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士中國書簡--中國回憶錄》是西方漢學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它收錄了明清間西方入華耶穌會士發自中國的152封書信,這些書信以親歷者的視角向西方詳盡介紹了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涵括傳教士對當時中國政治體制、社會風俗、自然地理、天文儀象、工藝技術的觀察和理解,從而提供了大量珍貴的一手文獻。本書不僅是研究明清史、宗教史、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而且在思想史上進一步凸現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會通的積極意義。
漢學著作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比西方一般學術著作的翻譯還要困難,因為它不僅要求譯者熟悉外文,還必然會通中西文化,兼修歷史、哲學、宗教等多個學科,這套書歷經八年之久才全部翻譯出版,其間的艱辛和困難可想而知。
目錄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上)
中文版序
法文版前言
1 東京修會會長勒魯瓦耶神父致他的兄弟勒魯瓦耶·德·阿爾西斯的信(1700年6月10日於東京)
2 東京修會會長勒魯瓦耶神父的第二封信(1707年12月15日於東京)
3 傳教士勒魯瓦耶神父的第三封信(1714年於東京)
4 綜述
5 綜述
6 關於在科欽支那和東京流通的商品的回憶
7 尚約翰神父致本會可尊敬的勒胡神父的信(1750年12月5日於澳門)
8 關於東京的書簡摘要
9 東京王國一位傳教士致在北京的耶穌會傳教士韓國英的信
10 意大利耶穌會士、尊敬的奧爾塔神父致某伯爵夫人的信(1766年於法蘭西島)
11 關於科欽支那得歷史概述
12 關於東京的歷史概述
13 關於東京地圖的說明
14 馬若瑟神父致國王懺悔師、本會可敬的拉雪茲神父的信(1699年2月17日於廣州)
15 耶穌會傳教士白晉神父致國王懺悔師、本會可敬的拉雪茲神父的信(1699年11月30日於北京)
16 耶穌會傳教士馬若瑟神父致本會郭弼恩神父的信(1700年11月1日於酒杯省撫州府)
17 宋若翰神父致國王懺悔師、本會可敬的拉雪茲神父的信(1700年12月9日於廣州)
18 耶穌會傳教士湯尚賢神父致其父親塔爾特爾特爾先生的信(1701年12月17日於廣州)
19 耶穌會傳教士沙守信神父致本會郭弼恩神父的信(1701年12月30日於韶州)
20 傅聖澤神父致法國貴族院議員德·拉福爾斯公爵的信(1702年11月26日於中國江西省首府南昌)
21 關於中國傳教會現狀的匯報(1703年由魏方濟神父在羅馬呈尊銀川市的耶穌會總會長。原文為拉丁文,後譯為法文)
22 耶穌會傳教士沙守信神父致本會郭弼恩神父的信(1703年2月10日於江西撫州府)
23 耶穌會傳教士洪若翰神父致拉雪茲神父的信(1703年2月15日於舟山,浙江省境內的中國港品,距寧波有18法里)
24 耶穌會傳教士洪若翰神父致國王懺悔師、本會可敬的拉雪茲神父的信(1704年1月15日於倫敦)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中)
┅┅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下)
中文版序
法文版前言
1 東京修會會長勒魯瓦耶神父致他的兄弟勒魯瓦耶·德·阿爾西斯的信(1700年6月10日於東京)
2 東京修會會長勒魯瓦耶神父的第二封信(1707年12月15日於東京)
3 傳教士勒魯瓦耶神父的第三封信(1714年於東京)
4 綜述
5 綜述
6 關於在科欽支那和東京流通的商品的回憶
7 尚約翰神父致本會可尊敬的勒胡神父的信(1750年12月5日於澳門)
8 關於東京的書簡摘要
9 東京王國一位傳教士致在北京的耶穌會傳教士韓國英的信
10 意大利耶穌會士、尊敬的奧爾塔神父致某伯爵夫人的信(1766年於法蘭西島)
11 關於科欽支那得歷史概述
12 關於東京的歷史概述
13 關於東京地圖的說明
14 馬若瑟神父致國王懺悔師、本會可敬的拉雪茲神父的信(1699年2月17日於廣州)
15 耶穌會傳教士白晉神父致國王懺悔師、本會可敬的拉雪茲神父的信(1699年11月30日於北京)
16 耶穌會傳教士馬若瑟神父致本會郭弼恩神父的信(1700年11月1日於酒杯省撫州府)
17 宋若翰神父致國王懺悔師、本會可敬的拉雪茲神父的信(1700年12月9日於廣州)
18 耶穌會傳教士湯尚賢神父致其父親塔爾特爾特爾先生的信(1701年12月17日於廣州)
19 耶穌會傳教士沙守信神父致本會郭弼恩神父的信(1701年12月30日於韶州)
20 傅聖澤神父致法國貴族院議員德·拉福爾斯公爵的信(1702年11月26日於中國江西省首府南昌)
21 關於中國傳教會現狀的匯報(1703年由魏方濟神父在羅馬呈尊銀川市的耶穌會總會長。原文為拉丁文,後譯為法文)
22 耶穌會傳教士沙守信神父致本會郭弼恩神父的信(1703年2月10日於江西撫州府)
23 耶穌會傳教士洪若翰神父致拉雪茲神父的信(1703年2月15日於舟山,浙江省境內的中國港品,距寧波有18法里)
24 耶穌會傳教士洪若翰神父致國王懺悔師、本會可敬的拉雪茲神父的信(1704年1月15日於倫敦)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中)
┅┅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下)
序
對於從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行家而言,耶穌會、人華耶穌會士以及他們寄自中國、後在西方結集出版的書簡和它們的影響等等,這一切都不是什麽新鮮事;但從事其他專業的讀者很可能對此感到陌生。為此,我們在完成《耶穌會士書簡集》的漢譯後決定以序言形式對這些問題作一介紹,希望能有助於後一類讀者對這批書簡及相關問題的理解。
一、耶穌會和耶穌會士的來華
在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會是歐洲最有勢力的國際組織和封建堡壘,它既是西歐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又是各國最大的封建領主。它的最高機構是以教皇為首的羅馬教廷,各國教會都直接聽命於教廷而不受所在國政府管轄,以致形成國中之國的局面。教會在政治上干預各國內政、阻撓西歐各民族國家統一的進程,經濟上以種種手法剝削各國人民,精神上禁錮人們的思想,其內部又腐敗不堪。教會的種種倒行逆施引起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強烈不滿。所以,16世紀20年代發端於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很快就席卷了瑞士、法國、英國、尼德蘭等許多國家。宗教改革是一場反對封建教會的具有變革意義的國際性的社會政治運動,也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它對封建的基督教教會展開了猛烈攻擊,促使其發生分裂,涌現出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
然而,羅馬教廷不甘心失敗,發動了反宗教改革運動,耶穌會便是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應運而生的一個天主教修會。
耶穌會是西班牙人依納爵·羅耀拉(Ignace Loyale,1491—1556)於1534年聖母升天節那天在巴黎創立的,最初僅區區數人,而且羅耀拉本人在威尼斯傳教的狂熱還引起過宗教裁判所的懷疑。但耶穌會對羅馬教廷的忠誠和對宗教改革運動的敵視很快使教廷明白,這個新修會是它終於發現的可以用來對付異端派的最得心應手的工具。1540年,教皇保羅三世確認了耶穌會的會規。正因為此,也有人把這一年視為該會成立年。
宗教和政治理念上的保守性是耶穌會最顯著的特征。耶穌會竭力主張「教皇絕對權力主義」,即認為教皇是「基督在塵世的代表」,因而享有最廣泛的權力。在世俗社會,耶穌會主張君主專制主義,同時認為,一切世俗君主均須服從教皇,因為在他們看來,世俗君主只是教皇在俗世的代理人。總之,他們認為教皇不僅應掌握至高無上的神權,同時還可操縱世俗權。顯然,耶穌會的這種主張對於鞏固正遭受宗教改革運動沖擊的羅馬教廷的地位以及維護天主教會內部的統一是十分有用的。正因為此,1545年至1563年問,在為了對抗宗教改革運動而召開的數次特蘭托宗教會議上,耶穌會士雷奈斯和薩洛默羅被教皇親定為「教廷神學家」而在會上為教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堅決反對異端派提出的改革教皇任期等主張,使之無法通過;雷奈斯還不遺余力地支持「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使之在會議上仍得以維持。
鑒於宗教改革運動早已越出了一國的范圍,與之抗衡的耶穌會在組建和發展過程中十分注意其成員構成的國際性,這是耶穌會的另一特征。當耶穌會在歐洲一些國家設立分會後,總會長故意讓甲國耶穌會士任乙國分會長,乙國耶穌會士任丙國分會長,以此沖淡民族性,突出其普世性並與歐洲各國實現教會民族化的努力相對抗。
┅┅
一、耶穌會和耶穌會士的來華
在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會是歐洲最有勢力的國際組織和封建堡壘,它既是西歐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又是各國最大的封建領主。它的最高機構是以教皇為首的羅馬教廷,各國教會都直接聽命於教廷而不受所在國政府管轄,以致形成國中之國的局面。教會在政治上干預各國內政、阻撓西歐各民族國家統一的進程,經濟上以種種手法剝削各國人民,精神上禁錮人們的思想,其內部又腐敗不堪。教會的種種倒行逆施引起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強烈不滿。所以,16世紀20年代發端於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很快就席卷了瑞士、法國、英國、尼德蘭等許多國家。宗教改革是一場反對封建教會的具有變革意義的國際性的社會政治運動,也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它對封建的基督教教會展開了猛烈攻擊,促使其發生分裂,涌現出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
然而,羅馬教廷不甘心失敗,發動了反宗教改革運動,耶穌會便是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應運而生的一個天主教修會。
耶穌會是西班牙人依納爵·羅耀拉(Ignace Loyale,1491—1556)於1534年聖母升天節那天在巴黎創立的,最初僅區區數人,而且羅耀拉本人在威尼斯傳教的狂熱還引起過宗教裁判所的懷疑。但耶穌會對羅馬教廷的忠誠和對宗教改革運動的敵視很快使教廷明白,這個新修會是它終於發現的可以用來對付異端派的最得心應手的工具。1540年,教皇保羅三世確認了耶穌會的會規。正因為此,也有人把這一年視為該會成立年。
宗教和政治理念上的保守性是耶穌會最顯著的特征。耶穌會竭力主張「教皇絕對權力主義」,即認為教皇是「基督在塵世的代表」,因而享有最廣泛的權力。在世俗社會,耶穌會主張君主專制主義,同時認為,一切世俗君主均須服從教皇,因為在他們看來,世俗君主只是教皇在俗世的代理人。總之,他們認為教皇不僅應掌握至高無上的神權,同時還可操縱世俗權。顯然,耶穌會的這種主張對於鞏固正遭受宗教改革運動沖擊的羅馬教廷的地位以及維護天主教會內部的統一是十分有用的。正因為此,1545年至1563年問,在為了對抗宗教改革運動而召開的數次特蘭托宗教會議上,耶穌會士雷奈斯和薩洛默羅被教皇親定為「教廷神學家」而在會上為教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堅決反對異端派提出的改革教皇任期等主張,使之無法通過;雷奈斯還不遺余力地支持「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使之在會議上仍得以維持。
鑒於宗教改革運動早已越出了一國的范圍,與之抗衡的耶穌會在組建和發展過程中十分注意其成員構成的國際性,這是耶穌會的另一特征。當耶穌會在歐洲一些國家設立分會後,總會長故意讓甲國耶穌會士任乙國分會長,乙國耶穌會士任丙國分會長,以此沖淡民族性,突出其普世性並與歐洲各國實現教會民族化的努力相對抗。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