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羅伊森治史兼重史事考證與史學理論建構.1857年起,他曾十七次在大學里講授過”歷史知識理論“,除1868年出版的“大綱”部分之外,系統的講稿先後有徐本芮的整理本和彼得‧賴的考訂本。彼得‧賴考訂版共三卷,本書系第一卷(即該書主體部分)的選譯。原著包括三部分︰德羅伊森講授史學理論的手稿、大綱草稿。正式出版的《歷史知識理論大綱》本書以大綱的條文為骨干,將手稿中相關內容選出分別附錄在條文之下,以此精煉地顯出德羅伊森歷史理論的要義。
德羅伊森主張史學方法的本質是”理解”,認為歷史學家的目的在于根據當時的需要和問題去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他的歷史理論代表了德國19世紀歷史主義反思的高峰。
目錄
《歷史的觀念譯叢》總充
譯者前言 胡昌智
引論 耶爾恩‧呂森
序言
第一章 導論
一 歷史
二 歷史方法
三 歷史知識理論的任務
第二章 方法論
一 問題之提出與材料收集(Heuristik)
二 史料考證(Die Kritik)
三 解釋(Die Interpretation)
第三章 系統論
一 歷史活動中的素材
二 歷史活動中的組織
三 歷史活動中的工作者
四 歷史活動中的目的
第四章 體裁論
附錄一 自然與歷史
附錄二 Historik德文版第一卷詳細目錄
譯者前言 胡昌智
引論 耶爾恩‧呂森
序言
第一章 導論
一 歷史
二 歷史方法
三 歷史知識理論的任務
第二章 方法論
一 問題之提出與材料收集(Heuristik)
二 史料考證(Die Kritik)
三 解釋(Die Interpretation)
第三章 系統論
一 歷史活動中的素材
二 歷史活動中的組織
三 歷史活動中的工作者
四 歷史活動中的目的
第四章 體裁論
附錄一 自然與歷史
附錄二 Historik德文版第一卷詳細目錄
序
在跨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的當下,如影相隨的是,我們面對著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緊迫要求,即必須更好地區性理解文化差異及特殊性。由中外學者攜手組織的這套叢書,將致力于把西方有關歷史、歷史編纂、元史學和歷史哲學的話語帶入中國歷史文化的園地。
歷史論題是人類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在歷史中,人們形成並且反映了他們與其他人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與他者的差異。在歸屬感和差異的寬泛視界中來看待“世界諸文明”,人們才能夠談及“文化認同”。歷史學家們的專業學術工作往往涉及到並依賴于認同形成的文化過程。由于這種牽涉,無論歷史學家是否意識到,政治都在他們的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不管學術性的歷史研究僅僅只是作為資政的工具,還是因其方法的合理性而有著特別功能,這都已經是公開的問題。
關于歷史思維的學術地位的許多討論,還有它對“客觀性”或普遍有效性的執著,都與世界範圍內現代化過程中的歷史思維之發展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思維獲得了學術學科或者說“科學”(Wissenschaft,采該詞更寬泛的意義)的形式。歷史學研究的傳統,其自尊就在于,它聲稱與非專業歷史學相比有著更高層次的有效性。一般用的詞就是“客觀性”。與這種對客觀性的執著相反,許多重要論述進入了歷史學家的自我意識,這牽涉到他們與各自國家歷史文化的相互關系。例如,後現代主義極力否認客觀性這種主張,並且指出,盡管歷史研究有其方法的合理性,而在歷史研究之外的政治利益、語言假定和文化意義標準等等,歷史的解釋卻對它們有一種根本的依賴。
在意識到了記憶的作用,並且意識到了非專業性因素在異彩紛呈的人類生活領域中表現過去的作用之後,發生在歷史學內外的、有關歷史思想以及它作為學術學科的形式的討論,貴州省因這種新的意識而被擴大了。在人類生活的文化定稿中,記憶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似乎要取代歷史在那些決定歷史認同的行為中所處的核心位置。這樣一種更迭是否會造成足夠重要的後果,影響到歷史在民族文化生活中的角色,這一點還懸而未決。只要記憶與“實際發生的”經驗相關,歷史就仍然是對集體記憶中這種經驗因素的一種言說。
在反思歷史思想與職業歷史學家的工作時,這種視界的擴展因為如下事實而獲得了額外的擴大和深化,即:人們為了理解現在、期盼未來而研究過去的方式存在著根本的文化差異;沒有這樣的洞見,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歷史。既然認同關系到與他者的差異,而歷史是呈現、反思和交流這種差異的領域,歷史學家的工作就必然一直處在對付這種差異的張力之中。“文明的沖突理是一個口號,它標明,通過回避和歷史形成的認同中存在著緊張因素。
既然認同興只是界定和奮爭的事情,它同時還是理解和認知,為此,這雙重因素在歷史話語中都必須主題化。每一種認同都因識別出他者而存在,而各種認同或認同的文化概念之間的張力以至于斗爭或沖突,都不得不被理解為一種認知的要求。是什麼使得他者出現差異呢?對此不理解,認知就不可能實現。這樣,就必須了解他者的差異中那些強有力的文化要素和過程。
進而,若缺乏貫穿這種差異的可理解性原則,認知也不可能。就學術性話語的層面而言,在將歷史認同主題化,使之成為差異的一個事例時,這些普遍的要素和維度與專業性歷史思維的話語特征有著本質上的關聯。
這就是本叢書的出發點,它想把西方世界人們理解、討論、擴展、批判和利用歷史的途徑告訴漢語世界。
這套叢書可謂雄心勃勃,它試圖展現西方歷史話語的整個領域。在思考歷史的西方人眼中,西方歷史思想是什麼?誰的觀點成了有影響的觀點?想象一種單一的西方歷史思想類型,並以之與非西方的中國人或印度人的歷史思想相比對,這相當容易。但更進一步,人們就會發現,西方並沒有這樣一種類型,即單一的“觀念”、“概念”或者“根本”。相反,我們找到了一種話語,它呈現出各種不同概念、觀點和實際作用之間錯綜分合的交流。這套叢書便展現了這種多樣性和話語特征,當然,非西方世界也會有類似情形。
本叢書分為作者論著和主題文集兩類出版。第一類選取該作者對歷史話語而言有著重要地位的作品,第二類則選取歷史話語中的一些中心主題。每一卷都有介紹該作者或主題的導論、文本注釋和文獻目錄。
本叢書期待對歷史學領域中在新的層次上並且是高質量的跨文化交流有所貢獻。抱著這種呈現更廣泛的意見、立場、論證、爭執的雄心壯志,它希望成為跨文化交流中類似研究的範例,使不同文化彼此得到更好的理解。在跨文化交流與對話的領域內,就一種對文化差異彼此了解的新文化來說,這種理解是必要的。
耶爾恩‧呂森
2006年5月于德國埃森
歷史論題是人類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在歷史中,人們形成並且反映了他們與其他人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與他者的差異。在歸屬感和差異的寬泛視界中來看待“世界諸文明”,人們才能夠談及“文化認同”。歷史學家們的專業學術工作往往涉及到並依賴于認同形成的文化過程。由于這種牽涉,無論歷史學家是否意識到,政治都在他們的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不管學術性的歷史研究僅僅只是作為資政的工具,還是因其方法的合理性而有著特別功能,這都已經是公開的問題。
關于歷史思維的學術地位的許多討論,還有它對“客觀性”或普遍有效性的執著,都與世界範圍內現代化過程中的歷史思維之發展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思維獲得了學術學科或者說“科學”(Wissenschaft,采該詞更寬泛的意義)的形式。歷史學研究的傳統,其自尊就在于,它聲稱與非專業歷史學相比有著更高層次的有效性。一般用的詞就是“客觀性”。與這種對客觀性的執著相反,許多重要論述進入了歷史學家的自我意識,這牽涉到他們與各自國家歷史文化的相互關系。例如,後現代主義極力否認客觀性這種主張,並且指出,盡管歷史研究有其方法的合理性,而在歷史研究之外的政治利益、語言假定和文化意義標準等等,歷史的解釋卻對它們有一種根本的依賴。
在意識到了記憶的作用,並且意識到了非專業性因素在異彩紛呈的人類生活領域中表現過去的作用之後,發生在歷史學內外的、有關歷史思想以及它作為學術學科的形式的討論,貴州省因這種新的意識而被擴大了。在人類生活的文化定稿中,記憶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似乎要取代歷史在那些決定歷史認同的行為中所處的核心位置。這樣一種更迭是否會造成足夠重要的後果,影響到歷史在民族文化生活中的角色,這一點還懸而未決。只要記憶與“實際發生的”經驗相關,歷史就仍然是對集體記憶中這種經驗因素的一種言說。
在反思歷史思想與職業歷史學家的工作時,這種視界的擴展因為如下事實而獲得了額外的擴大和深化,即:人們為了理解現在、期盼未來而研究過去的方式存在著根本的文化差異;沒有這樣的洞見,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歷史。既然認同關系到與他者的差異,而歷史是呈現、反思和交流這種差異的領域,歷史學家的工作就必然一直處在對付這種差異的張力之中。“文明的沖突理是一個口號,它標明,通過回避和歷史形成的認同中存在著緊張因素。
既然認同興只是界定和奮爭的事情,它同時還是理解和認知,為此,這雙重因素在歷史話語中都必須主題化。每一種認同都因識別出他者而存在,而各種認同或認同的文化概念之間的張力以至于斗爭或沖突,都不得不被理解為一種認知的要求。是什麼使得他者出現差異呢?對此不理解,認知就不可能實現。這樣,就必須了解他者的差異中那些強有力的文化要素和過程。
進而,若缺乏貫穿這種差異的可理解性原則,認知也不可能。就學術性話語的層面而言,在將歷史認同主題化,使之成為差異的一個事例時,這些普遍的要素和維度與專業性歷史思維的話語特征有著本質上的關聯。
這就是本叢書的出發點,它想把西方世界人們理解、討論、擴展、批判和利用歷史的途徑告訴漢語世界。
這套叢書可謂雄心勃勃,它試圖展現西方歷史話語的整個領域。在思考歷史的西方人眼中,西方歷史思想是什麼?誰的觀點成了有影響的觀點?想象一種單一的西方歷史思想類型,並以之與非西方的中國人或印度人的歷史思想相比對,這相當容易。但更進一步,人們就會發現,西方並沒有這樣一種類型,即單一的“觀念”、“概念”或者“根本”。相反,我們找到了一種話語,它呈現出各種不同概念、觀點和實際作用之間錯綜分合的交流。這套叢書便展現了這種多樣性和話語特征,當然,非西方世界也會有類似情形。
本叢書分為作者論著和主題文集兩類出版。第一類選取該作者對歷史話語而言有著重要地位的作品,第二類則選取歷史話語中的一些中心主題。每一卷都有介紹該作者或主題的導論、文本注釋和文獻目錄。
本叢書期待對歷史學領域中在新的層次上並且是高質量的跨文化交流有所貢獻。抱著這種呈現更廣泛的意見、立場、論證、爭執的雄心壯志,它希望成為跨文化交流中類似研究的範例,使不同文化彼此得到更好的理解。在跨文化交流與對話的領域內,就一種對文化差異彼此了解的新文化來說,這種理解是必要的。
耶爾恩‧呂森
2006年5月于德國埃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