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近一千頁,約六十余萬字的東京夢華錄箋注,經伊永文先生歷時二十多年的專心研究,艱苦努力,現在終于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我內心深有欣慰之感。我與伊永文先生于上一世紀九十年代初即已相識,那時他從天津南開大學來北京,轉致前輩學者王達津教授一信,信中介紹了水文先生對東京夢華錄箋注的箋注工作。我時正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就抽時間閱看永文先生帶來的部分樣稿,對他的研究思路與箋注方向甚為贊賞,後經交談,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表示中華書局可以接受這一項目。從此以後,他的這一東京夢華錄箋注工作就全面展開。
我對東京夢華錄一書是深有感情的。
一九五五年我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浦江清先生助教,重點在宋代文學教學,那時我就讀了東京夢華錄。此書著者孟元老于北宋晚期即徽宗崇寧二年癸未(公元一一0三年》即居住于汴京,至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年》因金人入侵,才避亂南下。他在汴京住有二十四年,很有感于當時「太平日久,人物繁卓飛他後于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一一四七年》作此書序時,就特描述汴京城內」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正因此,那時不論「垂髫之童氣「班白之老氣皆「時節相次,各有觀賞氣這確如南宋時洪邁容齋詩話所說︰「國家承平之時,四方之人,以趨京邑為喜氣也正因此,孟元老在南方居住時,緬想當年風情「節物風流,人情和美,但成悵悵氣于時立志就省記所及」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當時之盛氣孟元老一方面富有情致地緬懷北宋都城的美麗景觀,另一方面則以極為精細的筆調描畫市民日常生活,應當說這是有關我國城市社會文學作品的開創之作,極有歷史文化價值。
也正因此,一九八○年間,那時我剛由中華書局古代史編輯室主任調任副總編,就建議與商務印書館協商,將商務于一九五九年出版的鄭之誠先生的東京夢華錄注列于中華書局的中國古代都城資料選刊,重新出版(後于一九八二年一月印出)。擔此後听說友鄰國家日本有譯注本出版(即永文先生本書序中提及的日本京都大學入義高、梅原郁東京夢華錄譯注),對鄭注本多有批評。那時我對京都譯注本原書雖未看到,但甚有所感。東京夢華錄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名著,作為本國的文化遺產,中國的學者有現任、有義務對此作出更大的努力。八十年代以來,我們中國學者關于東京夢華錄的釋義,也有一些文章刊發,但還處于零散狀態。正因如此,九十年代初,我一晤及伊永文先生,即以學術同行與出版者身份,表示極為贊同他的工作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