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書不僅僅是中國歷史文獻資料的寶庫,而且也是漢語言詞匯的淵藪。史書所載,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其中詞匯自然也是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史書詞匯中為數眾多的詞語,有的時至今日還在使用,但也有很多今天已不使用。后者,其意義、用法通常可從各種語文性辭書中檢尋獲得,不過,因為辭書(包括大型辭書)漏收而至今不知其義的也復不少。對這些曾經出現於史書中,而至今尚未被各種辭書所收錄的詞語,有意識地進行搜集並加以考釋,其工作所具有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從小處說,它是一種拾遺補闕的工作,其成果將使當代大型辭書更臻完善;從大處說,它是事關正確釋讀古代文獻、事關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繼承問題的基礎工作之一。從學術界目前研究該課題的現狀看,應該說尚未得到廣泛的關注與重視。零星散見的考釋史書詞語的論文不是沒有,但多屬於讀書札記性質的隨文釋義與糾謬正訛,明確地從語言研究角度出發,對史書詞語進行考釋的,就筆者所知,則僅有郭在貽先生《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瑣記》、劉百順先生《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札記》、方一新先生《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等寥寥幾種;至於明確提出以辭書未收的詞語為研究對象的,則似乎尚未見到。
本書在對《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所謂前四史——進行通讀普查的基礎上,從中找出《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等普通大、中型語文辭書以及《史記辭典》、《漢書辭典》、《后漢書辭典》、《三國志辭典》等專書詞典所漏收的詞語,並試圖綜合運用文字、音韻、訓詁諸學知識,盡量采取古注、舊訓、異文、對文、方言俗語、同義連文、古音通假等多種可資比較互證的材料,對這些詞語逐一加以考釋。作者衷心希望,所考釋的436個詞語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能為古代文獻釋讀提供依據,為大型語文辭書的編撰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