養一種具有專門知識的專業人和技術人,而不是培養一種綜合了高級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智慧人。這種教育從小學起就開始分科,隨著從小學到研究生的逐漸升級,分科也越來越細。在分科過細的情況下,各科之間必然各行其是,相互之間無任何聯系,很難建立起學科之間的生態關系。一個在分科教育中的學生也許學習了很多門功課,每門功課都得到良好的成績,但由於其各種專業知識之間很少發生「關系」,無法形成一個動態的整體,因而也就無法得到與這個整體對應的真正的智慧。
按照綜合教育觀,一個僅僅具有專業知識的人與一個具有智慧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專業知識不能等同於智慧。知識僅僅是獲得智慧的一個前提。如果硬是把各種知識塞進學生頭腦,每一種知識在頭腦中各占一格、互不聯系,那麽知識塞得越多,心靈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斷」的領地就越小。當心靈完全被塞滿時,「自我」就被完全排斥了。被知識塞滿的頭腦只能變得呆傻。而這些越學越傻的人在當代一般被稱為「單視野的人」、「生物人」、「文明的野蠻人」、「破碎的人」、「考試人」、 「有IQ而沒有EQ的人」。
相反,如果各種知識在人的頭腦中建立起一種生態系統,相互之間形成一種緊密的聯系,具有碰撞、對話和交融的機會,就有可能產生智慧,人就有可能變成一個智慧的人。在這種生態關系中,不僅有各種知識之間的對話和交融,還有構成自我的各種要素——感覺、意象、觀念(包括意識與無意識)、感情、生活態度、信仰、知識之間的碰撞、對話和交融。這些異質要素之間相互碰撞和交融的結果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句話,智慧決不是純粹的信息,而是信息與自我深層碰撞對話的結晶。通過這種對話和聯系。綜合性教育培養的是一種「開放型」的人。這種人就是現代社會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文化人」、「貫通而求洞識的人」、「通達而識整體的人」 和經常獲得「芝麻開門」式的智慧的人。
就綜合藝術教育來說,它具有以下幾個最重要的特點:
1.它是一種促進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和其他人類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的教育,它所說的綜合,不是上述各種藝術的機械相加,而是建立一種使各門藝術互補互生的生態關系。
2.它是一種將藝術學習必須經歷的感知與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貫通為一體的藝術教育。也就是說,學生的任何創造和表現必須有感知與體驗作基礎,而感知與體驗必須有一個創造和表現的任務作為驅動力。
3.它是一種將藝術與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學認識聯通一體的教育。這樣的教育能把藝術學習與產生藝術的大環境緊密聯系起來,使藝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和自然。
可以看出,這種藝術教育已不僅僅是在教學生如何畫畫和唱歌,還要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人類迄今為止所產生的種種經典藝術和其他偉大文明成果,而對這些藝術的知覺、理解、欣賞和評論,又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學生藝術創造能力和文化素質。這樣的藝術教育不僅包括學習藝術創作,還包括學習藝術批評、藝術史、美學等。當然,其他如哲學、人類學、考古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也應當適度地融合進去。更進一步說,這種綜合式藝術教育不僅注重各門藝術之間的對話、交叉和貫通,還注重藝術精神向其他學科的滲透。
這種教育不僅有豐富的生態理念作指導,還有種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來興起的生成式教學法就是一例。這種方法依據的前提是對學生自然創造能力的無比尊重,教師須基於學生自己的動作、聲音和設計開展啟發式教學活動。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技術支持和幫助,是為了促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自然噴發。因此,作為一個藝術教師,決不能一上來就把自認為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在創造活動進行時自然地將它們誘導和呈現出來。換句話說,教師必須耐心誘發學生對創造的自然需要,而不是急於激勵他們追求所謂的藝術結果。過早地引導學生追求某種結果,會改變其生產和創造的性質。因此,尊重學生自然創造力的教師,就像大海航行時搖櫓的艄公,而艄公的最大特點就是每遇到風浪時必須觀察自然、尊重自然,根據自然情勢待機而動。所以這種教學已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教師必須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靈活的掌握。具體說來,在這種教學中:
1.教師必須特別重視並引導學生對周圍環境作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直接知覺,以豐富他們的內在意象。在這之後,還要通過各種手段,刺激其感性記憶,喚起他們的感情,誘導他們的動作和行為。為鼓勵他們為知覺到的意象和早期經驗賦予形式,教師應積極引導他們作聯想、想象和符號運作活動。
2.教師必須鼓勵學生與其他學生合作,一起動手做事。也就是說,要鼓勵他們把內心創造出來的或喚出的意象用特定的媒介和形式表現出來。可以說,每一藝術領域都以其特殊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現或再現其內在意象的手段,使兒童熟悉和實踐這些不同手段,是教學的一個重要步驟。
3.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看、傾聽或欣賞自己的同桌或其他同學作品的機會。通過鼓勵學生對自己體驗到的東西的反思或思考,他們就能把握自己的作品或其他人作品中展示出的情感層次。在很多時候,這種反應或反思又會轉變成新的刺激,激發出新一輪創造過程,產生新的產品。
當然,以上提及的綜合藝術教育理念和方法,還沒有達到完美無缺的程度,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它的長足發展,需要學校和社會在觀念方面作出徹底轉變,真正認識開展綜合藝術教育的意義,而這很難在一夜之間完成,需要一個痛苦而長期的認識過程。
必須看到,在當今世界,藝術已成為展示一個國家綜合圈力和能否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砝碼。美國人率先制定「國家藝術課程標准」,把藝術定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並一再促進藝術的綜合以及藝術學科同其他學科的連接,就是因為他們感到藝術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至為重要。而采取這一措施的直接動因。就是發現美國在空間競賽中┅度被前蘇聯超過。當他們追究背後的原因時。才發現蘇聯人因有發達的藝術教育而造就了高素質的人才。美國人深深感到,自己在藝術教育方面已遠遠落後,必須急起直追。美同人還深刻認識到,未來社會的競爭,如果單純從經濟和技術方面考慮,就必然失敗。只有把人的文化素質考慮進去,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提高文化素質之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實施健康而有效的藝術教育。美國藝術教育之所以正一步步從單純技術型走向人文型,從單科走向綜合,與這一考慮不無相關。
按道理說,實施綜合藝術教育,我國是最有優勢的,因為綜合藝術教育在我國先秦的「樂教」中就已經得到全面體現。在先秦之後,這一傳統也一直或明或暗地持續著。今天是把它重新發掘並令其長足發展的時候了。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藝術教育傳統,完善和發展綜合藝術教育,造就高素質人才,正是開發這一套《藝術教育前沿論叢》的宗旨。為適應綜合藝術教育的需要,本叢書將收進美學、藝術學、美育學、文化學、藝術治療等方面的著作,既有國內作者的著作,也有國外大家的作品。只要內容深刻,針對性強,富有趣味,都可收入。考慮到某些讀者的需要,有些著作還可能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
在本書編輯、組織和出版過程中,得到南京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2005年7月16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