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儀式文化的角度研究先秦詩歌的形態、產生、演變等諸多問題,綜合運用了文學、文獻學、哲學、史學、民俗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除涉及傳統的先秦詩歌研究文獻外,還涉及大量的出土文獻,如金文、甲骨文、簡帛文書等新材料,還有一些傳統研究視野之外的詩學材料,體現了近年來文學史研究中的「大文學」研究理念,揭示了先秦時期「詩」的內涵,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性的論點。主要觀點有:《大夏》即《九夏》;《尚書·禹貢》是流傳於先秦的歌頌大禹治水之功的儀式頌辭;《夏小正》是由「敬授民時」儀式而產生的安排農時的儀式韻文,它的流傳影響了《詩經》中以《七月》為代表的農事詩和大量以物候月令及相應農事與興象的詩歌的形成;《商頌》是商詩,其五首詩歌的創作並不同時,即《大濩》在不同時期的頌詩文本;《楚辭·九歌》為屈原所訂之楚國頌詩等。
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章 先秦禮俗儀式概說
第一節 先秦儀式的類型及演變
第二節 禮俗儀式的詩學特征
第二章 先秦詩歌的儀式特征
第一節 先秦詩歌起源、演變與儀式的關系
第二節 先秦時期詩之內涵的再認識
第三章 頌詩的儀式文化內涵
第一節 從頌的本義研究看其儀式內涵
第二節 從頌詩起源及流變看儀式內涵
第三節 頌為「儀式敘述」說的提出及其他
第四章 夏代儀式文化與詩歌
第一節 夏代禮儀及夏代樂舞
第二節 夏代禮祭儀式與儀式頌詩
第三節 敬授民時儀式與《夏小正》源流
第五章 儀式制度化與殷商詩歌演變
第一節 商代祭祀儀式的制度化及其對藝術的影響
第二節 祭祖儀式樂歌《大濩》及其演變
第三節 《商頌》文本類型與《大濩》演變
第四節 占卜儀式的「文學性」與「儀式誦辭」
第六章 西周初年的制禮樂與雅頌詩創造
第一節 西周初年對禮樂的整理與制度
第二節 周人的開國典禮與所用頌詩
第三節 周代籍田禮儀所用樂歌考
第四節 周初成王冠禮儀式所用樂歌考
第七章 西周中后期的禮樂革新與儀式樂歌
第一節 周穆王朝籍田樂歌文本的改寫
第二節 燕享禮儀的時代意義與燕飲詩的演變
第三節 周宣王時代禱雨儀式樂歌
第八章 禮、俗互動與春秋詩歌演變(上)
第一節 儀式敘述的延續與變異:《魯頌》
第二節 祭祀紀功儀式與銘辭
第九章 禮、俗互動與春秋詩歌演變(下)
第一節 婚戀禮俗的常態及其在詩歌中的表現
第二節 原始婚俗對春秋禮的滲透與戀歌的狂歡化傾向
第十章 禮、俗合流與戰國詩歌演變
第一節 《離騷》對儀式敘述的藝術升華
第二節 楚國宮廷祭禮與《九歌》
第三節 楚國祖禓祭禮儀與《九歌·國殤》
第四節 夢國招魂禮俗與《招魂》的詩學意義
余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緒論
第一章 先秦禮俗儀式概說
第一節 先秦儀式的類型及演變
第二節 禮俗儀式的詩學特征
第二章 先秦詩歌的儀式特征
第一節 先秦詩歌起源、演變與儀式的關系
第二節 先秦時期詩之內涵的再認識
第三章 頌詩的儀式文化內涵
第一節 從頌的本義研究看其儀式內涵
第二節 從頌詩起源及流變看儀式內涵
第三節 頌為「儀式敘述」說的提出及其他
第四章 夏代儀式文化與詩歌
第一節 夏代禮儀及夏代樂舞
第二節 夏代禮祭儀式與儀式頌詩
第三節 敬授民時儀式與《夏小正》源流
第五章 儀式制度化與殷商詩歌演變
第一節 商代祭祀儀式的制度化及其對藝術的影響
第二節 祭祖儀式樂歌《大濩》及其演變
第三節 《商頌》文本類型與《大濩》演變
第四節 占卜儀式的「文學性」與「儀式誦辭」
第六章 西周初年的制禮樂與雅頌詩創造
第一節 西周初年對禮樂的整理與制度
第二節 周人的開國典禮與所用頌詩
第三節 周代籍田禮儀所用樂歌考
第四節 周初成王冠禮儀式所用樂歌考
第七章 西周中后期的禮樂革新與儀式樂歌
第一節 周穆王朝籍田樂歌文本的改寫
第二節 燕享禮儀的時代意義與燕飲詩的演變
第三節 周宣王時代禱雨儀式樂歌
第八章 禮、俗互動與春秋詩歌演變(上)
第一節 儀式敘述的延續與變異:《魯頌》
第二節 祭祀紀功儀式與銘辭
第九章 禮、俗互動與春秋詩歌演變(下)
第一節 婚戀禮俗的常態及其在詩歌中的表現
第二節 原始婚俗對春秋禮的滲透與戀歌的狂歡化傾向
第十章 禮、俗合流與戰國詩歌演變
第一節 《離騷》對儀式敘述的藝術升華
第二節 楚國宮廷祭禮與《九歌》
第三節 楚國祖禓祭禮儀與《九歌·國殤》
第四節 夢國招魂禮俗與《招魂》的詩學意義
余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
這篇序本不該由我寫。韓高年在復旦從事博士後研究時,與他聯系的老師是楊明教授,因而出站報告正式付諸出版,其「序」理應由楊明教授撰寫。但不知是楊明兄忙呢還是客氣,韓高年臨離開復旦時到我家辭行,談話中提出,希望我為他的擬將付諸出版的出站報告寫篇「序」;不僅如此,韓高年的博士導師趙逵夫教授,也專門給我來信,希望我為他弟子的這部著作寫篇「序」;於是乎,寫「序」的任務無論如何要承擔了。
話說回來,假如這篇「序」沒叫我寫,我在讀了韓高年這部《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後,恐怕也會在與學界朋友通信或參加學術會議進行交流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談到這部著作,因為它確有與眾不同的特色——這是真話,盡管我本人在這個課題方面沒下過多少功夫,也談不上有專門的研究,但多年的治學和閱歷告訴我,我的判斷不會更何況這部著作作為復旦大學博士後的出站報告,早已順利通過出站時的嚴格評審。
《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一書的最大特點,應該是選取儀式文化這一獨特視角和文化背景解析先秦詩歌,這是以往學者有所忽略,或雖有論及,卻引證材料不足挖掘深度欠夠的。對於先秦詩歌與儀式文化的關系,一般來說,人們自然會聯系到《詩經》的「大雅」(及「小雅」一部分)和「三頌」,《楚辭》的《離騷》、《九歌》和《招魂》、《大招》等,因為從這些詩篇,很顯然地可以見出先秦時代朝廷及宗廟(乃至民間)的政治和宗教祭祀等儀式的記錄,或詩篇的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先秦時代多種儀式文化的痕跡(包括世俗生活)。但是,僅僅這樣理解顯然還不夠,人們會問:為什麽這些詩篇會與先秦時代社會的儀式文化關系如此密切?先秦詩歌(包括先秦歌謠)的起源與發展同這些儀式文化之間有否必然的內在聯系?記錄先秦文化的詩篇與哪些先秦時代早期的文化資料有關(包括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從先秦詩歌所反映體現的儀式文化中,我們後人可以見到先秦時代哪些類型的儀式文化?它們對我們了解先秦社會的歷史文化有何助益?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韓高年的著作中雖不能說都做了解答,但它至少為讀者提供了有關這方面的大量史料與素材,得出了由他本人精心搜集梳理後認真思考的看法和結論,這些看法和結論一般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頗予人以啟示,很有益於先秦詩歌研究的深入與開拓。
作者的意圖,很想在中國早期詩歌史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從全書的框架體系看,確能見出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全書在「緒論」之後,首先闡述先秦儀式文化的詩學意義,然後就先秦詩歌的儀式文化特征和頌詩的儀式文化內涵展開論述,在這個基礎上,按照歷史時代順序,對夏商和西周春秋各代的詩歌與儀式文化的關系,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比照闡發,最後,對屈原所創作的楚辭作品中的儀式文化影響因子,結合作品本身,談了看法。從全書看,作者抓住儀式文化作為突破口,本身即是一個前人未及十分重視的落點,而對儀式文化實際內涵與特征的解析與概括,則又清楚告訴我們,它確實與先秦詩歌的產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當然不是全部因素)——這從書中作者的詳細論述中可明顯看到,無需我在此贅述。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一系列具體見解和看法中,我個人認為,有其創新或獨異之處,例如:通過對先秦史料記載的梳理,作者提出了《大夏》即《九夏》的觀點,並對《大夏》的表演和文本特點乃至遺聲等做了大膽的描述與推測;由對《尚書·禹貢》篇形式與內容中儀式文化內涵的考察,作者指出,這篇歷來被視為地理著作的文獻,其實是流傳於先秦的歌頌大禹治水之功的儀式頌辭;而對於今本《大戴禮記》中《夏小正》所記載的內容,作者認為,它其實是由「敬授民時」儀式而產生的安排農時的儀式韻文,它的流傳,影響了《詩經》中以《七月》為代表的農事詩和大量以物候月令及相應農事為興象的詩歌的形成;至於長期以來學界爭論不一的《商頌》詩,作者在縷述各家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商頌》應是商詩,而非宋詩,其五首詩歌的創作並非出於同一時期,它應該是《大濩》不同時期的頌詩文本,兩者不僅內容相同,且所用之樂舞亦相同,可以說,《商頌》乃即《大濩》。以上這些見解,有的是尚無前人論及,或雖有論及卻語焉不詳,有的是前人諸說紛紜,迄未定論,而作者從新的角度運用新的材料加以論證,得出的結論無疑增加了作者本人所贊同一說的可信率。
......
話說回來,假如這篇「序」沒叫我寫,我在讀了韓高年這部《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後,恐怕也會在與學界朋友通信或參加學術會議進行交流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談到這部著作,因為它確有與眾不同的特色——這是真話,盡管我本人在這個課題方面沒下過多少功夫,也談不上有專門的研究,但多年的治學和閱歷告訴我,我的判斷不會更何況這部著作作為復旦大學博士後的出站報告,早已順利通過出站時的嚴格評審。
《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一書的最大特點,應該是選取儀式文化這一獨特視角和文化背景解析先秦詩歌,這是以往學者有所忽略,或雖有論及,卻引證材料不足挖掘深度欠夠的。對於先秦詩歌與儀式文化的關系,一般來說,人們自然會聯系到《詩經》的「大雅」(及「小雅」一部分)和「三頌」,《楚辭》的《離騷》、《九歌》和《招魂》、《大招》等,因為從這些詩篇,很顯然地可以見出先秦時代朝廷及宗廟(乃至民間)的政治和宗教祭祀等儀式的記錄,或詩篇的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先秦時代多種儀式文化的痕跡(包括世俗生活)。但是,僅僅這樣理解顯然還不夠,人們會問:為什麽這些詩篇會與先秦時代社會的儀式文化關系如此密切?先秦詩歌(包括先秦歌謠)的起源與發展同這些儀式文化之間有否必然的內在聯系?記錄先秦文化的詩篇與哪些先秦時代早期的文化資料有關(包括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從先秦詩歌所反映體現的儀式文化中,我們後人可以見到先秦時代哪些類型的儀式文化?它們對我們了解先秦社會的歷史文化有何助益?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韓高年的著作中雖不能說都做了解答,但它至少為讀者提供了有關這方面的大量史料與素材,得出了由他本人精心搜集梳理後認真思考的看法和結論,這些看法和結論一般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頗予人以啟示,很有益於先秦詩歌研究的深入與開拓。
作者的意圖,很想在中國早期詩歌史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從全書的框架體系看,確能見出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全書在「緒論」之後,首先闡述先秦儀式文化的詩學意義,然後就先秦詩歌的儀式文化特征和頌詩的儀式文化內涵展開論述,在這個基礎上,按照歷史時代順序,對夏商和西周春秋各代的詩歌與儀式文化的關系,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比照闡發,最後,對屈原所創作的楚辭作品中的儀式文化影響因子,結合作品本身,談了看法。從全書看,作者抓住儀式文化作為突破口,本身即是一個前人未及十分重視的落點,而對儀式文化實際內涵與特征的解析與概括,則又清楚告訴我們,它確實與先秦詩歌的產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當然不是全部因素)——這從書中作者的詳細論述中可明顯看到,無需我在此贅述。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一系列具體見解和看法中,我個人認為,有其創新或獨異之處,例如:通過對先秦史料記載的梳理,作者提出了《大夏》即《九夏》的觀點,並對《大夏》的表演和文本特點乃至遺聲等做了大膽的描述與推測;由對《尚書·禹貢》篇形式與內容中儀式文化內涵的考察,作者指出,這篇歷來被視為地理著作的文獻,其實是流傳於先秦的歌頌大禹治水之功的儀式頌辭;而對於今本《大戴禮記》中《夏小正》所記載的內容,作者認為,它其實是由「敬授民時」儀式而產生的安排農時的儀式韻文,它的流傳,影響了《詩經》中以《七月》為代表的農事詩和大量以物候月令及相應農事為興象的詩歌的形成;至於長期以來學界爭論不一的《商頌》詩,作者在縷述各家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商頌》應是商詩,而非宋詩,其五首詩歌的創作並非出於同一時期,它應該是《大濩》不同時期的頌詩文本,兩者不僅內容相同,且所用之樂舞亦相同,可以說,《商頌》乃即《大濩》。以上這些見解,有的是尚無前人論及,或雖有論及卻語焉不詳,有的是前人諸說紛紜,迄未定論,而作者從新的角度運用新的材料加以論證,得出的結論無疑增加了作者本人所贊同一說的可信率。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