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在廣度、深度和簡約度上皆超越“常規”的現當代國際關系史論著兼教科書。它基于對大約500年里現當代國際關系的基本方面、演化脈流和內在機理的深切理解,在大致隱含的、首先是關于國際體系與其要素和演進動能的國際關系理論性思考襄助下,濃縮地展示現當代國際關系的巨型歷史圖景,尤其側重于20世紀全球性國際政治的多維度復雜畫面,同時揭示和闡釋其中的動態機理和深層邏輯。
本書以富含哲理和技能地論說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開篇,繼之以主題集中、表述簡約和內涵深邃地闡述16世紀初至19世紀初的現代國際權勢斗爭和現代國際體系演變。在多維度地揭示和說明19世紀孕育的20世紀基本趨勢之後,本書分別以傳統中心的衰落和側翼大國的興盛、超級強國的對抗和競爭、超級強國以外的主要新力量、大眾政治、新技術、新國際規範為四大分支性主題,闡述和論說20世紀全球性國際政治的歷史。全書以論說當今和未來世界政治的基本問題與現時代主要特征框架內的中國崛起結尾,而近乎每頁都附的腳注展示了在研習現當代國際關系史方面可資利用的大量文獻,包括多種精粹的經典文獻。
目錄
第一章 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
歷史研究的基本目的
歷史理解的局限性與巨大潛能
宏觀思考和理論化的重要性
理論化的基本種類和形式
重視和善于從事當代史研究
第二節 歷史方法的價值與“科學方法”的弊端
第三節 國際關系的歷史理解
國際關系研究基于對歷史的理解
國際關系史的理論性思考
國際關系史研究的獨特的重大價值
廣闊的視野、總體理解能力和歷史方向意識
第四節 國際關系史學根本方法與國際關系史料
利奧波德‧馮‧蘭克與現代歷史學根本方法
國際關系史料基本分類和主要類別史料例解(上)
國際關系史料基本分類和主要類別史料例解(下)
第二章 現代國際權勢斗爭與現代國際體系演變
(16世紀初至19世紀初)
第一節 19世紀以前現代國際體系史的理解範式和根本主題
路德維希‧德約︰《不牢靠的平衡——四個世紀的
歐洲權勢斗爭》
蘭克對德約︰歐陸均勢與海外優勢;歐陸均勢與側翼大國;
歐陸眼界與全球眼界
第二節 現代國際體系的起源
現代國際體系的一種變動模式
中世紀國際秩序
現代國際體系的起源(上)
現代國際體系的起源(下)
第三節 哈布斯堡帝國的稱霸圖謀與其失敗
查理五世的稱霸圖謀與其失敗
腓力二世的稱霸圖謀與其失敗
第四節 路易十四法國優勢的起落和英國世界性權勢的凸現
從西班牙驟然衰落到法國開始勃興期間的歐洲國際體系
路易十四的顯赫優勢和霸權目標
路易十四稱霸圖謀的反復失敗和英國世界性權勢的勃然興起
第五節 列強體系的巨大擴展與拿破侖帝國的興亡
已有的、新興的和未來的“洲級大國”︰英國、
俄國和美國(上)
已有的、新興的和未來的“洲級大國”︰英國、
俄國和美國(下);普魯士的崛起
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帝國和國際政治的變更
導致拿破侖帝國敗亡的國際政治機理
拿破侖戰爭的根本地緣政治結果和國際力量格局結果
第三章 19世紀孕育的20世紀基本趨勢
第一節 國際體系基本環境的變更
兩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世界政治影響
跨國價值取向的變遷和當代意識形態沖突的萌發
第二節 歐洲國際體系的急劇擴展和全球國際體系的真正出現
歐洲國際體系的擴展及其在19世紀的急劇加速
現代帝國主義擴張狂潮和現代帝國主義思想
非歐現代區域國際體系的形成與全球國際體系的真正出現
第三節 國際權勢結構的變更趨勢
英俄兩國的顯赫優勢和多極格局的近乎傾覆
三大新興強國的急劇崛起
傳統強國的顯著衰落
第四節 現代大眾政治的國際政治效應的萌發
舊政治下的舊外交與現代大眾政治的出現和流行
初生的公眾輿論和利益集團對國家對外政策的作用
初生的大眾政治與民族主義/帝國主義的泛濫
第五節 戰爭規模和戰爭技術的突飛猛進與其世界政治影響
戰爭規模和戰爭技術在兩個世紀里的基本停滯
戰爭規模的突飛猛進
戰爭技術的突飛猛進
海軍武器的革新與世紀之交的軍備競賽
民族主義和工業化時代總體戰的出現及其國際政治含義
第四章 傳統中心的衰落和側翼大國的興盛
第一節 引言︰洲級大國的新興絕對優勢
第二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洲的衰頹
兩大軍事同盟體系的形成
歐洲的外交墮落和政治病態與兩極對抗的急劇升級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造成的極嚴重後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權勢的興盛
第三節 二十年危機︰英法的虛脫
國際聯盟的虛幻
英法歧異與法國強硬預防政策的破產
英德協調和英國半面包容的禍患
納粹挑戰面前法國的癱瘓和英國的綏靖
第四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優勢的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在歐優勢的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東亞太平洋優勢的確立
第五節 蘇聯權勢的形成和興盛
國力極端贏弱情況下的蘇俄對外政策
斯大林與蘇聯國力的劇增
蘇聯的內在虛弱和斯大林的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聯權勢的興盛
全球國際體系的新構成
第五章 超級強國的對抗和競爭
第一節 冷戰的起源
美蘇關系史的基本性質與冷戰的特質和歷程
冷戰起源的歷史說明
冷戰起源的理論說明
第二節 冷戰對抗的歷程
美蘇冷戰格局的完全形成
冷戰的最高潮
冷戰最高潮過後的兩大對抗浪峰
冷戰期間的緩和或局部緩和
第三節 冷戰對抗的基本特征
冷戰對抗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含義
冷戰對抗的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
美蘇軍備競賽
冷戰的自我控制機制
第四節 冷戰的全球化︰美蘇在歐洲以外的全球性競爭
當地力量、全球戰略和全球性競爭
美蘇與東亞的革命和拉美的變更
在中近東和非洲的美蘇競爭
第五節 蘇聯的危機和瓦解與冷戰的終結
冷戰與蘇聯的危機
戈爾巴喬夫的對策與蘇聯的瓦解
冷戰的世界歷史意義
第六章 超級強國以外的主要新力量
第一節 引言︰新興強國與非西方現代民族主義
新興強國的選擇與命運
造反和學習︰非西方世界的現代民族主義
第二節 歐洲強國抑或世界強國︰德國的選擇和命運
德國歷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第二帝國的世界強國追求
納粹暴政的根源與希特勒的國際政治觀
希特勒的世界強國追求
第三節 和平擴張、帝國征服、商業福利︰日本的選擇和命運
和平擴張抑或帝國征服︰日本的軍事帝國主義選擇
20年代︰軍事帝國主義的暫時落潮
軍事帝國主義的再度勃興及其覆亡
當前日本的國家方向選擇問題
第四節 中國與國際社會︰中國的選擇與命運
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的基本歷史軌跡
國際社會中的中國——趨同傾向與造反傾向
中國重新加入國際社會
第五節 亞非現代民族主義的萌發和興起
非西方現代民族主義的發展進程——三個典型階段
亞洲現代民族主義運動的出現和興起
亞洲現代民族主義運動出現和興起的基本原因
第六節 民族運動的飛躍與西方統治的瓦解
民族運動的飛躍與西方列強的對策
西方統治的急劇瓦解及其基本原因
越南抗美戰爭
第七節 第三世界運動的興衰與超越民族主義的必要
第三世界運動的萌發和興盛
第三世界運動的落潮與超越民族主義的必要
第七章 大眾政治、新技術和新國際規範
第一節 引言︰世界政治中的另三大動態
大眾政治與國際政治變遷
新技術與國際政治變遷
新力量塑造的新國際規範
第二節 大眾政治與國際政治變遷
大眾政治與“外交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間的西方民主國家
大眾政治與“外交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間的納粹極權國家
大眾政治與“外交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
大眾政治與國際宣傳和國際顛覆
第三節 新技術與國際政治變遷
“指令性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及其重大意義
核武器與世界政治
防止核武器擴散
信息技術革命與世界政治
大眾政治與新技術的結合——20世紀的總體戰
第四節 新力量塑造的新國際規範
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
20世紀以前現代國際規範體系的演變
世界政治中的新力量與國際規範體系的巨變
國際共同價值觀念的巨變
當代國際權利和義務的載體認定與人權國際規範
當代國際規範的根本來源和根本特征
當代國際規範體系的主體新內容(上)
當代國際規範體系的主體新內容(下)
第八章 當今和未來的世界政治
第一節 當今和未來世界政治的若干基本問題
世界政治基本性質的變更與穩定
國家行為和國際安排應有的根本原則
世界廣大欠發達國家的艱巨任務
第二節 時代特征和中國崛起
時代特征︰世界基本格局與基本潮流
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和必要條件
第一節 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
歷史研究的基本目的
歷史理解的局限性與巨大潛能
宏觀思考和理論化的重要性
理論化的基本種類和形式
重視和善于從事當代史研究
第二節 歷史方法的價值與“科學方法”的弊端
第三節 國際關系的歷史理解
國際關系研究基于對歷史的理解
國際關系史的理論性思考
國際關系史研究的獨特的重大價值
廣闊的視野、總體理解能力和歷史方向意識
第四節 國際關系史學根本方法與國際關系史料
利奧波德‧馮‧蘭克與現代歷史學根本方法
國際關系史料基本分類和主要類別史料例解(上)
國際關系史料基本分類和主要類別史料例解(下)
第二章 現代國際權勢斗爭與現代國際體系演變
(16世紀初至19世紀初)
第一節 19世紀以前現代國際體系史的理解範式和根本主題
路德維希‧德約︰《不牢靠的平衡——四個世紀的
歐洲權勢斗爭》
蘭克對德約︰歐陸均勢與海外優勢;歐陸均勢與側翼大國;
歐陸眼界與全球眼界
第二節 現代國際體系的起源
現代國際體系的一種變動模式
中世紀國際秩序
現代國際體系的起源(上)
現代國際體系的起源(下)
第三節 哈布斯堡帝國的稱霸圖謀與其失敗
查理五世的稱霸圖謀與其失敗
腓力二世的稱霸圖謀與其失敗
第四節 路易十四法國優勢的起落和英國世界性權勢的凸現
從西班牙驟然衰落到法國開始勃興期間的歐洲國際體系
路易十四的顯赫優勢和霸權目標
路易十四稱霸圖謀的反復失敗和英國世界性權勢的勃然興起
第五節 列強體系的巨大擴展與拿破侖帝國的興亡
已有的、新興的和未來的“洲級大國”︰英國、
俄國和美國(上)
已有的、新興的和未來的“洲級大國”︰英國、
俄國和美國(下);普魯士的崛起
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帝國和國際政治的變更
導致拿破侖帝國敗亡的國際政治機理
拿破侖戰爭的根本地緣政治結果和國際力量格局結果
第三章 19世紀孕育的20世紀基本趨勢
第一節 國際體系基本環境的變更
兩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世界政治影響
跨國價值取向的變遷和當代意識形態沖突的萌發
第二節 歐洲國際體系的急劇擴展和全球國際體系的真正出現
歐洲國際體系的擴展及其在19世紀的急劇加速
現代帝國主義擴張狂潮和現代帝國主義思想
非歐現代區域國際體系的形成與全球國際體系的真正出現
第三節 國際權勢結構的變更趨勢
英俄兩國的顯赫優勢和多極格局的近乎傾覆
三大新興強國的急劇崛起
傳統強國的顯著衰落
第四節 現代大眾政治的國際政治效應的萌發
舊政治下的舊外交與現代大眾政治的出現和流行
初生的公眾輿論和利益集團對國家對外政策的作用
初生的大眾政治與民族主義/帝國主義的泛濫
第五節 戰爭規模和戰爭技術的突飛猛進與其世界政治影響
戰爭規模和戰爭技術在兩個世紀里的基本停滯
戰爭規模的突飛猛進
戰爭技術的突飛猛進
海軍武器的革新與世紀之交的軍備競賽
民族主義和工業化時代總體戰的出現及其國際政治含義
第四章 傳統中心的衰落和側翼大國的興盛
第一節 引言︰洲級大國的新興絕對優勢
第二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洲的衰頹
兩大軍事同盟體系的形成
歐洲的外交墮落和政治病態與兩極對抗的急劇升級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造成的極嚴重後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權勢的興盛
第三節 二十年危機︰英法的虛脫
國際聯盟的虛幻
英法歧異與法國強硬預防政策的破產
英德協調和英國半面包容的禍患
納粹挑戰面前法國的癱瘓和英國的綏靖
第四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優勢的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在歐優勢的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東亞太平洋優勢的確立
第五節 蘇聯權勢的形成和興盛
國力極端贏弱情況下的蘇俄對外政策
斯大林與蘇聯國力的劇增
蘇聯的內在虛弱和斯大林的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聯權勢的興盛
全球國際體系的新構成
第五章 超級強國的對抗和競爭
第一節 冷戰的起源
美蘇關系史的基本性質與冷戰的特質和歷程
冷戰起源的歷史說明
冷戰起源的理論說明
第二節 冷戰對抗的歷程
美蘇冷戰格局的完全形成
冷戰的最高潮
冷戰最高潮過後的兩大對抗浪峰
冷戰期間的緩和或局部緩和
第三節 冷戰對抗的基本特征
冷戰對抗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含義
冷戰對抗的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
美蘇軍備競賽
冷戰的自我控制機制
第四節 冷戰的全球化︰美蘇在歐洲以外的全球性競爭
當地力量、全球戰略和全球性競爭
美蘇與東亞的革命和拉美的變更
在中近東和非洲的美蘇競爭
第五節 蘇聯的危機和瓦解與冷戰的終結
冷戰與蘇聯的危機
戈爾巴喬夫的對策與蘇聯的瓦解
冷戰的世界歷史意義
第六章 超級強國以外的主要新力量
第一節 引言︰新興強國與非西方現代民族主義
新興強國的選擇與命運
造反和學習︰非西方世界的現代民族主義
第二節 歐洲強國抑或世界強國︰德國的選擇和命運
德國歷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第二帝國的世界強國追求
納粹暴政的根源與希特勒的國際政治觀
希特勒的世界強國追求
第三節 和平擴張、帝國征服、商業福利︰日本的選擇和命運
和平擴張抑或帝國征服︰日本的軍事帝國主義選擇
20年代︰軍事帝國主義的暫時落潮
軍事帝國主義的再度勃興及其覆亡
當前日本的國家方向選擇問題
第四節 中國與國際社會︰中國的選擇與命運
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的基本歷史軌跡
國際社會中的中國——趨同傾向與造反傾向
中國重新加入國際社會
第五節 亞非現代民族主義的萌發和興起
非西方現代民族主義的發展進程——三個典型階段
亞洲現代民族主義運動的出現和興起
亞洲現代民族主義運動出現和興起的基本原因
第六節 民族運動的飛躍與西方統治的瓦解
民族運動的飛躍與西方列強的對策
西方統治的急劇瓦解及其基本原因
越南抗美戰爭
第七節 第三世界運動的興衰與超越民族主義的必要
第三世界運動的萌發和興盛
第三世界運動的落潮與超越民族主義的必要
第七章 大眾政治、新技術和新國際規範
第一節 引言︰世界政治中的另三大動態
大眾政治與國際政治變遷
新技術與國際政治變遷
新力量塑造的新國際規範
第二節 大眾政治與國際政治變遷
大眾政治與“外交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間的西方民主國家
大眾政治與“外交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間的納粹極權國家
大眾政治與“外交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
大眾政治與國際宣傳和國際顛覆
第三節 新技術與國際政治變遷
“指令性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及其重大意義
核武器與世界政治
防止核武器擴散
信息技術革命與世界政治
大眾政治與新技術的結合——20世紀的總體戰
第四節 新力量塑造的新國際規範
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
20世紀以前現代國際規範體系的演變
世界政治中的新力量與國際規範體系的巨變
國際共同價值觀念的巨變
當代國際權利和義務的載體認定與人權國際規範
當代國際規範的根本來源和根本特征
當代國際規範體系的主體新內容(上)
當代國際規範體系的主體新內容(下)
第八章 當今和未來的世界政治
第一節 當今和未來世界政治的若干基本問題
世界政治基本性質的變更與穩定
國家行為和國際安排應有的根本原則
世界廣大欠發達國家的艱巨任務
第二節 時代特征和中國崛起
時代特征︰世界基本格局與基本潮流
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和必要條件
序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此時,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錯綜復雜、變化萬千的國際環境。目前,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總的來講是好的,但面臨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以及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和民族分裂主義的威脅。同時,也存在邊界、領海、國際能源供應、區域和次區域沖突等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困擾。中國正在快速發展,正在大步走向世界。這無疑為全球的繁榮帶來生機和活力,但也引起種種疑慮和阻力。中國如何避免走歷史上大國崛起的老路,探索出一條和平安全的、既造福于中國又促進世界共同繁榮的崛起之路?這一系列新的問題、新的現象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思考,並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問題研究,帶動了相關人才的需求。
與之相適應,高校的國際政治學學科迅速發展,迄今為止僅建立國際關系學院或國際政治系的高校就達到四五十所。很明顯,加強國際問題研究,對我國周邊地區和整個國際形勢做出冷靜分析、準確判斷、正確預測,為我們實事求是地認識問題、選擇切實可行的戰略策略,為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為我國的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提供科學的依據,也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創造有利條件,這無疑是21世紀國際政治研究和外交活動的極為重要的任務。為此,就必須大力培養從事國際問題研究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以及具備國際知識、國際戰略意識和世界眼光的全面人才,其中包括研究國際問題的專家學者和理論工作者,從事國際政治學科教學的教師,也包括外交外事等實際工作部門的干部和工作人員。培養人才,離不開教材。培養21世紀的優秀人才,就需要面向21世紀的高水平教材。“21世紀國際政治系列教材”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而精心組織編寫的。盡管這套教材的主要對象是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和外交學及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但對一切希望系統學習和研究國際問題的讀者來說,它又是熟悉和了解國際知識的理想讀物。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國內最早成立、最有影響和最具規模的國際問題人才的培養基地之一。1964年,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國際問題研究的決定》,經周恩來總理的批準,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一起將政治系改建為國際政治系。2000年4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的基礎上組建了國際關系學院。長期以來,它為我國的外交、外事部門,以及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傳媒單位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它在教育、科研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完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造就了眾多的一流專家學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不同層次的課程體系。先後開設了國際政治學、國際關系史、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國外交、外交學、國際戰略學、世界社會主義、世界民族與宗教、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國際能源戰略研究、國際安全研究,以及美國、日本、歐洲、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等國別和區域政治經濟的課程。這套教材既是對以往多年來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也是近年來最新科研成果的歸納和反映,具有系統的理論性、強烈的現實性和前瞻的學術性。它既是規範、實用、好教、好學的理想教材,又是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專著,其中還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重點項目等。各書的作者主要是我們學院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干。同時,我們也聘請了一些校內外的著名專家擔任顧問,以保證系列教材的學術質量和權威性。
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注意借鑒國內外優秀科研成果,反映最新學術觀點,使用最新科研資料,力爭達到高水平、高質量。這套教材陸續出版後,深受國際政治學科和相關教學、研究單位專家、學者和廣大師生的歡迎。由于它的學術性、理論性、系統性、規範性和實用性,被不少高校所使用,成為國內使用率最高、發行量最大和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政治系列教材。其中不少優秀教材被評為北京市的精品教材,被列入“十五”國家規劃教材。
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教材中有些內容需要調整;隨著大批新的學術成果的問世,有不少教材中需要補充新觀點;同時教材在使用中也發現問一些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因此,經編委會研究,與出版社協商,決定在繼續推出新教材的同時,將對已出版的教材進行修訂、再版。編委會及顧問進行了必要地調整。此外,我們還準備邀請更多的校外一流專家編寫新教材。我們將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把一套學術水平更高、理論更系統、體系更科學、實用性更強的系列教材奉獻給廣大讀者。同時,我們也衷心地感謝關心、支持和使用這套教材的兄弟單位以及廣大讀者,希望對這套教材多提寶貴意見。
與之相適應,高校的國際政治學學科迅速發展,迄今為止僅建立國際關系學院或國際政治系的高校就達到四五十所。很明顯,加強國際問題研究,對我國周邊地區和整個國際形勢做出冷靜分析、準確判斷、正確預測,為我們實事求是地認識問題、選擇切實可行的戰略策略,為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為我國的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提供科學的依據,也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創造有利條件,這無疑是21世紀國際政治研究和外交活動的極為重要的任務。為此,就必須大力培養從事國際問題研究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以及具備國際知識、國際戰略意識和世界眼光的全面人才,其中包括研究國際問題的專家學者和理論工作者,從事國際政治學科教學的教師,也包括外交外事等實際工作部門的干部和工作人員。培養人才,離不開教材。培養21世紀的優秀人才,就需要面向21世紀的高水平教材。“21世紀國際政治系列教材”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而精心組織編寫的。盡管這套教材的主要對象是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和外交學及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但對一切希望系統學習和研究國際問題的讀者來說,它又是熟悉和了解國際知識的理想讀物。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國內最早成立、最有影響和最具規模的國際問題人才的培養基地之一。1964年,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國際問題研究的決定》,經周恩來總理的批準,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一起將政治系改建為國際政治系。2000年4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的基礎上組建了國際關系學院。長期以來,它為我國的外交、外事部門,以及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傳媒單位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它在教育、科研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完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造就了眾多的一流專家學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不同層次的課程體系。先後開設了國際政治學、國際關系史、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國外交、外交學、國際戰略學、世界社會主義、世界民族與宗教、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國際能源戰略研究、國際安全研究,以及美國、日本、歐洲、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等國別和區域政治經濟的課程。這套教材既是對以往多年來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也是近年來最新科研成果的歸納和反映,具有系統的理論性、強烈的現實性和前瞻的學術性。它既是規範、實用、好教、好學的理想教材,又是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專著,其中還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重點項目等。各書的作者主要是我們學院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干。同時,我們也聘請了一些校內外的著名專家擔任顧問,以保證系列教材的學術質量和權威性。
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注意借鑒國內外優秀科研成果,反映最新學術觀點,使用最新科研資料,力爭達到高水平、高質量。這套教材陸續出版後,深受國際政治學科和相關教學、研究單位專家、學者和廣大師生的歡迎。由于它的學術性、理論性、系統性、規範性和實用性,被不少高校所使用,成為國內使用率最高、發行量最大和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政治系列教材。其中不少優秀教材被評為北京市的精品教材,被列入“十五”國家規劃教材。
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教材中有些內容需要調整;隨著大批新的學術成果的問世,有不少教材中需要補充新觀點;同時教材在使用中也發現問一些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因此,經編委會研究,與出版社協商,決定在繼續推出新教材的同時,將對已出版的教材進行修訂、再版。編委會及顧問進行了必要地調整。此外,我們還準備邀請更多的校外一流專家編寫新教材。我們將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把一套學術水平更高、理論更系統、體系更科學、實用性更強的系列教材奉獻給廣大讀者。同時,我們也衷心地感謝關心、支持和使用這套教材的兄弟單位以及廣大讀者,希望對這套教材多提寶貴意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