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方戲曲(包括曲藝)豐富多彩,總數超過三百六十種。
關於地方戲曲歷史研究、人物研究、音樂研究已有許多論文發表,但是很少見有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地方戲曲的論著發表,專書更少。對其中有些劇種的音韻研究可以說還是空白,亟待開拓。
本書的基本研究思路是調查、記錄、比較、研究原生地方言語音和目前戲曲舞台語音,整理標准的戲曲聲韻調系統表和同音字表,並從理論上探討戲曲音韻特點。
調查、記錄和整理基礎方言語音和新老演員舞台語音,采用漢語方言學通用的方法,即用《方言調查字表》記音。
·搜集有關戲曲的書面研究資料。
·搜集有關戲曲的聲像資料。
·調查、記錄和研究戲曲原生地的老派方言語音。
·調查、記錄和研究老演員的母語和舞台語言的語音,比較兩者的異同。
·調查、記錄和研究新演員的母語和舞台語言的語音,比較兩者的異同。
·記錄和整理舊的戲曲唱片上所聽到的字音。
·比較基礎方言語音和戲曲語音,研究其異同及其演變。
·比較新老演員舞台語言的語音,研究其異同及其演變。
·比較不同演員舞台語言的語音,研究其異同及其母語的影響。
·每種整理一份戲曲聲韻調系統表和一份同音字表。
·每種整理一份韻譜。
·比較研究字調和樂調的關系。
在上述調查、記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從理論上探討戲曲音韻特點,它跟原生地自然語言、民族共同語和演員母語的關系,字調與樂調的關系。
本課題在實用上和理論上都是很有意義的。
在實用意義方面,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戲曲演員從語音學和音韻學的角度,了解某種戲曲的語音系統及其特點;可以作為戲曲界今后在字音上培養新演員的重要參考。本課題的最終目的之一是試圖建立地方戲曲字音規范。各地戲曲誕生至今已有數百年,其字音只是口耳相傳,沒有統一的標准。
在理論意義方面,本課題將從經典劇目分析人手,探討地方戲曲語言的特點,它跟原生地自然語言、民族共同語和演員母語的關系。地方戲劇語言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方言,本課題的研究對社會語言學或文化語言學的理論建設將會有所貢獻。
本課題對方言歷史音韻研究也將有積極的意義。明清時代的地方曲韻固然是研究方言歷史音韻的重要資料,但是不可忽視曲韻和方言音韻有同有異,並不完全相同。以前對兩者的關系及其成因幾無研究。
目錄
1 地方戲曲的語言問題
1.1 方言與聲腔
1.2 方言地理和戲曲地理
1.3 戲曲語言與方言的關系
1.4 戲曲語言的特點
附表
本書所見部分劇種和方言的關系
2 昆劇音韻研究
導言
2.1 昆劇概述
2.1.1 昆劇發源地之考證
2.1.2 昆劇發展簡史
2.1.3 地域文化和昆劇流派
2.2 昆劇韻白的方言層次
2.2.1 昆劇韻白音系分析
2.2.2 昆劇韻白與昆山方言之比較
2.2.3 昆劇韻白與蘇州方言之比較
2.2.4 昆劇韻白與北京方言之比較
2.2.5 昆劇韻白與古音之比
2.2.6 昆劇韻白是南北方言融合的產物
2.3 昆劇音韻特點
2.3.1 昆劇音韻若干概念及特點
2.3.2 昆劇韻轍及其語音特色
2.3.3 《中原音韻》、《韻學驪珠》及「十三轍」之比較
2.4 昆劇字調與樂調
2.4.1 單字調在腔格中的體現
2.4.2 連讀調在腔格中的體現
2.5 昆劇音韻個案比較與分析
2.5.1 《牡丹亭》韻白三大版本之比較
2.5.2 《桃花扇》中字調與樂調的統計分析
2.6 昆劇的語言學思考
2.6.1 昆劇語言的「南北之辨」
2.6.2 昆劇語言的「雅俗之爭」
2.6.3 昆劇語言的發展之路
附錄
(一)全國各大昆劇劇團簡介
(二)昆劇韻白韻譜
(三)昆劇興盛時期流播地區示意圖
3 越劇音韻研究
導言
3.1 作為方言藝術的越劇
3.1.1 越劇發展簡史
3.1.2 越劇原生地之剡溪文化
3.1.3 越劇的嵊州方言特色
3.2 越劇宇音與嵊州方言音系比較
3.2.1 嵊州方言音系
3.2.2 越劇音系
3.2.3 嵊州方言音系、越劇音系與古音比較
3.2.4 越劇與嵊州方言異同
3.3 越劇音韻特色
3.2.1 越劇五音
3.3.2 越劇韻轍
3.4 《紅樓夢》個案分析
3.4.1 分析背景
3.4.2 分析方法
3.4.3 分析結果及原因淺析
3.5 越劇字調和樂調關系
3.5.1 唱腔重正字調
3.5.2 唱腔處理四聲的規律
3.5.3 由「梁兄」一詞考連讀變調與樂調
3.6 結論
附錄
(一)嵊州方言同音字表
(二)部分越劇名家的籍貫、生平及傳人情況簡介
4 京劇傳統戲字韻研究
導言
4.1 京劇傳統戲字韻的聲韻調
4.1.1 聲母
4.1.2 韻母
4.1.3 聲調
4.1.4 音韻特點
4.2 京劇傳統戲韻白多字組節律特征
4.2.1 兩字組
4.2.2 三字組
4.2.3 京劇傳統戲字韻變調特征討論
4.3 京劇傳統戲字韻聲韻調系統與普通話語音系統的比較
4.3.1 聲母的比較
4.3.2 韻母的比較
4.3.3 聲調的比較
4.4 京劇傳統戲有關字韻的常用術語分析
4.4.1 京劇傳統戲與京劇現代戲
4.4.2 湖廣音
4.4.3 中州韻
4.4.4 上口字
4.5 京劇傳統戲字韻同音字匯
4.6 余論
5 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韻研究
導言
5.1 綜論
5.1.1 安慶方言
5.1.2 黃梅戲簡介
5.1.3 方言與地方戲曲
5.2 安慶方言與黃梅戲聲腔
5.2.1 戲曲聲腔的產生
5.2.2 安慶方言內部差異
5.2.3 黃梅戲盧腔分類
5.3 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韻
5.3.1 黃梅戲「十三字韻」與韻譜
5.3.2 黃梅戲音韻規律的安慶語音特色
5.3.3 《天仙配》舞台音韻分析
5.4 安慶方言字調與黃梅戲樂調
5.4.1 單字音調之進行
5.4.2 前后字音調關系
5.5 黃梅戲詞匯、語法現象舉隅
5.5.1 黃梅戲常見安慶方言詞匯
5.5.2 黃梅戲所見安慶方言語法特征
5.6 黃梅戲發展的語言學思考
5.6.1 各大劇種興衰警示
5.6.2 黃梅戲發展過程中的語言問題
6 滬劇音韻研究
6.1 滬劇概說
6.1.1 滬劇的主要發展階段
6.1.2 滬劇與地域文化
6.1.3 滬劇的流派
6.1.4 滬劇唱腔述要
6.1.5 滬劇的創新之路
6.2 滬劇韻白的方音與相關音系之比較
6.2.1 滬劇音系
6.2.2 滬劇音系與當代上海音系的比較
6.2.3 滬劇音系與當代蘇州音系的比較
6.2.4 咬字特點
6.3 滬劇音頻分析舉例
6.3.1 時長分析
6.3.2 音強與音高分析
6.3.3 字調和樂調分析
附錄
(一)滬劇劇目一覽
(二)滬劇歷史明星
(三)滬劇角色分類
7 莆仙方言與莆仙戲音韻研究
7.1 福建省地方劇種及方言簡介
7.2 莆仙戲語言的特征
7.2.1 莆仙戲語言所使用的音系
7.2.2 從文白讀的角度考察莆仙戲的語言
7.2.3 從用韻的角度考察莆仙戲的語言
7.2.4 莆仙戲語言的詞匯、語法與莆仙話的比較
8 湖南花鼓戲音韻研究
8.1 湖南花鼓戲概況
8.2 長沙花鼓戲及其音韻分析
8.2.1 長沙花鼓戲簡介
8.2.2 長沙花鼓戲音韻分析
8.2.3 長沙花鼓戲音系與長沙話的異同
8.3 邵陽花鼓戲及其音韻分析
8.3.1 邵陽花鼓戲簡介
8.3.2 邵東花鼓戲音系
9 上黨梆子與長治方言
9.1 山西戲曲概況
9.1.1 山西戲曲藝術的悠久歷史
9.1.2 四大梆子簡介
9.1.3 地方小戲
9.2 上黨梆子《三關排宴》音韻分析
9.2.1 上黨梆子《三關排宴》簡介
9.2.2 《三關排宴》的音系
9.2.3 《三關排宴》唱詞記音
9.2.4 《三關排宴》的主要音韻特點
9.2.5 《三關排宴》的音系與晉城方言音系、長治方言音系的比較
1.1 方言與聲腔
1.2 方言地理和戲曲地理
1.3 戲曲語言與方言的關系
1.4 戲曲語言的特點
附表
本書所見部分劇種和方言的關系
2 昆劇音韻研究
導言
2.1 昆劇概述
2.1.1 昆劇發源地之考證
2.1.2 昆劇發展簡史
2.1.3 地域文化和昆劇流派
2.2 昆劇韻白的方言層次
2.2.1 昆劇韻白音系分析
2.2.2 昆劇韻白與昆山方言之比較
2.2.3 昆劇韻白與蘇州方言之比較
2.2.4 昆劇韻白與北京方言之比較
2.2.5 昆劇韻白與古音之比
2.2.6 昆劇韻白是南北方言融合的產物
2.3 昆劇音韻特點
2.3.1 昆劇音韻若干概念及特點
2.3.2 昆劇韻轍及其語音特色
2.3.3 《中原音韻》、《韻學驪珠》及「十三轍」之比較
2.4 昆劇字調與樂調
2.4.1 單字調在腔格中的體現
2.4.2 連讀調在腔格中的體現
2.5 昆劇音韻個案比較與分析
2.5.1 《牡丹亭》韻白三大版本之比較
2.5.2 《桃花扇》中字調與樂調的統計分析
2.6 昆劇的語言學思考
2.6.1 昆劇語言的「南北之辨」
2.6.2 昆劇語言的「雅俗之爭」
2.6.3 昆劇語言的發展之路
附錄
(一)全國各大昆劇劇團簡介
(二)昆劇韻白韻譜
(三)昆劇興盛時期流播地區示意圖
3 越劇音韻研究
導言
3.1 作為方言藝術的越劇
3.1.1 越劇發展簡史
3.1.2 越劇原生地之剡溪文化
3.1.3 越劇的嵊州方言特色
3.2 越劇宇音與嵊州方言音系比較
3.2.1 嵊州方言音系
3.2.2 越劇音系
3.2.3 嵊州方言音系、越劇音系與古音比較
3.2.4 越劇與嵊州方言異同
3.3 越劇音韻特色
3.2.1 越劇五音
3.3.2 越劇韻轍
3.4 《紅樓夢》個案分析
3.4.1 分析背景
3.4.2 分析方法
3.4.3 分析結果及原因淺析
3.5 越劇字調和樂調關系
3.5.1 唱腔重正字調
3.5.2 唱腔處理四聲的規律
3.5.3 由「梁兄」一詞考連讀變調與樂調
3.6 結論
附錄
(一)嵊州方言同音字表
(二)部分越劇名家的籍貫、生平及傳人情況簡介
4 京劇傳統戲字韻研究
導言
4.1 京劇傳統戲字韻的聲韻調
4.1.1 聲母
4.1.2 韻母
4.1.3 聲調
4.1.4 音韻特點
4.2 京劇傳統戲韻白多字組節律特征
4.2.1 兩字組
4.2.2 三字組
4.2.3 京劇傳統戲字韻變調特征討論
4.3 京劇傳統戲字韻聲韻調系統與普通話語音系統的比較
4.3.1 聲母的比較
4.3.2 韻母的比較
4.3.3 聲調的比較
4.4 京劇傳統戲有關字韻的常用術語分析
4.4.1 京劇傳統戲與京劇現代戲
4.4.2 湖廣音
4.4.3 中州韻
4.4.4 上口字
4.5 京劇傳統戲字韻同音字匯
4.6 余論
5 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韻研究
導言
5.1 綜論
5.1.1 安慶方言
5.1.2 黃梅戲簡介
5.1.3 方言與地方戲曲
5.2 安慶方言與黃梅戲聲腔
5.2.1 戲曲聲腔的產生
5.2.2 安慶方言內部差異
5.2.3 黃梅戲盧腔分類
5.3 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韻
5.3.1 黃梅戲「十三字韻」與韻譜
5.3.2 黃梅戲音韻規律的安慶語音特色
5.3.3 《天仙配》舞台音韻分析
5.4 安慶方言字調與黃梅戲樂調
5.4.1 單字音調之進行
5.4.2 前后字音調關系
5.5 黃梅戲詞匯、語法現象舉隅
5.5.1 黃梅戲常見安慶方言詞匯
5.5.2 黃梅戲所見安慶方言語法特征
5.6 黃梅戲發展的語言學思考
5.6.1 各大劇種興衰警示
5.6.2 黃梅戲發展過程中的語言問題
6 滬劇音韻研究
6.1 滬劇概說
6.1.1 滬劇的主要發展階段
6.1.2 滬劇與地域文化
6.1.3 滬劇的流派
6.1.4 滬劇唱腔述要
6.1.5 滬劇的創新之路
6.2 滬劇韻白的方音與相關音系之比較
6.2.1 滬劇音系
6.2.2 滬劇音系與當代上海音系的比較
6.2.3 滬劇音系與當代蘇州音系的比較
6.2.4 咬字特點
6.3 滬劇音頻分析舉例
6.3.1 時長分析
6.3.2 音強與音高分析
6.3.3 字調和樂調分析
附錄
(一)滬劇劇目一覽
(二)滬劇歷史明星
(三)滬劇角色分類
7 莆仙方言與莆仙戲音韻研究
7.1 福建省地方劇種及方言簡介
7.2 莆仙戲語言的特征
7.2.1 莆仙戲語言所使用的音系
7.2.2 從文白讀的角度考察莆仙戲的語言
7.2.3 從用韻的角度考察莆仙戲的語言
7.2.4 莆仙戲語言的詞匯、語法與莆仙話的比較
8 湖南花鼓戲音韻研究
8.1 湖南花鼓戲概況
8.2 長沙花鼓戲及其音韻分析
8.2.1 長沙花鼓戲簡介
8.2.2 長沙花鼓戲音韻分析
8.2.3 長沙花鼓戲音系與長沙話的異同
8.3 邵陽花鼓戲及其音韻分析
8.3.1 邵陽花鼓戲簡介
8.3.2 邵東花鼓戲音系
9 上黨梆子與長治方言
9.1 山西戲曲概況
9.1.1 山西戲曲藝術的悠久歷史
9.1.2 四大梆子簡介
9.1.3 地方小戲
9.2 上黨梆子《三關排宴》音韻分析
9.2.1 上黨梆子《三關排宴》簡介
9.2.2 《三關排宴》的音系
9.2.3 《三關排宴》唱詞記音
9.2.4 《三關排宴》的主要音韻特點
9.2.5 《三關排宴》的音系與晉城方言音系、長治方言音系的比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62