廳堂作為中國人最為重要的活動空間,是研完中國傳統建築無法回避的內容。自古以來,它在中國人的政治、社會和日常生活中。以及宗教禮儀等活動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國歷代建築制度,主要是針對「堂」建築的形制,即它的規模和樣式來制定的。如在《明史•輿服制》中規定,「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可見,廳堂的形狀和大小,和人身份的貴賤、地位的高低密不可分。所以,古代拘於禮制觀念的中國人,非常注重廳堂的構建和使用。其定基立礎,開門設窗,柱之高低,梁之長短,都有尺寸限度,唯其精嚴,方能街量人之尊卑、國之興衰、家之榮辱。這些非物質的形態,均能呈現在這物質建築——廳堂之上。
所以,在中國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廳堂的建築形制、材料、裝飾,不僅受到自然條件、建築工藝的制約,更受到所處時代、社會的影響,當時的政治制度、哲學思想、美學觀念等一切意識形態,都會在其從用材、結構到裝飾的每一個細節上反映出來。可以說,中國歷代建築的廳堂,呈現着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形態。讀者可以通過本書對廳堂的研究或欣賞廳堂,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中國傳統價值觀,體會中國古人的情趣、操守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