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發展的第一階段,溯自遠古,歷經商、周,到先秦諸子,儒、道、墨、法、名等各家蓬勃興起,皆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存立於多元他者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群峰競秀,各領風騷,可謂中國哲學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儒、道兩家對於中國文化影響至深。此后,黃老道家雖於漢妝仍興盛一時,至漢武帝時更獨尊儒術,然若不能繼續外推與超越,加深思想的基礎,反而自我封閉,即便是儒、道兩家,也終不免於沒落。第二階段始於東漢而登峰於魏晉南北朝,此時期中國本土思想雖有新道家在玄學方面尋得自我超越之機,再度蓬勃一時,然道家哲學最終還是告道教的發展,才得以延續慧命。第三階段是宋明儒學時期,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本,進一步融合先前提出挑戰的佛教與道家、道教思想。第四階段是中國近代哲學時期,始自一五八三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哲學與基督宗教,對於中國哲學再提出新的挑戰。
目錄
序
導論 論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
上編 理學諸家與道家、道教
第一章 理學的興起與道家、道教
第一節 隋唐五代的儒家與道教
第二節 理學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三節 理學興起的思想背景
第四節 李的儒家思想與道家、道教
第五節 王安石學派的儒學思想與道家、道教
第二章 周敦頤與道家、道教的史料及其分析
第一節 周敦頤《太極圖》的淵源
第二節 周敦頤從張伯端得到《太極圖》
第三節 儒道融合的周子思想
第三章 邵雍與道家、道教的關系及其喝料分析
第一節 《易》與道教的結合
第二節 邵雍思想的道教來源及其以道融儒的努力
第四章 張載與道家、道教的關系及其史料分析
第一節 道家、道教對張載天道觀的影響
第二節 道家、道教對張載人性論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道家、道教對《西銘》的影響
第五章 二程與道家、道教的關系及其史料分析
第一節 二程與道家、道教
第二節 道家、道教對二程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二程弟子與道家、道教
第六章 心學先驅陸九淵與道家、道教
第一節 陸九淵與道家、道教的關系概述
第二節 陸九淵哲學思想與道家、道教的關系
第三節 陸九淵的社會政治思想與道家、道教的關系
下編 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
第一章 北宋五子思想的道家、道教淵源對朱熹的影響
第二章 朱熹與道家、道教的不解之緣
第三章 進出庄學化的佛教禪宗
第四章 理體論
第五章 物體論
第六章 性體論
第七章 心體論
第八章 境界論
第九章 宋代哲學視野下對朱熹納道入儒的評價
主要參考文獻
附論 從宋明理學與道家、道教看現代新儒家與新道家
後記
導論 論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
上編 理學諸家與道家、道教
第一章 理學的興起與道家、道教
第一節 隋唐五代的儒家與道教
第二節 理學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三節 理學興起的思想背景
第四節 李的儒家思想與道家、道教
第五節 王安石學派的儒學思想與道家、道教
第二章 周敦頤與道家、道教的史料及其分析
第一節 周敦頤《太極圖》的淵源
第二節 周敦頤從張伯端得到《太極圖》
第三節 儒道融合的周子思想
第三章 邵雍與道家、道教的關系及其喝料分析
第一節 《易》與道教的結合
第二節 邵雍思想的道教來源及其以道融儒的努力
第四章 張載與道家、道教的關系及其史料分析
第一節 道家、道教對張載天道觀的影響
第二節 道家、道教對張載人性論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道家、道教對《西銘》的影響
第五章 二程與道家、道教的關系及其史料分析
第一節 二程與道家、道教
第二節 道家、道教對二程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二程弟子與道家、道教
第六章 心學先驅陸九淵與道家、道教
第一節 陸九淵與道家、道教的關系概述
第二節 陸九淵哲學思想與道家、道教的關系
第三節 陸九淵的社會政治思想與道家、道教的關系
下編 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
第一章 北宋五子思想的道家、道教淵源對朱熹的影響
第二章 朱熹與道家、道教的不解之緣
第三章 進出庄學化的佛教禪宗
第四章 理體論
第五章 物體論
第六章 性體論
第七章 心體論
第八章 境界論
第九章 宋代哲學視野下對朱熹納道入儒的評價
主要參考文獻
附論 從宋明理學與道家、道教看現代新儒家與新道家
後記
序
中國哲學具有強韌的生命力,然其發展動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在於能不斷向多元他者開放,認清新的社會形勢,吸納其他學派甚或外來思想的優良因素,在外推與統合的辯證歷程中進行思想創造。我們可以取對多元他者開放、不斷外推與創新的精神,來檢驗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及其中出現的學派與人物。中國哲學發展的第一階段,溯自遠古,歷經商、周,到先秦諸子,儒、道、墨、法、:名等各家蓬勃興起,皆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存立於多元他者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群峰競秀,各領風騷,可謂中國哲學的黃金時代。其中尤以儒、道兩家對於中國文化影響至深。此後,黃老道家雖於漢初仍興盛一時,至漢武帝時更獨尊儒術,然若不能繼續外推與超越,加深思想的基礎,反而自我封閉,即便是儒、道兩家,也終不免於沒落。
第二階段始於東漢而登峰於魏晉南北朝,此時期中國本土思想雖有新道家在玄學方面尋得自我超越之機,再度蓬勃一時,然道家哲學最終還是靠道教的發展,才得以延續慧命。此一時期主要由於佛學的傳人,出現新的思想挑戰:一方面佛教透過格義對中國人進行外推,使中國士人易於了解;另方面中國士人亦轉向此一外來他者開放,致力於獲取新的語言與論述,進行融合與創新,於是產生三論宗、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等各宗思想。此一時期雖然本土思想衰微,但中國哲學仍在原有思想基礎上回應他者的挑戰,並在回應過程中自我振興,轉他為我,產生新的統合,形成了各宗中國大乘佛學體系。
第三階段是宋明儒學時期,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本,進一步融合先前提出挑戰的佛教與道家、道教思想。此一時期也是儒學在多元他者中進一步精進與融合的過程,宋明諸儒皆知身為儒者的艱難,為了維護儒學的生命力,再創新局,必須面對多元他者的挑戰,進行融合工作,將儒家以倫理價值與政治哲學為核心的關懷,發展至形上學、宇宙論的層面,更深入探索主體性的根基以至心性之本源,使得宋明儒學得以在理學與心學方面達至高峰。
第四階段是中國近代哲學時期,始自一五八三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哲學與基督宗教,對於中國哲學再提出新的挑戰。自此以降,整個近代中國哲學思想工作的最重要課題,就是面對西方哲學、科技與宗教的挑戰,融合西方思想,謀圖會通並創造新思想。起初雖僅致力於引進並吸收西方哲學,及至二十世紀下半葉,也逐漸產生各種試圖融合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的體系。
……
第二階段始於東漢而登峰於魏晉南北朝,此時期中國本土思想雖有新道家在玄學方面尋得自我超越之機,再度蓬勃一時,然道家哲學最終還是靠道教的發展,才得以延續慧命。此一時期主要由於佛學的傳人,出現新的思想挑戰:一方面佛教透過格義對中國人進行外推,使中國士人易於了解;另方面中國士人亦轉向此一外來他者開放,致力於獲取新的語言與論述,進行融合與創新,於是產生三論宗、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等各宗思想。此一時期雖然本土思想衰微,但中國哲學仍在原有思想基礎上回應他者的挑戰,並在回應過程中自我振興,轉他為我,產生新的統合,形成了各宗中國大乘佛學體系。
第三階段是宋明儒學時期,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本,進一步融合先前提出挑戰的佛教與道家、道教思想。此一時期也是儒學在多元他者中進一步精進與融合的過程,宋明諸儒皆知身為儒者的艱難,為了維護儒學的生命力,再創新局,必須面對多元他者的挑戰,進行融合工作,將儒家以倫理價值與政治哲學為核心的關懷,發展至形上學、宇宙論的層面,更深入探索主體性的根基以至心性之本源,使得宋明儒學得以在理學與心學方面達至高峰。
第四階段是中國近代哲學時期,始自一五八三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哲學與基督宗教,對於中國哲學再提出新的挑戰。自此以降,整個近代中國哲學思想工作的最重要課題,就是面對西方哲學、科技與宗教的挑戰,融合西方思想,謀圖會通並創造新思想。起初雖僅致力於引進並吸收西方哲學,及至二十世紀下半葉,也逐漸產生各種試圖融合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的體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