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美學

書法美學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陳振濂
  •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9039651
  • ISBN13:9787209039659
  • 裝訂:平裝 / 31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主要是藝術)審美關系的一門科學。美學思想在古代已有萌芽。我國的孔孟、老莊,西方的柏拉圖、康德等都有美學思想的言論或著作。1750年德國鮑姆加登著《美學》一書,認為美學是研究人類感識的科學。感性認識的完滿就是美。馬克思有不少關于美學的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的論述。

現在讓我們用美學的觀點來談談書法吧!

我國的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以毛筆為工具的一門抽象造型藝術。它源遠流長,獨步世界,經數千年發展衍化,書體豐富多采,形態動靜各異,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它既有形象美,又有抽象美、意境美。藝術大師徐悲鴻評論說︰“中國書法造端象形,與畫同源,故有美感,演進而簡,其性不失。厥後變成抽象之體,遂有如音樂之美,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鏗鏘,人同此心,會心千古”。書法與繪畫同樣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但不同的是繪畫是具體再現客觀世界中的形象,而書法則是把平日接觸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感覺,形成的情感和意蘊融化在筆墨點線的節律上,組台在作品的造型中,所謂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書法的這種高度概括性比繪畫離外物較遠,離內心更近,更強烈地表現了作者的精神世界,為鑒賞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余地。書法美學不是研究書法中的一般問題(如文字、書體、書技、書史等),而是研究人(含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及一般鑒賞者)與作品審美關系的一種社會科學。

在書法創作活動中,人(主體)是如何物(客體)化的?

馬克思說︰“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世界,在創造活動中,也直觀自身”,就是從感覺方面來肯定自己。蘇軾在論書中說︰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為書也”。王澍說︰“作字如人然,須有姿態與風度,一涉枯朽則精神亡矣。”王僧虔說︰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說明書家早把書法作為自己的化身。

古代書論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評王羲之書︰ “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神”。評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評李白書︰“雄逸秀麗,飄飄欲仙。”

評顏真卿書︰“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評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東坡《跋歐陽修書》雲︰“歐陽文忠公用尖筆干墨作字,神采秀發膏潤無窮,後人視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曄如也”。所以說書如其人,如其品,如其才,如其情,是人(主體)的自然(客體)化。

顯然,書法作品(客體)能夠使經常鑒賞讀看他的人(主體)陶冶情操,改變性情、風度,提高鑒賞能力,隨著眼力、智力的提高,手上的功夫也就上去了。如顏真卿喜讀王羲之和李陽冰的書法,歐陽詢喜讀虞世南和二王的書法,他們各自結合自己的個性,並師法自然,都成了著名的書家,這就是自然(客體)的人(主體)化。

書家(主體)作品(客體)化,同時,作品(客體)書家(主體)化,這種雙向活動,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理論,就是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的美學論。

(二)

人對書法的美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同的時代、宗教、地域的人,固然審美觀點不同,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因文化、修養、個性、愛好的不同,也會形成審美的差異性。書法是造型藝術,直觀性和可感性很強,但人的政治態度,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等,也無不以形象思維的方式滲透到書法作品的美感造型里面來。因此,書法美感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體。

時代不同,審美觀念也不同︰晉尚韻,晉字如游仙;唐尚法,唐字如古聖;宋尚意,宋字如豪杰;元尚態,元字如處子;明清以下,繼承傳統,流派紛呈。

教派團體不同,審美觀念不同︰儒家重視倫理道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提倡王道,以德服人,和平發展,以人為本;反對霸道,反對武力壓服,反對涂炭黎民。 《論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按︰韶是歌頌堯舜品德的樂曲,武是歌頌周武王武功的樂曲)主張人品與書品掛鉤,美與善掛鉤,反映在審美思想上,其特征是︰

第一,重人品。柳公權在答帝問時,公開主張︰ “心正則筆正。”黃庭堅《論書》︰“學書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乃可貴。”蘇東坡《書唐代六家書後》︰“古之論書者,先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世之小人,書字雖工,而其精神終有睢盱側媚之態……”。項穆在《書法雅言》中明確地把書法看作是書家人品氣質的寫照︰ “常見古跡,聊指前人,如︰桓溫之豪悍、王安石之躁率、跋扈剛愎之情,自露于毫楮間也。他如︰李邕之稚竦,蘇軾之肥欹,米芾之努肆,亦純粹貞良之士。至于褚遂良之遒勁,顏真卿之端厚,柳公權之莊嚴……皆忠義直亮之人也。若夫趙孟順之書,溫潤嫻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縴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北宋四大家︰蘇、黃、米、蔡,論工夫和時序排列應是蔡京,但蔡京在人品上有劣跡,故以蔡襄代替。這是在書法審美上重視人品道德,把人品與書品掛鉤的典型事例。

第二,重視工夫。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荀況《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蘇軾《東坡題跋》︰“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又重視字外工夫,蘇軾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才能使書法富韻味,脫俗氣。孫過庭勉勵學書者多下工夫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就是要求我們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從初學時字的重心擺不平穩,到達端正平穩的境界,再由穩境進一步克服板滯的毛病,追求奇險變化,待達到點畫結構避同多變的純熟的醇境了,又復向平正的穩境鍛煉,使穩中有奇。寓險于平正之中,這就是正極奇生。這樣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得心應手,達到化境。

第三,重視中和、文雅。

子思《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認為人的修養,達到這種境界于致中和,作一切事,就會產生最好的效果。

王羲之出身書香門第,深受孔孟思想薰陶,在書藝上繼承傳統,銳意革新,稱得上是中和派的代表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喜愛王字,在《王羲之傳論》中,竭力贊美王書︰ “精

研羲獻,盡善盡美,觀其點綴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終將王羲之抬上書

聖的寶座。米芾在《論書》中說︰ “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聊徒成下品,”及其對張旭、懷素的貶辭批評,也是以溫文而雅,過猶不及的中和思想來衡量書藝的片面性的表現。孫過

庭在《書譜》一書中討論書法古今變遷時,曾提出書藝的追求貴在“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于穴處,反玉輅于推輪者乎?”到現在“文質彬彬”的中和思想仍然是評價書法要求形式與內涵統一的代義詞,以儒雅思想審美的書家是主流派。

世界上萬事萬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王羲之“蘭亭序’,“懷仁集王字聖教序”等南帖之美,也有“石鼓文”、“石門銘”、“鄭文公碑”等北碑之勝。同樣是文人的韓愈由于學識修養、個性和審美觀點不同,在《石鼓歌》一文中贊美《石鼓文》︰“如鸞翔鳳翥眾仙下,珊湖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牡,古鼎躍水龍騰梭。”並且批評王羲之書法說︰“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這是非中和思想的審美表現。

劉熙載看問題較全面,他在《藝概》中論道︰ “北書以骨勝,南書以韻勝。然北自有北之韻,南自有南之骨也。”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的哲學思想與儒家是相對立的。從道家哲學派生出來的美學思想,其特征是︰

第一︰崇尚自然,對立統一的美學思想。

《莊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方者不以矩,圓者不以規,附屬不以漆,約束不以纏索。”《老子》(廿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陰陽),二生三,三生萬物。”蔡邕在《九勢》中說︰ “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老子》(第五章)︰“天地之內,其猶囊乎?虛而屈,動而愈出。”關于道的“陰陽”,“有無”和“虛實”的辯證統一思想,對書法美學思想的啟發是很大的。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之說,從不自覺的運用到自覺的總結為布白的法度,由此衍生。白不等于無,黑不等于有,黑白對比,有無相生。老子的哲學化為書法的審美原則。我國書畫藝術中有一個審美的境界叫“空靈”,空靈即實中之虛,有基礎上之無,書法名詞叫“飛白”。書法講“毫發生死”,“間不容光”的空間分割,即在線條形質與運動美之外,要講結構的空間美。以虛襯實,以實襯虛,實由虛顯,虛由實生,虛實相映,引發觀賞者的意象聯想。這種對立統一的美學原則,在書法點畫組織中得到廣泛的引伸。如主次、大小、長短,曲直、粗細、剛柔、疾澀、藏露、方圓、疏密、濃淡、向背,正欹等等的對立統一,這樣就形成了多姿多采的用筆和造型藝術。

第二,師造化,法自然,為無為的美學思想。《莊子‧知淮游》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萬物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天地之謂也。’’在莊子看來,美就是人對客觀規律的自覺把握。書藝若要“備于天地之美”,就要“觀于天地”, “析天地之美”, “析萬物之理”,即按自然法則,而不是以主觀隨意而為。莊子為文惠王講“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技”與“道”的關系,即工夫與天然對立統一的問題。“道”,體現于無為之用,是為天然,“技”在合目的創造中得心應手,能體現“道”,就是真正的“技”,即真正的工夫,這就是道家為無為的美學精髓。為是前提,無為是效果。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做到巧奪天工,宛若天成,這對從事書法者必先師造化,法自然的啟發是很大的。

傅山在《字訓》中說︰ “寫字無奇巧,只有正拙。正極奇生,歸于大巧若拙已矣。不信時,但于落筆時先萌一意,我要使此為何如一勢,及成字後,與意想之結構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

“正極”所以能夠奇生,在創作過程中思想已完全處于“虛靜恬淡”(《莊子集釋》),無限自由,不為外物所累,不為功利所縛,就是正極。正極奇生,完全出乎意外的卓而不

群,異而不俗,高品位、高格調的作品必然呈現于世。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用而有用的道理。 “正極”就是無為、無用。“奇生”就是無不為、有用。康德曾充分論證二者的

統一性,他認為自然規律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不想追求什麼,達到什麼,但它實現的結果,卻達到了某種目的。目的包括在規律之中,自由蘊藏于自然之內,依照這個內在目

的觀點,在進行書法創作時,要順應自然,順應萬物之理,全神貫注,而不知其它,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最後出現的卻是合乎主觀目的的藝術作品,看不到人工痕跡的“第二自然”,這就是無目的合目的性。

虞世南講過一句話叫︰“假筆傳心”。歐陽修也說過︰“學書為樂,學書消日。”把搞書法作為一種愛好、樂趣、消遣。這比為名圖利高尚、純潔!我們如能保持這種拋棄名利的心態,才好輕裝上陣!這樣心情平靜,也就是“心正”。“正”極,庶幾乎可望“奇”生。

第三,法天貴真。以發抒真實感情為貴的美學思想。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不聲而哀;真怒不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蔡邕《筆論》︰“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只有這樣才是感情的自由發抒;才有真趣,是為天然美。劉熙載《藝概》︰“書當肇于自然,俗書非務為妍美,即故托丑怪,美丑不同,其為人之見則一也。” (按︰人為即偽,失卻天真之趣。)傅山在《字訓》中說︰“學書之法,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率,寧直率毋安排。”王僧虔在《筆意贊》中對形神俱佳的作品提出兩個要求︰一是“工夫深”。他說︰“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二是“感情真”。他說︰“書不妄想。”意指讓自己思想感情自然流露。即既要工夫到家(人然),又要感情率真(天然),不要刻意做作。要使感情統率技法,不使技法束縛感情。這樣才能達到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創作出形神兼備的佳作來。歷史上的神品,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 文稿》、《自書告身》,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六朝的《石門銘》,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張旭、懷素的草書,都是這種情況下出籠的。

道家講師造化,法自然,達到天真是自然美;儒家講倫理、道德,達到善,是社會美;書法家講求修練字內工夫,並有字外工夫是藝術美。這三者也是相互聯系,雙向活動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與書法作品(即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直接的縱的關系,是“心髒”。真、善、美則是間接的橫的關系,是外圍,“頭”、“胸”、“四肢”的血液循環系統。這些關系網交織成書法美學的構成內容。隨著人類的創造勞動發展而不斷發展。

願天下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法愛好者以及書法觀賞者積極參與書法美學的研討,以便做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共同進步,並力進取,繼往開來!為新世紀書藝的繁榮發展更創輝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