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藥對,又稱對藥、對子藥,在中醫臨床中習用久遠。古代有《雷公藥對》四卷、徐之才《藥對》二卷、宋令祺《新廣藥對》二卷、無名氏《藥對》二卷等,遺憾的是早已散佚,僅有部分內容存在其他醫藉中,而不能見其全貌。現代有《施今墨對藥》。盡管中藥藥對的專著存世稀少,研究者亦寥若晨星,但在中醫臨證之中廣泛地應用著,因為它的生命力來源于確切和肯定的臨床療效,故而深受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喜愛並成為施治方法之一,這也是中藥藥對應用經久不衰的緣故,同樣是作者編寫該書的初衷。
中藥藥對的實用性來自它的科學性的理論,首先藥對中的藥物藥理淵源于中藥藥理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經典理論,藥對的組成配伍亦宗于中藥組方的“七情和合”精神,其分類亦從汗、吐、下、和、溫、清、消、補之八法。因此,中藥藥對是中藥組方中具有特色的一門分科,應加以研究和發掘,使之發揚光大。該書的編撰不失拋磚引玉的意義,對研究中藥藥對學無疑地將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本書將藥對分為十八類,每對藥對均以“性味歸經”、“藥物功用”、“配伍機制”、“臨床應用”、“用法用時”、“各家論述”、“藥對出處”等七項,較為全面地、系統地,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地進行了闡述。
目錄
第一章 解表藥
第一節 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
麻黃 細辛
麻黃 杏仁
麻黃 生姜
麻黃 石膏
麻黃 白術
麻黃 葛根
麻黃 甘草
桂枝 白芍
桂枝 柴胡
桂枝 川芎
荊芥 僵蠶
荊芥 防風
紫蘇 藿香
防風 黃
防風 羌活
羞活 川芎
羞活 獨活
香薷 扁豆
辛夷 蒼耳子
辛夷 細辛
獨活 細辛
生姜 大棗
蔥白 生姜
第二節 辛涼解表藥
葛根 桂枝
葛根 升麻
葛根 柴胡
桑葉 菊花
桑葉 桑枝
菊花 薄荷
菊花 川芎
菊花 防風
金銀花 連翹
薄荷 蟬蛻
蔓荊子 菊花
蔓荊子 白蒺藜
浮萍 朱蒡子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石膏 人參
石膏 蒼術
石膏 熟地黃
梔子 丹皮
梔子 淡豆豉
梔子 高良姜
黃連 肉桂
黃連 人參
黃連 干姜
黃柏 知母
黃柏 黃連
黃柏 蒼術
黃柏 梔子
黃柏 白頭翁
龍膽草 黃芩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芩 知母
黃芩 梔子
黃連 麥冬
黃連 吳茱萸
黃連 葛根
黃連 大黃
黃連 大香
黃連 枳實
黃連 烏梅
金銀花 蒲公英
連翹 朱蒡子
蒲公英 夏枯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萍公英 野菊花
板藍根 玄參
大青葉 石膏
青黛 冰片
土茯苓 白鮮皮
射干 山豆根
射干 桔梗
白頭翁 秦皮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玄參
生地黃 白芍
生地黃 丹皮
生地黃 熟地黃
生地黃 升麻
玄參 升麻
丹皮 地骨皮
丹皮 大黃
赤芍 白芍
赤芍 川芎
第五節 清虛熱藥
青蒿 鱉甲
青蒿 黃芩
地骨皮 知母
地骨皮 桑白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秦艽 鱉甲
第三章 瀉下藥
第四章 祛濕藥
第五章 溫里藥
第六章 理氣藥
第七章 消食藥
第八章 驅蟲藥
第九章 止血藥
第十章 活血化瘀藥
第十一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二章 安神藥
第十三章 平肝熄風藥
第十四章 開竅藥
第十五章 補益藥
第十六章 固梁藥
第十七章 涌吐藥
第十八章 外用藥
第一節 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
麻黃 細辛
麻黃 杏仁
麻黃 生姜
麻黃 石膏
麻黃 白術
麻黃 葛根
麻黃 甘草
桂枝 白芍
桂枝 柴胡
桂枝 川芎
荊芥 僵蠶
荊芥 防風
紫蘇 藿香
防風 黃
防風 羌活
羞活 川芎
羞活 獨活
香薷 扁豆
辛夷 蒼耳子
辛夷 細辛
獨活 細辛
生姜 大棗
蔥白 生姜
第二節 辛涼解表藥
葛根 桂枝
葛根 升麻
葛根 柴胡
桑葉 菊花
桑葉 桑枝
菊花 薄荷
菊花 川芎
菊花 防風
金銀花 連翹
薄荷 蟬蛻
蔓荊子 菊花
蔓荊子 白蒺藜
浮萍 朱蒡子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石膏 人參
石膏 蒼術
石膏 熟地黃
梔子 丹皮
梔子 淡豆豉
梔子 高良姜
黃連 肉桂
黃連 人參
黃連 干姜
黃柏 知母
黃柏 黃連
黃柏 蒼術
黃柏 梔子
黃柏 白頭翁
龍膽草 黃芩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芩 知母
黃芩 梔子
黃連 麥冬
黃連 吳茱萸
黃連 葛根
黃連 大黃
黃連 大香
黃連 枳實
黃連 烏梅
金銀花 蒲公英
連翹 朱蒡子
蒲公英 夏枯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萍公英 野菊花
板藍根 玄參
大青葉 石膏
青黛 冰片
土茯苓 白鮮皮
射干 山豆根
射干 桔梗
白頭翁 秦皮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玄參
生地黃 白芍
生地黃 丹皮
生地黃 熟地黃
生地黃 升麻
玄參 升麻
丹皮 地骨皮
丹皮 大黃
赤芍 白芍
赤芍 川芎
第五節 清虛熱藥
青蒿 鱉甲
青蒿 黃芩
地骨皮 知母
地骨皮 桑白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秦艽 鱉甲
第三章 瀉下藥
第四章 祛濕藥
第五章 溫里藥
第六章 理氣藥
第七章 消食藥
第八章 驅蟲藥
第九章 止血藥
第十章 活血化瘀藥
第十一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二章 安神藥
第十三章 平肝熄風藥
第十四章 開竅藥
第十五章 補益藥
第十六章 固梁藥
第十七章 涌吐藥
第十八章 外用藥
序
中藥的藥對,又稱對藥、對子藥,在中醫臨床中習用久遠。古代有《雷公藥對》四卷、徐之才《藥對》二卷、宋令(�其)《新廣藥對》二卷、無名氏《藥對》二卷等,遺憾的是早已散佚,僅有部分內容存在在其他醫藉中,而不能見其全貌。現代有《施今墨對藥》。盡管中藥藥對的專著存世稀少,研究者亦寥若晨星,但在中醫臨證之中廣泛地應用著,因為它的生命力來源于確切和肯定的臨床療效,故而深受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喜愛並成為施治方法之一,這也是中藥藥對應用經貿不衰的緣故,同樣是作者編寫該書的初衷。
中藥藥對的實用性來自它的科學性的理論,首先藥對中的藥物藥理淵源于中藥藥理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經典理論,藥對的組成配伍亦宗于中藥組方的“七情和合”精神,其分類亦從汗、吐、下、和、溫、情、消、補之八法。因此,中藥藥對是中藥組方中具有特色的一門分科,應加以研究和發掘,使之發揚光大。該書的編撰不失拋磚引玉的意義,對研究中藥藥對學無疑地將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中藥藥對中有名的藥對,諸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銀花——連翹、黃 ——當歸、肉桂——附子、吳萸——黃連、黃連——黃芩、石膏——知母、金鈴子——川楝子、柴胡——升麻、天冬——麥冬、茯苓——豬苓、紫菀——款冬花、生姜——半夏、芍藥——甘草、葶藶子——大棗、藿香——佩蘭、蒲黃——五靈脂、桃仁——紅花、五味子——干姜、柿蒂——丁香、枳實——白術、滑石——甘草、乳香——沒藥、肉桂——黃連、龍骨——牡蠣等等,不勝枚舉。他們不僅是藥對,而且是方劑中的單方和復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倍受臨床的重視,如果在施治過程中選用得當,定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該書的出版面世,一定會受到中醫臨床人員的歡迎和贊許。
該書仍恪守中藥的分類法,將藥對分為十八類,每對藥對均以[性味歸經]、[藥物功用]、[配伍機制]、[臨床應用]、[用法用量]、[各家論述]、[藥對出處]等七項,較為全面地、系統地,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地進行了闡述,這是該書編寫體例的特色,應該說是一項成果。
甘肅省中醫院王立群先生博鑒群書,搜集古今文獻,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撰寫《中醫臨床常用藥對手冊》。該書著重于臨床實踐、行之有效、經常應用、得心應手的藥對,因此,對中醫施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是中醫臨床必備參考書。
王立群先生在編寫該書前,我曾表示積極的支持和充分肯定的意願,而今王先生將書稿呈現在案前,懇請審訂和作序,令我誠惶誠恐!何以指點評說。卻之不恭,從命而已,勉為序。
六十一叟主任醫師李順保寫于羊城
二00一年三月
中藥藥對的實用性來自它的科學性的理論,首先藥對中的藥物藥理淵源于中藥藥理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經典理論,藥對的組成配伍亦宗于中藥組方的“七情和合”精神,其分類亦從汗、吐、下、和、溫、情、消、補之八法。因此,中藥藥對是中藥組方中具有特色的一門分科,應加以研究和發掘,使之發揚光大。該書的編撰不失拋磚引玉的意義,對研究中藥藥對學無疑地將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中藥藥對中有名的藥對,諸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銀花——連翹、黃 ——當歸、肉桂——附子、吳萸——黃連、黃連——黃芩、石膏——知母、金鈴子——川楝子、柴胡——升麻、天冬——麥冬、茯苓——豬苓、紫菀——款冬花、生姜——半夏、芍藥——甘草、葶藶子——大棗、藿香——佩蘭、蒲黃——五靈脂、桃仁——紅花、五味子——干姜、柿蒂——丁香、枳實——白術、滑石——甘草、乳香——沒藥、肉桂——黃連、龍骨——牡蠣等等,不勝枚舉。他們不僅是藥對,而且是方劑中的單方和復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倍受臨床的重視,如果在施治過程中選用得當,定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該書的出版面世,一定會受到中醫臨床人員的歡迎和贊許。
該書仍恪守中藥的分類法,將藥對分為十八類,每對藥對均以[性味歸經]、[藥物功用]、[配伍機制]、[臨床應用]、[用法用量]、[各家論述]、[藥對出處]等七項,較為全面地、系統地,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地進行了闡述,這是該書編寫體例的特色,應該說是一項成果。
甘肅省中醫院王立群先生博鑒群書,搜集古今文獻,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撰寫《中醫臨床常用藥對手冊》。該書著重于臨床實踐、行之有效、經常應用、得心應手的藥對,因此,對中醫施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是中醫臨床必備參考書。
王立群先生在編寫該書前,我曾表示積極的支持和充分肯定的意願,而今王先生將書稿呈現在案前,懇請審訂和作序,令我誠惶誠恐!何以指點評說。卻之不恭,從命而已,勉為序。
六十一叟主任醫師李順保寫于羊城
二00一年三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